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中期的满洲民族心态

2024-06-18 08:49:05陈宇杰
三角洲 2024年12期
关键词:满清汉化满洲

在民族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可能会出现的异常的矛盾心态,即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克服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之必要。满清作为中国封建背景下最后一个王朝,统治中国两百多年,在清中期也出现繁华一时的康乾盛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政权,入主中原汉地,民族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底色,满洲民族所面对的民族文化建设任务也更加艰巨与紧迫。在这样的语境当中,统治者在前期建立独具特色的八旗制度,又积极实施汉化政策,是一种正向的民族心态;而到了中期,汉化问题日趋严重,满清统治者的文化自卑心理又日益彰显。

在如今全球化的视野之下,社会的不断延伸和连接越来越凸显文化的差异与价值,人类面临着空前的文化整合,构建文化自信与自觉的历史使命更加紧迫。文化自信是一种对于民族、国家自身文化理念的认同和发展的信心。与此同时,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不时就会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于文化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面对满清民族自信的民族心态,我们应当学习借鉴,构建起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自信。

清前期的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一方面可以表现为对于先进文化、优秀文化的主动追求,而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大力弘扬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清朝的功业就是来自满洲人对于中国政治传统的适应能力,以及其保持自身特殊素质的能力这两个方面。

在清廷建立伊始,清军打着“复君父仇”的口号,入主中原,在“天理”之上赢得了合法性质。同时为了体现“满族气概”,统治者将满洲之风引入汉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化符号就是剃发蓄辫,新政权对于发式的极具象征意义的规定是满洲威权的直接表现。

这种措施不能抑制可怕的种族情感,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当王朝开始正式着手对于整个华夏地区的统治之时,满清统治者要更进一步,这一次他们是通过对于中国政治传统的融入来完成自己的正统性塑造的。在满清入关之后,汉化的步伐明显加快,满清统治者主动“儒化”“汉化”。相较于满清旧制,汉地儒家文化更加适合中原广袤疆土的治理。清朝统治者弘扬孔子思想和儒家精神,将其作为国家根本的道德与行为规范,通过强调自己是儒学传承者,树立起清廉和高尚的形象,彰显自己的王权地位。清廷对于汉人施政及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使得征服者的政权建立起一种上承天命的合法性,并且不断深化、维护着。

在主动追求更加适用的文化的同时,满洲民族也十分注重本民族特殊素质的保持。皇太极格外推崇金世宗,强调了保持旧俗的重要性,吸取金熙宗和完颜亮因为过度汉化而导致金朝衰亡的历史教训,劝导臣民要慎重地对待汉化,保持满洲民族的文化特性。在这一点上,满洲人的八旗制度则最明白不过地表明了满洲集团的非中原的性格特征。满洲的男女老少皆属八旗,它的历史和满洲的历史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八旗是民族性的社会组织,因为拥有各种满洲特色的文化习俗,以及确信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制度以及历史为基础,八旗使得清帝国的民族集团“满洲”集结起来,并作为一个世代相承的世袭集团而存在发展。八旗制度将满洲各个部落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消除,满族人形成一个庞大的联合体,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此外,八旗制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它保护和传承了满洲文化。通过该制度,满族人得以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满族人的文化和艺术、历史文献等都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没有八旗制度的保护,那么这些文化遗产将很快地被淹没在汉族文化的洪流之中。满洲民族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自知之明”,即“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又是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

清朝前期的满洲民族在文化上保持着包容开放的态度,积极撷取与融入汉家文化,以此提升自己在中原场域下的适配性;同时建立相应的制度,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维持满洲民族的独特性,使自身区隔于其他民族。从这两个方面着眼,满洲民族在清朝伊始的阶段是具有较强的民族主体意识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前期的这种文化自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作为一个“征服者”而产生的心理。这种征服者的姿态使满洲少数民族拥有了一种主体民族的自信心态,但相较于更适合中原土壤的汉儒文化,满洲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在适配度上就要稍逊一筹。如果不进行积极的流变、融合,很难实现对于在地文化的更好的适应。

