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4-06-18 18:25王会平任魁山史天伊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6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学院

王会平 任魁山 史天伊

①基金项目:2023年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SJD JG2307)。

作者简介:王会平(1970—),男,汉族,甘肃平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通讯作者:任魁山(1994—),男,汉族,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摘           要]  产业学院作为我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作为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治理和助力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阐述了产业学院的建设意义与背景,就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与路径进行分析,系统梳理了产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双方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系列支撑措施,以“奥迪学院”为例,展示了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产业学院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针对产业学院的建设现状与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提出了产业学院建设的建议。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6-0069-04

一、产业学院的建设意义与背景

教育现代化治理是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和实践的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就业创业、培育发展动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领域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衍生的创新办学载体,是产教融合政策落实的平台。因此,产业学院的建设是国家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四链”有机衔接、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现代化治理的战略背景所需,也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升级转型、培养技术技能型大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就业创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所需[1]。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促进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2020年7月,教育部和工信部两部委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利用4年左右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在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这是国家层面正式提出产业学院的概念[2]。2022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学校应当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对于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的企业,按规定给予奖励[3]。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4]。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确立构建“一体两翼”职业教育发展大格局,着力职业教育资源与重大产业战略匹配,推动地方和企业“两翼”齐飞,其中“一翼”便是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

二、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与路径

(一)聚焦区域优势产业

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一是要聚焦区域优势产业,优先选择对区域经济社会有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二是联合产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拥有优秀的技术人才、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富的产业资源,又是产业各项标准制定的参与者,联合这类企业可以对产业学院的发展壮大起到重要作用。三是紧靠产业集群。近年来,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紧靠产业集群,既可为产业集群提供优质人力资源,输送大量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又可为自身发展打开广阔的空间。

(二)引领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共同调整专业设置、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准产业所需,以需求为导向,制定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企业急需紧缺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将企业生产实际中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等融入课程标准。三是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利用企业现有的生产设备进行实践教学,企业也可使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科学研究或产品设计。四是互通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学校教师定期赴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企业员工根据需要到学校进行岗前培训或技能培训,快速适配企业岗位。五是协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学校骨干教师、企业技术能手等人员就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进行全过程、多维度的综合考核评价。六是开展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依托学校鉴定机构、企业设备资源,合作开展社会培训、学生能力培训,提升社会从业者和学生的技能、本领,向符合标准的人员发放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三)助力创新创业发展

产业学院的建设要为校企双方创新创业服务,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学校和企业竞争力,助力区域产业发展。一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根据区域产业升级转型需求,借助校企双方建立的创新创业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面向学校、企业、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二是围绕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和产品升级等,联合开展科技服务项目,组建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学校骨干教师、学生组成的技术攻关团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校企共享技术创新成果。三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校、企业共同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就校企双方产出的技术成果联合参加政府或行业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产业学院对人才培养的支撑

(一)教学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根据生产实际所需,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产业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注重数字化教育,通过共建精品课程、微课视频等,有效精炼课程资源,增强课程匹配性,提升课程供给能力和质量。通过校企共建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借助虚拟现实仿真的教学系统,创设高沉浸式课堂,显著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和交互性,提升学习效率。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校中厂”“厂中校”,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实习实训,畅通“教学做一体化”关键途径,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二)教学队伍的共建共享

自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战略实施以来,高职院校生源对象趋于多元化[6],这对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学院通过共建共享人力资源机制,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激发校内现有教师活力,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引入企业导师,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形成“固定专职岗+流动兼职岗”的教学队伍资源配置新机制。聘请企业技能大师、工匠之师担任德育导师,将“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实践过程,全面促进以“学生价值观养成”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和职业能力协同提升,让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能力方面更加契合企业需求。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实施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随着产业升级转型加剧,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定滞后性。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由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领导、企业导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把握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趋势,结合学生个人特质,借助产业学院资源平台,建立定制化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内容可以紧密地联系社会生产实际,有效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充分挖掘校企双方优势资源,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严把毕业质量关,确保培养企业需要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四)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产业学院积极推进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一是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考核过程紧扣岗位技能标准,在确定以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为主的基础上,按相应比例开展学生参与的自评与互评目标达成度评价、家长参与的培养质量评价、第三方机构参与的职业能力评价为辅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充分保证考核评价的公平性和全面性。二是革新开放性双向考核评价体系。借助信息化平台,构建师生双向互评体系,除传统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评价外,还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动态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三是注重过程化考核评价结果。产业学院课程考核评价突破了结果至上的局限性,在传统理论考核的基础上,重视技能操作过程的考核。针对不同课程,采用理论知识答题、操作流程展示、实践动手态度、关键问题答辩、项目任务汇报等过程化考核,注重课程全流程考核,延伸了考核评价体系链条。

