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学校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培智学校学生发展。基于生涯发展理论,培智学校设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促使学生掌握社会生存需要的能力,为适应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关键词:生涯发展理论;培智学校;劳动教育
作者简介:董新花(1979—),女,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活动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实条件出发,培养学生劳动热情,提高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课程能够帮助培智学校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补偿学生身心缺陷,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使学生能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形成健康心理与良好品德、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一、生涯发展理论对培智学校劳动育人的重要性
生涯发展理论是一种以培养个体职业思维和技能为目标,锻炼个体适应社会与职业强度,在终身学习型社会生存进步的教育思想[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基于生涯发展理论,培智学校应通过学校育人、学生自我服务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自我生存、独立生活的技能,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2]。
关于生涯发展理论的价值,具体来说有三点。第一,生涯发展理论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化是个体发展的重要议题。生涯发展理论强调引导培智学校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及变化,增强学生的竞争力。第二,生涯发展理论有利于提升培智学校教学质量。劳动育人的定位和作用决定着劳动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学校,学校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阵地,是学生系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该理论能够推动培智学校优化调整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推动培智学校劳动育人的教学实践改革。第三,生涯发展理论在满足学校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衔接方面的需求以及提升毕业学生就业安置率方面作用明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智学校应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考虑现实情况与学生的发展规划,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讲解社会公共常识、社会适应技能,积极探索以生涯理论促进劳动育人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劳动育人课程建构
(一)构建一贯制劳动育人体系
缺少连贯性、一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以及相关的教学用具、配套设施,会导致培智学校学生的基础劳动能力水平比较低,肢体动作、逻辑思维发展缓慢,对职业内容、职业选择的认知不足。同时,经调研发现,培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需求较大,但部分学生、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到位,认为培智学校的劳动教育目标仅为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培智学校应基于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推动学生就业的教学目标,尝试构建劳动育人课程,形成延伸学前阶段、完善职高阶段的一贯制劳动育人体系,为落实高质量劳动教育打好基础。
(二)关注劳动育人课程设计
部分培智学校教师对生涯发展教育理论的理解较为浅显,在劳动教学活动中过于重视讲解活动,忽视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掌握情况[3]。基于生涯发展理论,培智学校应关注课程重构,提倡教学转型。在实际教学时,教师需要把握劳动育人的课程理念,巧妙融入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优化劳动课程设计,研讨科学化、合理化的分层教学方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关注生涯发展理论与劳动内容的联系性,构建完整的教学大单元[4],将生涯发展教育渗透于生活语文、生活数学、整理清洁等课程中,完善课程活动步骤,营造生活情景化教学氛围,连接社会真实需求,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真实劳动任务,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自理、谋生技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三)设计劳动育人任务群
教师应通过评估学生的智力水平、劳动素养发展情况,设计相互衔接、不同难度的劳动任务群,开展递进式教学,使学生在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5]。将个人劳动、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劳动、职业劳动贯穿于培智学校劳动育人、生涯发展教育的全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可以设计任务群如表1。根据学生的已有能力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将个人劳动任务群作为基础性活动,并在劳动群任务下增设具体的劳动项目,合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开展活动,发展学生跨学科学习素养,为学生生涯发展夯实基础。
表1 劳动类型与对应劳动任务群
劳动类型 劳动任务群
个人劳动 个人饮食,个人穿衣,个人清洁,个人休闲
家庭劳动 居家饮食,居家清洁,器具使用
学校劳动 准备学习,维护班级,掌握操作技能
社区劳动 义务劳动,公益活动,社区参观
职业劳动 农业劳动,工业劳动,新兴服务业劳动
三、基于生涯发展理论劳动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研究一贯制课程纲要
在劳动教育中有机渗透生涯发展理论教育,对培智学校学生就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教师应加强培智学校劳动育人的连贯性,延伸学段教育以提高学生发展水平。培智学校可招收学前年龄阶段学生,培养该年龄阶段学生个人饮食与着装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关键期养成自理能力;也可招收职高阶段的学生,培养学生现代服务劳动能力,帮助学生学习生存技能,适应社会。
1.确定层次目标
基于生涯发展理论,培智学校设计层次目标时,要坚持新课标在劳动育人活动中的引领作用,确定由简至繁的层次目标。培智学校应分析学生劳动水平,思考如何拉近学生与教学目标的距离,培养学生各项素养,促使学生达成自愿参与、自主学习、独立操作的层次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为学校、家庭、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