八旗制度在维护满洲民族特质的同时,其双向的限制性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一方面,因为严格限制旗人的求职谋生,使庞大的劳动力资源闲置一旁,为此也不得不付出经济上的代价,直接影响到各旗人口的不可逆转的生活贫困化,最终给整个国家造成损失,另一方面,从政治上看,更直接地造成满洲人和汉人相互背离的、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这些潜藏在清廷统治之下的弊病,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初期征服者心态的逐渐淡化而凸显出来。

清朝中期的民族文化自卑与自负

到了清中期,随着文化上与汉族的差距渐渐缩小,汉化程度不断加深,满洲特质固有的文化似乎只剩下了发式以及女子不缠足,八旗子弟也渐渐丧失自己的本族的语言能力。清朝中期的皇帝们也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对于旗人官员满文的要求更高。与此同时,乾隆皇帝自己却从不掩饰自己对于汉家书画的喜爱。汉民族的文化显然更加适用,较为满族也更加完备,其实满文化在人数上的少数在一开始就让他们陷入了被动,清朝初期推行的汉化政策存在的弊病日渐累积,问题爆发也在所难免。

汉化所招致的弊端是清政府在民族统治中必然会遇见的问题,只是到了清朝中期阶段,这一弊病已经不可忽视地出现在帝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汉化危机是满洲民族文化心态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征。对于满洲贵族而言,满洲文化的那种“骁勇淳朴”之风在中原地区并不再是最优选择,他们渐渐淡化满洲善骑长射的民族特质,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对于自身的文化开始伴随更多的否定心态,“全盘汉化”的满洲精英也越来越多。这种民族心态蚕食着满清政府的统治。所以,在著名的1768年“叫魂”案件中,面对异己性质的象征性挑战,这个外来人的政权从来都是极其敏感的,这种少数种族的狭隘的防卫心理其实是一直贯穿在满清对于中原汉地的统治之中的。

汉化的危机本质上是满汉征服与尊重交替的失衡。首先,就是满洲人忽视了自身民族的文化价值与特质,导致了满洲素质的迅速退化。满洲人入关已久,在乾隆的眼中,满洲子民正在逐渐丧失掉“满洲风尚”,不善骑射,不尊淳朴,不会使用满语。皇帝认为这正是“汉化”后所带来的结果,旗人沾染汉家腐败习气。其次,随之而来的是满洲的贵族精英的高度汉化。不仅在生活习惯上效仿汉人,也深谙汉人官吏的因应之道,在为官行事方面引入汉吏的思维方式与办事手段。同时汉族官僚力量的不断增强,也威胁着满族统治者维持的国家机器。

在汉化问题中,最惹眼的便是江南地区,在这些“汉文化精英”面前,带有一些蛮夷性的满清统治者自然表现出一种落后文化的自卑感。从“叫魂”案件最后对于江浙官员的处置来看,乾隆真正是借着“谣言”的幌子,来震慑江南精英群体,从而整饬吏治,巩固满清的统治。既恐惧又不信任,既赞叹不已又满怀妒忌,这便是满人对于江南的看法。在满族人的眼中,江南地区就是汉人文化最为中心的地方,这里的文化最为奢侈也最为学究气,同时也最为“腐化”。在皇帝眼中,南方便是汉族官僚文化的罪恶渊薮。

腐败固化、朋党比奸、虚伪懦弱,强健的旗人在江南烟雨的浸染下与之同化,陷入所谓“江南的魔咒”。在“叫魂”案件中,皇帝用最为严厉的言语斥责受到江南文化蛊惑的满洲官员。术士们窃取人们的灵魂,腐败的汉文化则窃取满洲的品德。满清统治者产生的这种民族之间的对立、排斥和抗拒情绪,折射出一种对于外来文化(即汉文化)的恐惧和戒备心理:自我封闭,处处设防。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所表现和反映出来的也是一种极度的文化不自信。

