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玉娇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来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定多方面的。只有良好、有益的学习环境才能成就这一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我结合学校实际和周边环境的优势,开发“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诗的魅力”为主题校本课程,定会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
一、聆听之音: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文章如此,学诗词更应如此。试想当你徜徉在春天开满花的世界里,手里拿着一首首古人描写春的诗词,你是陶醉于春的芬芳,还是时空倒转和诗人一起吟诗颂春呢?不管如何,你都无法阻挡诗的魅力吧!因此,学诗词,首先是吟。吟,要有内容,要吟出情感。
古人留给我们优美的诗词太多太多,春天的美丽,夏日的生机,深秋的别样,冬雪的洁白,古诗词中应有尽有。为此,我制定了一个四季古诗的吟诵表:
在学生吟四季诗词的日子中,我发现学生在作文里描写家乡时所用的词句更优美,更打动人,也更富有真实的情感。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他们对家乡的喜爱,对家乡的赞美,同时,我也读懂了他们身为一个农村孩子的自豪。这不正是我们要教给孩子们的吗?
二、记忆之曲:诵
情感是诗的灵魂。只有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心境,才能产生共鸣,这样才算真正读懂诗词。因此,“背诵”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引导学生背诵诗词有很多方法,我主要采用的是以下几种方法:
1.吟诗作画,图文并茂
诗是一幅画,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往往就是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等待家乡云雾缭绕的时候,便适时让学生欣赏:“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高山连绵,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云雾缠绕,似仙境。”接着我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所见的景象;有的加上了自己的想象,画上了茅屋,童子。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更对家乡早晨云雾缭绕的情景有了亲身的感受。
2.吟诗听曲,声情并茂。
诗是一幅画,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它的词美,配上乐曲还能唱呢!如我教学生吟颂《春日》一诗,要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绚丽多彩、欣欣向荣的意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再加上学生此时已来到家乡的田野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音乐,浮想连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一副家乡充满生机的春光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感受到了家乡春的美丽。
三、创造之谱:赋
品诗的目的不在于写作,但带领学生仿写也是很有意思的。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大诗人李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他特别推崇崔灏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对此诗一直念念不忘,后来他游南京,仿此诗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尽管后者比前者少了一丝空灵而多了一些斧凿痕迹,但亦不失为一首好诗,被世人公认为李诗七律之冠。
吟、颂、赋奏响了学生古诗词的鉴赏乐章,也谱写了一曲歌颂家乡自然风光的欢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