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维维 肖雨婷
摘 要:“艺考新政”背景下,如何加强美术特色班的美育是学校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话题。结合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实际对学生的美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立足实践,提出构建普通高中美术特色班的美育新策略,即培育“眼中明美”“心中悟美”“行中尚美”,具有美感、美德、美行的“三美”学生。
关键词:“三美”育才;美术特色班;美育新样态
作者简介:潘维维(1985—),女,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
肖雨婷(1997—),女,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
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是浙江省首批特色高中,我校美术特色班已有31年的办学历史,办学底蕴深厚,教学成绩卓著。现阶段艺术类招生考试改革的推进,对美术生的美育素养与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学校提高重视程度,对美育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思考优化教学的可行性策略,为培养具有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出贡献。
一、现状探因:普通高中美术特色班美育的“三缺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美术生美育素养的情况,笔者对我校美术特色班240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美术特色班的大部分学生有着比较积极的尚美情感,注重对“美”的追求,但对照学校美育工作,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一)“墨守成规”,美育模式缺乏针对性
美术生是高中生群体中具有特色发展路径的学生,其升学通道、专业发展与普通文化生不同,但部分学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针对美术生的培育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术生的全面发展。
(二)“整齐划一”,美育方式缺乏灵活性
文化课成绩和专业成绩是美术生升学的两大“门槛”,“文化+美术”两手抓的学习模式使美术生在时间统筹、日常行为等方面很难与普通高中生保持一致,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往往强调“整齐”“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术生艺术天性的释放。
(三)“重术轻美”,素养培育缺乏艺术性
“美术”一词由“美”和“术”组成,“美”是指对美的感悟与鉴赏能力,“术”则是美术创造的技巧与技能[1]。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下的美术课程重技术而轻美育,容易导致学生的艺术作品显得机械、刻板,缺乏情感和灵魂。
二、价值追寻:探求美育新样态下的美育价值
“美育新样态”是秉承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美术生素养培育过程,也是促进美术生全面发展的实践策略,是指美育背景下具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生力的美育系统。该系统聚焦身心健康、专业成长、个性发展三大目标,分别从习惯养成、道德品质、文化修习、艺术素养、艺术创作、理想信念六方面助力学生成长。其目的是用艺术的“美”来引导学生追寻现实中的“美”,要求培养能够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的美术生[2],润泽其心灵,滋养其精神。
(一)以美润心,塑造学生的审美观念及审美能力
美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进而让学生能够欣赏美、感受美和表达美,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个体审美能力,懂得“以何为美”。这不仅能够丰富个人的内心世界、开拓思维、提升文化内涵和生活品质,还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
(二)以美育德,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及健全人格
美育能够通过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尊重生命、追求真理、崇尚正义等的重要性;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美德的价值,引导学生遵守向善向美的社会公德,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语,懂得“从何变美”。同时,通过艺术创作和表演等形式,学生还能够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和需求。这种情感智商培育能够提升学生在人际交往、自我管理、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提升个人幸福感。
(三)以美创美,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及社会价值
美育通过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的自由想象和思维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同时,美育还能够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增强他们的创造动力,使他们懂得“如何创美”。美育的创造性价值不仅在于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在于对创造人格的塑造[3]。这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三、策略探寻:“三美”育才,构建普通高中美术特色班美育新样态
“三美”育才是指围绕美育目标,以“育才”为核心,将各个培育环节有机串联起来,形成闭环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美育新样态的目的是培育“眼中明美”“心中悟美”“行中尚美”,具有美感、美德、美行的“三美”学生。其中,“美感”着眼于“以何为美”,引导学生提高审美,从个人崇美环节激发“眼中明美”潜力;“美德”着手于“从何变美”,聚焦集体的美育浸润,从集体塑美角度激发“心中悟美”动力;“美行”着力于“如何创美”,依托社会力量对美育进行升华,从社会赋美角度激发“行中尚美”张力。具体培育路径如图1所示。
(一)引导个人“崇美”,激发“眼中明美”潜力
“眼中明美”是指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入手,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德育基础”“崇美动机”“文美协调”三个层面挖掘自身潜力,使学生明晰“以何为美”,明确发展方向,实现个性发展,塑造具有“美感”的美术生。
1.夯实德育基础,促进美育渗透
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这些品质和准则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和表现形式。例如,一个具有公正、勇敢、诚实等品质的人,更容易理解和欣赏这些美好品质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因此,班主任可以根据美术生的个性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学习制度、课堂纪律制度、日常行为规范等,要以全面的、可操作的班级规章制度规范美术生的生活和学习,以此实现班级治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美育奠定良好基础。
2.关注生涯规划,激发崇美动机