与文化自卑心理相反,同时存在的是文化的自负心理,文化自负是一种对待自身文化态度上的自满自足和妄自尊大。这种心理的思想根源是“天朝”意识和“中央之国”情结,这一种民族心态在清朝中期也同时存在,但民族的主体是整个中华民族。1793年,乾隆召见英国使臣时给英王乔治三世一复函,明确告诉对方,本朝物产丰富,无一匮乏,无须从外部蛮夷那里引进各种商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国策,固步自封,限制和封禁对外贸易、禁止私人出国以及外国传教、抑制外国文化和科技的传播、对西方科学技术持排斥和保守的态度。这些措施导致清朝的科技和经济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处于落后和封闭的状态,最终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无法抵御西方列强侵略并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文化自卑的心态是在清朝的统治中逐渐生发出来的。当前期的因征服者心理而带来的优越感随着时间逐渐淡化,满洲贵族的汉化不断深入,面对更加适合农耕社会的汉儒文化,满清民族感受到科技与文化上的落后与不足,从而对自身文化产生失望甚至是否定的心态。在这方面更为敏感的帝王意识到了这种危机,但孤掌难鸣,在面对难以逆转的趋势之时所做的努力也仅仅是螳臂当车,民族自卑的文化心态更为普遍,由此产生的防备心态也更为凸显与狭隘。

而作为帝国的整体,清中期正处于康乾盛世的繁荣之下,面对外来文化的侵入,满清帝国保持着极度自负的态度,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带来的文化上的自我满足、自我陶醉,以至于自我封闭。这种消极的文化心态极易造成本应获得的发展与中兴的机会的丧失。

总结与反思

满清民族的文化心态的转变对于我们中华民族应对当今全球格局有着一定的思鉴意义。规避文化自卑与文化自信,建立起中华民族的自信,这是社会经济正态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华民族所持有的“天朝上国”心态崩塌后,文化自卑的心态就一直普遍存在于民族之中,近代以来“全盘西化论”屡见不鲜,这是一种在文化自卑的民族心态基础之上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否定。而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感不断提升,这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态势,但与此同时过度自信、骄傲自满的心态也有冒头,出现“唯吾独尊”的幼稚理念,只有加以严防与摒弃才能把握中兴之机。

清朝统治前期对于本民族文化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有意识地建立八旗制度,保护并传承满清民族特质,入关后也积极吸纳汉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使自身更加适应实时环境。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之下,我们需要去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强化对于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更新文化观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保持好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同时也要避免应对更加强势的外来文化时易产生的自卑与盲目自大心理,从而陷入狭隘防备的文化心态的漩涡,我们需要以更加宽容开放的态度积极地应对世界文化或外来文化的冲击。

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们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包容吸纳外来文化,构建起民族自信;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克服自卑怀疑与盲目自大的消极心理,维持好文化自信,在当今世界语境的体系之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更多的主流的当下文化进行融合互鉴。

作者简介:

陈宇杰,2002年生,男,汉族,江苏常州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人类学。本文系2023年西南石油大学第22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基于城市人类学田野调查、文献综述与民族志写作探索”(项目编号:2022KSZ15002)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猜你喜欢
满清汉化满洲
老年人口腔健康自我效能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外语学刊(2021年1期)2021-11-04 08:08:24
李忠厚
Thermodynamic Geometry of Charged AdS Black Hole Surrounded by Quintessence∗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
关于林芙美子的满州之旅研究
“满洲”文学与作家探究
戏剧之家(2016年9期)2016-06-04 00:46:33
辽西地区慕容鲜卑汉化的考古学观察
中秋
北方文学(2016年2期)2016-03-22 08:39:18
情满清江源---湖北省黄石市对口支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发展纪实
民族大家庭(2016年5期)2016-03-20 14: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