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分析

2024-06-18 12:50:55付增全
求知导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和生活的本质。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进行分析,指出两者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从教学实践出发,探究二者融合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劳动教育

作者简介:付增全(1974—),男,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

在“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初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学科,应当承担起学科融合教育的责任。但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单一等。因此,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缺失

语文作为初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学科,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劳动教育缺失的问题,这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与劳动相关的内容,但部分教师忽视或轻视这些内容,未能抓住机会渗透劳动教育。初中语文课程通常以阅读、写作等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侧重于讲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而忽略了与劳动相关的背景知识、人物形象等,导致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第二,初中语文课堂中存在教学方式不当的问题。比如,运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对劳动的主动思考和体验。同时,部分教师只对文学作品中的劳动人物和场景进行简单解读,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观念。第三,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劳动只是生活中的一项技能,忽视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有效渗透劳动教育。同时,由于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没有得到正确引导,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1.挖掘课文中的劳动人物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劳动的课文,这些课文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相关事迹的描写,展示了劳动者的勤劳、智慧和贡献。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职业、性格、行为和思想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不同人物的劳动精神和品质。例如,《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外貌描写,可以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最后,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入现实生活中具有相似特点的劳动人物和事迹,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劳动的故事和案例,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1]。

2.解读劳动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品质,包括勤劳、奉献、创新、责任等,教师要善于挖掘并解读其中的劳动价值观。第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哲理内涵,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思想和观点。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描述了母亲在困难时期如何辛勤劳作,养家糊口的故事。据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或者听过的困难时期,思考“劳动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文中的母亲体现了什么品质和精神?”等问题。第二,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探讨和交流自己关于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三,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入现实生活中具有相似价值观的劳动案例和故事,让学生了解更多劳动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强调了实践和创新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让学生思考:“牛顿成功的背后体现了哪些精神?”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实践和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开展劳动技能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劳动场景的课文,这些场景可以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过程和成果。第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课文中描述的劳动场景,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劳动的过程和细节。第二,教师可以将劳动成果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比如,《核舟记》通过描述一枚小小的核舟,展现了古代木雕工匠的精湛技艺。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件古代的木雕作品,并介绍它的工艺特点和历史背景。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代木雕工艺能够传承至今?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了解我国传统技艺的传承价值。第三,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入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劳动场景和案例,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劳动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技巧,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2]。

(二)以语文课堂为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

以初中语文课堂为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劳动主题演讲,让学生分享自己参与劳动的经历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在演讲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演讲水平。其次,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如手工制作、种植、养殖等,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教师通过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劳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此外,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举办劳动文化展览,展示不同行业的劳动者的形象和事迹,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艰辛和付出。教师通过展览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行业劳动者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尊重劳动者的良好品质。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农田等开展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的过程和成果。教师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可以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的实际应用和实践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结合写作教学,加强劳动价值观引导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描写劳动”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通过文字来描述自己参与劳动的经历和感受。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样的写作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与劳动价值观引导相结合。比如,在讲解《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与劳动的经历,思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劳动,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来强化劳动观念和价值观的引导。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关于劳动者的事迹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艰辛和付出。教师通过对这些实际案例的介绍和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尊重劳动者的良好品质。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写作评价来强化对学生劳动观念和价值观的引导。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教师可以注重对学生所表达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评价。例如,对于那些在作文中表现出积极劳动态度和良好价值观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那些在作文中表现出消极劳动态度和不正确价值观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引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四)通过阅读与朗诵,加深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与朗诵,可以加深对劳动价值的理解。首先,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描写劳动的诗歌和文章,如白居易的《观刈麦》等,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朗诵。这些诗歌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工作和生活中的苦难,学生通过阅读和朗诵这些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在学生阅读和朗诵完描写劳动的文章或诗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在学生阅读和朗诵有关劳动的文章或诗歌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劳动价值的引导和探讨。例如,在讲解《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三黑对黑土地的看法,对于劳动人民而言土地的含义等问题。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会更深入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写作活动来了解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和感受。在写作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阐述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写作的方式,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劳动价值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五)利用语文课外活动,体验劳动精神的价值

在初中阶段利用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精神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活动,如到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公益活动。通过义务劳动,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手工艺品、编织毛衣等。通过手工制作活动,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再次,教师可以举办劳动技能比赛,如烹饪比赛、园艺比赛等。通过劳动技能比赛,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劳动场所,如农田、果园、工厂等。通过参观劳动场所,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成果,同时也可以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对劳动的热爱。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效果,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过程和场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引入,可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4]。

三、劳动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效果分析

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效果。首先,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劳动观的关键时期。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课堂,通过课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例如,通过学习《观刈麦》等古诗文,学生了解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培养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观念。其次,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与劳动相关的课文,体裁包括说明文、议论文等。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各种劳动技能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此外,教师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如种植、养殖等,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加深对劳动技能的理解和把握。再次,劳动精神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勤奋进取的精神风貌,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通过典型人物事迹的介绍、励志故事的讲述等方式,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模范、英雄人物等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例如,通过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学生能够体会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课文朗读、书法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相关教育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5]。

结语

综上所述,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融合,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发挥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黄丽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元素的运用研究: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3.

王如意.劳动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23.

农积勇.劳动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22(18):11-13.

王瑞.浅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1(94):40-42.

翟义.语文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1(4):179-180.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