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困境与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2024-06-19 07:19吴凤森
教育界·A 2024年11期
关键词:策略优化困境初中语文

【摘要】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整本书阅读仍处于困境中。要想走出困境,教师需优化教学策略,通过观照阅读对象的整体性、锚定阅读内容的特殊性、关注阅读主体的发展性来确立教学目标,跨文本、跨媒介、跨学科选择阅读内容,设计有连贯性、阶梯性、呈融合态的活动过程,制订指向目标、尊重多元、突出成长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困境;策略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整本书阅读定位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对整本书阅读的目标与方法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整本书阅读仍处于困境中,需要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本文就初中阶段整本书阅读的现实困境与教学优化策略进行阐述。

一、整本书阅读的困境

整本书阅读文本架构宏大,内容信息庞杂,活动过程调控难,效果评价较复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整本书阅读任务难以落实

整本书阅读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是语文素养提升不可或缺的因素。目前,整本书阅读活动以课外自读为主,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然而,课外阅读呈现“放羊式”状态,教师不能适时了解学生的阅读状态,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难以及时得到教师、同伴的支持与帮助。与以课堂教学为主、按课时完成任务的单篇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任务难以真正落实。

(二)深度阅读目标难以达成

整本书阅读强调深度阅读,要求学生围绕完整的、有思想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展开与作者、文本、他人的对话,对作品信息进行提炼与加工,寻找发现本质规律,重构知识图谱,提升个人涵养与思维高度。然而,部分初中生阅读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难以真正读懂读透优秀的作品,导致整本书阅读的育人价值难以得到发挥。

(三)评价机制僵化

整本书阅读所需时间较长,完成过程复杂。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评价以考试测评为主,评价的标准相对单一、方法相对简单。僵化的评价机制误导部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走“捷径”,有的“蜻蜓点水”,以读片段代替读整本书;有的“吃压缩饼干”,速记若干知识点,以刷题代替阅读。 这样的评价难以真实地衡量学生的阅读成果,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

整本书阅读困境的产生固然与阅读对象的特殊性相关,但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态度与阅读能力缺乏了解,对整本书阅读的特有价值认识不透彻,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笔者结合课程标准要求,依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过程管理、评价标准制订等方面阐述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

(一)目标定位要准确

教学活动应该目标明确,整本书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师须做到以下几点。

1.观照阅读对象的整体性

整本书阅读的对象是完整的书,制订教学目标要针对整本书,涵盖逻辑架构、言说结构、思想体系等多角度的阅读内容[1]。教师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一本书上,要有宏观视野,站在课程层面, 思考以下内容:教材为什么要选择让学生阅读“这”本书?它与教材中的单篇阅读内容有没有联系?它与本学段的其他名著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有什么关联?该书具有什么独特价值?比如,要想确立《儒林外史》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关联《孔乙己》《范进中举》及教材推荐的《围城》等作品,明确该书的价值,再从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精神成长等不同维度设立教学目标,才能反映课程要求。

2.锚定阅读内容的特殊性

整本书阅读的对象包括革命文学作品、优秀传统文学作品、科幻科普类作品等。阅读革命文学作品有利于学生重温峥嵘岁月,在阅读中汲取奋斗力量;优秀传统文学作品蕴藏着中华五千年智慧的精髓,对成长中的学生“正心修身”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能让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科幻科普类作品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针对阅读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应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精准体现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比如,在开展《儒林外史》的整本书阅读时,由于其回环式结构在传统章回体小说中独树一帜,其高超的讽刺艺术对中国现当代讽刺小说影响深远,因此教师应该将“了解回环式结构特点,学习其杰出的讽刺艺术和批判精神”确立为重要的目标。

3.关注阅读主体的发展性

笔者长期观察发现,初中生在不同阶段会关注不同的阅读内容,一般由关注情节转向关注思想、艺术,其审美认知也由感性层面上升为理性层面,进而上升到批判层面。初中生深度阅读整本书耗时较长,教师需关注阅读主体的发展性,既要制订总体教学目标,又要明确阶段教学目标,根据提升学生阅读素养这条主线,制订不同阶段清晰的关联性与发展性目标,以若干阶段目标为支点,撬动总体目标。例如,对于七年级学生,教师应该以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为主要目标;对于八年级学生,教师应该以养成阅读习惯、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把握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为主要目标;对于九年级学生,教师应该以学会个性化阅读、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能提出独特的阅读见解为主要目标。

(二)内容选择可开放

作家视野的局限性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提醒我们,优秀的作品也有其局限性。教师应采用以下方式选择阅读内容。