据调查,我校学生选择美术特色专业的原因各异,其中自身兴趣使然的占60.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进入我校美术特色班的学生不少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迫于升学压力转向艺术学习,因此,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困惑。对此,学校需为学生解读美术相关专业的价值,结合“艺考新政”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分析自身优势、发展现状和职业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3.引导文美协调,提升审美能力
文化素养是美术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通过提升文化素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感悟艺术的魅力。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注重对“双优生”的培养,加强对“偏科生”的分类教育,关注对“边缘生”的辅导。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探究系统、高效的学习方式,实现“文化+专业”的协调发展,并起到以文化教育带动美育的作用,如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构图原理、作画技巧的理解。
(二)聚焦集体“塑美”,提升“心中悟美”动力
“心中悟美”是指从促进学生对美的理解入手,提升学生追求美的能力。教师可以搭建平台,以活动为依托,让学生多参与、多体悟,帮助学生从审美情操、艺术熏陶、身心发展三个层面提升能力,明晰“从何变美”,明确发展路径,塑造具有“美德”的美术生。
1.展览优秀作品,陶冶审美情操
优秀作品展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开放的美育环境,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教师通过展示不同领域和风格的学生作品,让学生在集体场域中彼此欣赏、交流、借鉴,从而实现自我提升。同时,通过欣赏和评价不同的作品,学生可以提高审美敏感度和鉴赏力,进一步理解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2.打磨班级文化,加强艺术熏陶
教师要积极开展以“美”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建设,发挥班级环境的艺术感染作用,营造良好班级美育氛围。具体来说,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美育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富有特色的图书角、宣传栏、心愿墙等来美化教室,营造良好的德育与美育氛围,加强艺术熏陶。
3.加强全员美育,助力身心发展
班主任、科任教师要携手对学生美育发展现状进行有效追踪,充分挖掘美育教学资源,寓美育于学科教学之中。例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等,可以使学生领悟作品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思政课堂上,教师通过分析中西方不同时期绘画作品中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等,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唯物史观、辩证法等概念;生物学科教学中,可以将生物学知识与昆虫标本制作等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探究生物学知识过程中感受自然美和生命美。加强美育与各学科的渗透和融合,可以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美化其心灵,滋养其精神。
(三)依托社会“赋美”,提升“行中尚美”张力
“行中尚美”是指从丰富学生对美的体验入手,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专家讲坛、美育基站、专业成长三个层面提升创美张力,明晰“从何创美”,把握发展目标,塑造具有“美行”的美术生。
1.依托专家讲坛,把握美育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的理念和实践也在不断变化。学校应搭建平台,帮助美术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一方面,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级培训,兼收并蓄,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可邀请专家学者到校做讲座、指导,教师要虚心听取意见,将参会所得运用于教学实践和创作实践,集中优势资源,精确把握美育方向。
2.整合多方资源,创设美育氛围
为了更好地推进美育工作,学校需要搭建稳定、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美育支持。一是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积极建设整洁、优美、温馨的校园艺术环境。比如,校园橱窗内容力求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以增强艺术性[4];在学校的走廊、楼道上有格调地展示学生和教师的作品,并定期更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二是整合美育资源,联合高校、博物馆、美术馆等,构建资源共享渠道,提高美育工作的整体效益。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观展、参展,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创作来提升审美素养。
3.构建3D课堂,实现专业成长
学校可根据美术特色专业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教室、户外条件,系统构建3D课堂。在构建“空中课堂”时,教师应利用现代通信软件,如“钉钉直播教学”,便于学生云听课与在线随时观看回放,巩固知识和技能。在实体课堂中,要落实“共同基础、差异发展”的课程理念,既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基础教学,又尊重个体差异,激发艺术个性。在户外课堂中,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风景写生,“写自然之生气”。以此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突破绘画障碍、提升绘画自信、实现专业成长提供有效的思路。
四、砥砺前行:让每个学生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美术生的培育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好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与美育的最终归宿,促进美术高中生的文化认知、身心发展。同时,“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艺术化的管理方法能引导学生理解“美是多样的”。学校可以根据学情,找准美育切入点,用多样的方法和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求同存异”,使学生的创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校应积极打造“美好班级”,开展“美好活动”,创设“美好课程”,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让每个学生拥有感知美和幸福的能力,在艺术诗意的人生中,成为热爱生活、向美而行的人[5]。
[参考文献]
张凌慧.高中美术生班级管理问题及策略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1.
蔡书太,陈良豪.以美育人,以美立校:项目式美育教学的实践路径[J].辽宁教育,2022(4):54-56.
曹中平.以美育心:“心能美育”的价值取向[J].幼儿教育,2010(10):12-13.
李琦.普通高中“美育+”育人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路径[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3):106-110.
夏建军.基于班级管理的高中美术班德育模式构建[J].中学教学参考,201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