劳动育人活动中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探索优化一贯制衔接教学过程的方法。由于培智学校学生接受直观事物的能力较强,想象力和记忆加工提取能力较弱,对抽象事物理解不到位,因此,学校应探索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资源,在良好的环境下鼓励学生学习基础就业技能,构建一体化、连贯化劳动育人体系,为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做准备。教师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班级开展劳动教育时,不应选择单一的讲解法,而应参考一贯制教学思路,采取阶段性教学与分层单独教学相结合的教法,灵活开展劳动育人教学。
(二)建构多元化实践平台
建构实践平台的要点是将学校育人内容与社会资源相结合,提升校社合作、校企合作的数量和质量,提倡知行合一,丰富学生接受与应用知识的场景[6]。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与智力水平、生活需求,组建不同水平的年级小组,对小组学生分别进行对应的实践训练,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低年级小组学生在了解生活自理知识后,需在日常生活中练习独立洗漱、换衣的技能,学会使用和整理自己的物品;当个人物品污损时,主动洗涤、更换。中年级小组的学生需要学会独立乘坐公交车采买物品,进行交易后安全携带商品返校。高年级小组的学生应具备独立制作工艺品的能力,掌握洗车、售货、养殖等技能,可以在学校合作的工厂学习实践技巧,进行简单劳动。在难度逐层递进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性、社会适应性得到良性发展。
(三)探索真实性实践路径
劳动教育需要学生手脑并重,在实践中巩固强化认知,掌握劳动技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7]。培智学校应建设真实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在户外真实劳动岗位上体验劳动,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出力出汗,能够锻炼身体机能和心理素质。通过种植收获农作物,饲养鸡鸭等具有经济效益的动物,编织缝纫毛线制品和针织类衣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动手操作技能,增强独立生活能力,这有助于学生较好融入社会。例如,种植蔬菜水果的活动是一种连贯的劳动教育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负责动手播撒种子、除草浇水、收获成熟蔬果。在长期的劳动教育中,学生磨炼了意志,锻炼了操作能力,培养了热爱劳动的习惯,掌握了基础农业种植技能。
(四)开展多维度评价
1.引入家长评价
评价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需要引入除教师、学校外的第三方,比如学生家庭,以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为了推动家校协同育人,培智学校应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便于家长了解、评价学校的劳动教育具体内容和实际教学过程,保障家庭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培智学校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完成劳动任务并尝试表达劳动心得。同时,提供家校联动平台,引导家长评价培智学校劳动教育情况,加强家长对劳动育人的认识和学习,将劳动教育的范围延伸。基于全员育人评价的劳动教学不断发展完善,能够有效拓宽教育空间,促进学生强化劳动教育认知和技能。
2.优化评价模式
为改善教育评价单一化问题,学生、家长、教研人员需要共同评价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师、家长、教研人员等多元评价主体可以在劳动教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以观察和记录表的形式,对劳动教育前后学生思维、行为等的变化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记录、分析和评价。具体可以借助科学量表和线上教学平台,总结生成学生的学习曲线,基于不同水平学生定制教学方案,参照个性化量表,评定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在学期末开展学生能力进步的汇总统计,据此分析学生达到的亲社会水平,以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水平为参考依据,调整下学期的教学计划,实现教学评价效果最大化。
(五)形成支持性学习模式
支持性学习是指整合各学科资源,开展系统教学的一种教学实践形式。在进行劳动教学设计前,教师要分析学生能力与任务群具体内容,整合各学科资源,挖掘学科特点,设计教学方法,开展跨学科教学,并建立评价激励制度,实现劳动育人精确化、整体化实施。培智学校应注重学生感知能力、亲社会行为、情绪肢体行为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语言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行为锻炼等个性化教学内容,构建辅助支持平台,引进智能化教具、学具,向学生直观展示知识内容,提供科学的理论实践平台,在劳动育人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劳动能力。
培智学校应基于生涯发展理论要求,组织劳动主题活动,支持学生学习探索。培智学校、家长、社会三方要形成教育合力,利用支持性发展策略,设计开发劳动教育内容,评价学生劳动成果。在个性化、科学化的劳动育人作用下,学生各项能力逐层发展进步,从而适应社会生活节奏,实现个人成长。
结语
培智学校的劳动育人活动以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教学目标,是培智学校学生培养独立生活意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将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与劳动育人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培智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培智学校需要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结合生涯发展理论,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构建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体系,助力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俞林亚.“生涯自立”理念下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创新[J].现代特殊教育,2023(17):15-21.
贾菊花.培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博览,2023(21):88-90.
邓猛.以项目式学习推动培智教育教学改革[J].现代特殊教育,2022(5):14-15.
黄俐娜.培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22(1):67-68.
吕晓娟,李晓漪.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实施方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8):137-143.
苗小燕.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热点及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21(10):7-12.
康翠萍,龚洪.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