1.跨文本

相较于单篇文本,整本书的文化视野更开阔,内容信息更丰富,思维方式更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加全面和深刻。但即使是鸿篇巨制,相较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也只是沧海一粟。要想真正认识某个时代,了解某种思想,绝不能局限于某一部作品,要有开放的视野,能跳出文本来观照文本,认识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以《红星照耀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为例。第五章“长征”概括介绍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经历,如果关联课文《老山界》,红军信仰坚定、顽强乐观的形象会更加鲜明生动;阅读王树增的《长征》,丰富翔实的内容会让学生对长征的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赏析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解读则更添诗意。这样的开放式阅读既适应了初中生惯于形象思维的心理机制,又能弥补他们理性思维方面的不足。

2.跨媒介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不同媒介信息的影响。初中生对网络世界尤其好奇。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多种媒介资源,开展跨媒介阅读。例如,在阅读《红岩》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观看电影《烈火中永生》与歌剧《江姐》,引导学生寻找三部作品思想和内容上的异同,探究小说、纪实作品与人物传记的区别,了解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感受小说艺术效果的独特性。如此探寻现象背后的规律,能够让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变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将跨媒介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相融合,能为整本书阅读找到新的窗口。

3.跨学科

整本书阅读力求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这要求教师跳出语文学科的局限,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审视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整本书阅读的对象大部分是文学类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历史、科学等学科的问题,探索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例如,在阅读《海底两万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阿拉伯海底隧道发现的过程,与《昆虫记》中昆虫生活习性研究的过程相比较,发现“假设”“推理”“验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将此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努力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奥秘。

(三)活动过程能整合

整本书阅读强调整合,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时也要有整体意识。

1.连贯性

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制订阅读计划,从整体出发提取信息、解释观点、推演结论,从而做出价值判断,这是一段时间内相对连贯的思维活动。在连续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注意的“点”连接为思维的“线”,再拓宽为思想的“面”,将多个“面”组合形成文化的“体”,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与文化的熏陶。比如,在阅读散文集《湘行散记》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关注每一篇文章中所记录的作者途经的地点,把停泊的“点”串连成作者还乡的“线”,再从连贯的“线”上探究水上世界的原始纯朴、岸上世界的今昔巨变、返乡人的喜怒哀乐,从而勾勒出流动的湘西立体画卷,感悟优美文字背后无言的哀戚。这样能够增强学生阅读过程与思维的连贯性。

2.阶梯状

了解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主要通过深度阅读实现。要想读通读透一本书,教师需要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趣味阅读走向深度阅读,最后跨上创新阅读的台阶。以《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为例。在第一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选片段进行批注赏析,为喜爱的好汉立传记,独立完成趣味阅读阶段的任务。在第二阶段,教师可以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依次探究“义举”和“暴行”。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整合“义举”,探讨“义”的内涵。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多位好汉滥杀无辜的“暴行”产生的原因,联系小说所反映的北宋社会现实、作者所处的元代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在第三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撰写书评。整个阅读过程从熟悉人物与情节,到深刻认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审美水平与创新能力能够逐步得到提升。

3.融合态

教师应融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有效监督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阅读,利用“问卷星”设计整本书阅读状况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和思考,把握学生的期待值和兴趣点;也可以利用“微信掌上通”设置阅读打卡任务,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阶段性阅读任务;还可以创建微信群、QQ群,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分享阅读成果。此外,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线上交流个性问题,再在课堂上解决共性问题,有序组织阅读活动,有效指导学生阅读。

(四)评价标准求综合

教师应制订全面的评价标准,综合考量学生的阅读成果。

1.指向目标

目标引领原则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目标首先要落实“素养立意”,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追求。整本书阅读旨在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能力,围绕教学目标制订评价标准,促使学生在任务管理、方法运用、成果呈现等阅读活动中贯彻落实学习目标。

2.尊重多元

从阅读心理学角度看,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醒直觉经验,重构文本形态。由于学生个体认知特点和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其阅读水平与欣赏方式并不相同。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承认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一方面,教师应将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体验;另一方面,教师应将自评、他评相结合,丰富评价主体,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3.突出成长

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考查的是阅读过程中学生的素养发展情况,要求教师多维度考量学生的成长。学习评价的立足点是“人”的成长,而学生的成长不仅表现在一本书的阅读过程中,还表现在一个学年、一个学段,乃至不同学段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纵向比较,把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阅读方法、阅读体验、阅读成果串成多条不同的线,从中发现学生阅读能力、思维品质方面的进步。

科学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的有效途径,同时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并做出调整,为学生的阅读策略优化提供依据。

结语

总之,教师应把握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特殊性,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为目标,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优化教学策略,发挥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晋诺.整本书阅读要建立整体观[J].江苏教育,2023(20):23-27.

作者简介:吴凤森(1969—),女,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

猜你喜欢
策略优化困境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探究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英语阅读策略的优化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