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祝心怡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课题“场域理论下高职医学类院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XJG-22-44-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莉(1984—),女,汉族,江西抚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二者在育人价值、目标与成效上有着一致性。新时代背景下,协同场域实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一种共生结构。在协同场域的概念解读的基础上,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场域的逻辑机理,为正确认识这一协同场域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此,提出了协同场域构建的可行进路:文化育人场域,营造协同育人的文化氛围;理论育人场域,开设协同育人的理论课程;实践育人场域,丰富协同育人的实践载体;网络育人场域,打造协同育人的网络阵地。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场域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6-0021-04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学重要的组成内容[1-2]。协同学理论是系统学科的重要分支理论,着重讨论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协同学与场域理论视角,探索协同场域,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备双创精神与能力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二者育人价值相联结、育人目标相融通、育人成效依存,协同场域的构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升级,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新时代下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和培养有理想抱负的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协同场域的概念解读
在回答如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场域之前,有必要厘清协同场域的概念。
协同学是由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一门系统科学理论,基本原理为序参量与协同效应、快慢弛豫参量与涨落现象和自组织[3]。根据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观点,社会世界的构成来自“社会小世界”,这些相对自主的“社会小世界”即指场域[4]。协同学理论强调各组织增益互补、协同发展。场域理论重点在于多重场域因素的优势互补、多元共存。将协同学理论与场域理论向高校育人中的话语转换,能够为构建协同场域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教育场域作为一种客观关系架构,立足于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以各教育参与者互动而推动人的发展与提升[5]。教育场域属于创造教育力量的场,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广泛存在,是一种体现教育功能的关系网络,其存在意义为实现教育价值。场域协同可以缓解组织僵化,破解教学组织的封闭性,能够提升教研活动组织的有效性,在学校内、学校间以及学科内部、学科间实行多场域协同教研的组织形式[6]。协同场域下,截然区分不复存在,创新越来越离不开无缝合作,越来越朝着组建共同体的方向发展[7]。
对于协同场域,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这里的协同场域是基于协同学理论、场域理论,在一致的教育目标引领的大场域中,各场域无边界合作,相互影响,各组织、力量有序参与的教育组织形式。协同场域下,教育场域内涵进一步丰富,各育人场域同向同行,理论、实践、文化、网络等育人场域各自成为互相的震源,使协同场域成为教育的倍增器,通过鼓荡共振形成增幅效应。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场域构建逻辑
在明确协同场域这一核心概念基础上,才能识辨这一育人协同场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场域的构建逻辑,继而探索出这一协同场域的构建进路。
(一)育人价值导向之必然
构建这一协同场域是育人价值导向的必然。习近平指出“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8]。为彰显二者一致的育人价值,体现二者立足学生本位、能力本位的现实,协同场域的构建是重要举措。
一是构建协同场域可以强化育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均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均注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二者的价值导向是一致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在育人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一致。
二是协同场域的构建是“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的必然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向“大思政”育人格局转变是思政改革的方向,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要自觉作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主要构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践行[9]。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协调创新创业相关方的利益关系,在创业活动中,创业者可能纠结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或者面临打压竞争对手来获取超额利润心理矛盾斗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能够化解这一矛盾,可以对利益关系予以协调,有助于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协同场域的构建属于促逼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反应。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可以实现个人成功,如果将其作为捷径,则罔顾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育人价值。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性,要求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利益关切予以改进,增强其与现实关联的紧密性。学生的创业就业是成才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能够一定程度上舒缓就业压力,减轻心理负担,这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二者协同必然深化育人价值。
(二)育人目标契合之要求
构建这一协同场域是育人目标契合的应然要求。为彰显二者相契合的育人目标,定然要构建这一协同场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一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场域是二者互相补充的保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承继下去,立足“三全育人”要求,深化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的同时,也要开拓与创业相关的素质,人才培养的重点落在综合素质的养成上。
二是构建这一协同场域可以确保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思政教育目标。思政教育目标是价值取向与实践预期的双向实现,也是育人实践活动的着力点,力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则必然要在这一协同场域下才可以实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协同场域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提供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在顶层设计维度了解创业就业问题,明白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开展创业活动,可以培养具有双创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协同场域可以为创业经验的生成提供先决条件,学生会对创业就业有更清晰的认知,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与素质,并在创业行为中体现。
(三)育人成效提升之向度
协同场域是育人成效提升的实然向度。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反哺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纳,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形式,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技术与实践依仗,提升了育人实效性[10]。
一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场域是提高育人实效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场域的构建能够完善思政教学体系,可以明确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将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培养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构建这一协同场域是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的不二法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创业者的行为将得到规范,避免出现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行为,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做好“防风盾”,通过道德进行支撑,以法律进行约束,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中的意义,也可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学校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其中实为有益,能够促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是构建这一协同场域可以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在高校育人实践活动中,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延伸,同样为创新创业教育做了充分的价值引领,与思想政治教育互补增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内容通常以课堂讲授发挥育人效果,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将其通过实践方式与学生的需求充分匹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场域构建路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场域构建的理论基础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场域,具有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文化育人场域:营造协同育人的文化氛围
渗透性和互动性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立足文化育人场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开展,营造协同育人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开展教育活动,优势互补提升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育人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措施之一,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要义。协同场域的构建可以发挥好文化浸润效果,以文化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承载,思政教育可提供方向引领,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孕育创新思想,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奋进精神,培育坚韧素质,在协同育人的文化氛围中浸润,能够内化学生的价值标准与行为方式,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第一,将协同场域构建纳入高校育人整体计划中,积极探索与协同育人文化契合的宣传题材,在育人实践活动中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正确价值观念作为引领,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协同场域下的育人活动可以围绕学校,宣传校训校史文化,将其与学生日常活动结合,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在协同场域下构建生活化的话语体系,高校要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基调,将红色故事、创业案例等作为教育素材,进场充分开发设计,可以讲述校办企业转型等鲜活案例,总结优秀校友的创业故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讲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创业经历,选择学生喜闻乐见教学话语,通过隐性教育深入学生内心,持续激励学生。
第二,通过营造文化氛围,传播协同育人文化。向学生传递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加强核心价值观引导,培养主流价值观与道德品质,通过个人案例启发学生创业思维,打造普及所有学生的协同育人场域。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创客作品展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创业活动的认识。可以开办文化节等校内活动,使创新创业渗透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学生之间传递与弘扬优秀的创业价值观。借助协同育人的环境氛围,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到学生内部,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在学生群体之间形成协同场域的“小气候”,打破院系、专业与年级的限制,扩大协同育人文化的覆盖范围,提高学生参与度。
(二)理论育人场域:开设协同育人的理论课程
借助理论教学,立足理论育人场域,开设协同育人的理论课程,促进二者的协同共进。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组织优势与引领价值,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有助于学生深化学习,打造好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明确理论课程内容,增强教育实效。
第一,深入协同场域的理论研究。“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高校在理论课程中应该加强协同研究,付诸高校实际育人实践活动之中。充分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深入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在创新创业教育运用理论成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协同场域可以发挥不同教育类型的教学价值,获得更好的育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渠道,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作为主阵地下的鲜活载体,在协同场域下能够积极发展新思路、新路径、新模式,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补充,强化协同效果,坚定二者协同场域构建的信念,促进二者共同发展,打造并完善适用于协同场域的教学范式,构建长效化发展体制,推动协同场域的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同企业、社会的联系,形成协同场域下新的育人生态。
第二,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协同场域中需要学习的理论课程内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从实际出发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医疗等话题,让学生学会思考涉及共同利益方面的问题。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哲学观,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由量变到质变学习创业知识,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提出新理念、新观点,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可以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了解市场规律,让学生意识到在发展过程中机会增大也伴随着风险增加,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根据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坚定信仰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摆正自身位置,以协同场域助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来。
(三)实践育人场域:丰富协同育人的实践载体
实践载体传递的信息更集中,可用的资源更丰富,是协同场域构建的重要环节,借助实践这一教学措施,立足实践育人场域,丰富协同育人的实践载体,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提到“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协同场域建构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掌握扎实的创业技能。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特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实践性联结,是协同场域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下高校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
第一,高校要举办相关竞赛,通过实践检验学生创新创业可行性。学生通过参加竞赛能够激发自身的创造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能力特征,充分发挥自身个性,选择相应的创业目标,然后能够更有底气的参加创业比赛等活动,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在科技竞赛活动中,坚持在竞赛中学习的理念,强化竞赛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提高赛事的育人效果。
第二,通过创新创业基地,在正确价值理念的引领下对创业想法进行实践,借此强化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新观念,对其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予以提升。一方面,学校要建设校内基地。对经过思想政治教育检验、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帮助。学校创设校内实训基地,推进学生创业活动,发展产、学、研共同体。另一方面,要整合校外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高校要丰富与企业合作交流的途径,与行业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借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厚植基地土壤。可以着力打造建立“专业—平台—产业”服务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加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第三,引导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强化社会实践教学。在协同场域下,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成长的指导作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科技产业园,让学生对生产实践、企业管理有切实体验,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可以借助寒暑假等,以院系为单位,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并给予专业教师指导。高校要与校友企业建立长效沟通机制,联系校友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结合学科内容,寻求对口企业合作,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为协同场域下的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场域构建是高校育人大格局、新机制、硬堡垒的切实体现,是前瞻性的育人理论、现代化的育人模式、可操作性的育人战略。在我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与发展潜力的背景下,更加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展的应然回应。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场域的构建判断了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协同的趋势,丰富了协同学与场域学理论的内涵和应用,希望借此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饶芬芳.探索高等教育规律 提升思政教学水平: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4):132.
[2]陈元媛.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3):104-112.
[3]高婷婷,沈勤.基于协同学理论的我国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运行机制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0):46-52.
[4]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2-134.
[5]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78-91.
[6]魏同玉.区域协同教研:乡村“微型学校”校本教研的新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5):32-34.
[7]张国昌,许为民,伍醒.产学研协同演变进路与政策建议:知识生产方式与认知方式嬗变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1):14-18.
[8]教育部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五周年座谈会[EB/OL].(2022-08-16)[2024-01-01].http://www.xinhuanet.com/edu/20220816/1a60c281e1c34d1f9165db721dd69616/c.html.
[9]张小斌,吴小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双创”学科建设的思考: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9(11):124-128.
[10]张军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中国测试,2021,47(5):183.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