(五)学生管理模式的优化

学校办学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又各有优点,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产业学院学生管理制度融合了学校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二者互相结合、协调。学生管理队伍由经验丰富的学校辅导员和企业优秀管理人才组成,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引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如通过学生实践、实习、优秀企业员工讲座等形式将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学校和企业之间密切合作,以实现企业项目任务为目标,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并与学生做好沟通交流,及时指导。基于校企双方建立适当的学生奖罚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塑造荣辱观念,为学生将来适应企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产业学院的建设案例展示——以“奥迪学院”为例

甘肃省政府近年来相继发布了《甘肃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甘肃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三张清单”》《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产教融合,支持甘肃校企共生融合发展。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各项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当地某汽车服务公司合作,挂牌成立新型产业学院——“奥迪学院”。

(一)打造产教融合汽车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共同出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全省首个实景式产教融合汽车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5258 m2,总工位数43个,符合奥迪标准的设备设施价值380余万元,是西北地区唯一集教学研究、学生实训、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创新性实训基地。以“奥迪学院”为载体建立的产教融合汽车实训基地,打造了“前厂后校”的育人模式,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双主体协同育人,获批甘肃省首批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学校教师共同组建汽车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聘任7名通过奥迪认证的企业培训师担任奥迪学院兼职教师,聘任46名汽车类企业技术工程师担任行业导师,组建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创新团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实训、课程考核等,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三)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

奥迪学院根据产业需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搬到生产线旁,将教学内容对接生产实际、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过程,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探索实践。组建“奥迪订单班”,创建“学生—学徒—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标准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引入奥迪优质师资和奥迪课程体系,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两个专业共90余人的“奥迪订单班”,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四)发挥企业文化育人功能

奥迪学院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育人文化,以工匠精神立德树人。奥迪协同一汽大众举办奥迪汽车校园展,开拓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传递“突破科技、启迪未来”的奥迪企业精神。邀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开展专题讲座,将工匠精神生动形象地诠释给学生,用工匠精神赋能聚力,激励青年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参观、专题研讨、比赛竞赛等活动,推进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启智润心、提能增效。

五、产业学院的建设现状与困境

在政策推动下,近年来产业学院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数据表明,2022年全国375所高职院校80%以上都开展了产业学院建设,目前全国产业学院建设已成燎原之势发展[7]。尽管产业学院建设热潮愈演愈烈,针对其建设模式和路径各地也展开了多种探索与尝试,但产业学院建设依然面临不少困境。

(一)校企合作热情不高

产业学院建设的根本动力来自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且产业学院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除政府财政补贴外,还需吸纳大量学校和企业经费,而产业学院建设初期难以快速获取利润,加之政府对举办产业学院的企业相关激励政策不到位,导致企业合作热情不高。此外,目前对产业学院取得的成果产权界定不清晰,致使双方知识、技术影响力得不到辐射,限制了校企合作共赢目标的实现。

(二)产教融合程度不深

产业学院的建设成效在于产教融合的深度,产教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教育为了共同利益同频共振、互相促进。目前有的产业学院举办流于形式,签署协议、挂牌仪式结束以后再无具体合作。有的产业学院仅限于校企双方开展调研交流、举办活动、项目申报等浅层次合作。有的产业学院不能有效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四链融合”,不能赋能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治理体制不健全

相比于传统的单主体办学模式,产业学院为双元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办学,这种混合所有制的办学主体就导致产业学院治理体制和治理结构的复杂性。近年来,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产业学院建设,但是其法律地位较低、内容不具体、制度措施有限,致使产业学院办学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校企双方职责不明确。

产业学院主要依靠校企双方合作协议进行管理,而协议内容一般较为笼统,约束力不足,致使双方出现分歧时,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力。此外,目前产业学院主要参考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治理体制运行,学校处于主要管理地位,管理模式倾向于高校行政化运行,而企业更注重结果导向,管理模式倾向于市场化运行,致使校企双方协同力较弱,管理体制运行不顺畅。

六、展望与建议

随着新时代产业升级转型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优化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产业学院未来的发展规模、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其合作主体也不仅限于校企双方,“政行校企”等多元主体参与建设的热情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产业学院应当着力加强以下建设。

(一)强化激励,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提高企业积极性最根本的动力是保障企业经济利益,降低企业参与风险。一是细化配套政策,对于参与建设产业学院的企业,给予财政、土地、税收、信用等组合式优惠条件,强化保障落实、加大引导力度。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选取在产业学院建设中的优秀案例,树立典型,营造企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三是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从内生动力上获取建设产业学院的热情。

(二)聚焦契合点,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一是产业学院要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优质技术技能人才,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做好毕业即上岗的无缝衔接,建立相应机制,降低人才流失率。二是搭建双方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学校教师可以赴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企业员工可以到学校学习培训,提升其理论知识素养。三是利用学校人才的学历优势和企业人才的实践应用优势,互补知识短板、提升创新思维,共同进行产品研发、技术攻关、项目申报、比赛竞赛、成果转化等,提升双方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影响力。

(三)完善制度,促进产业学院良性发展

一是产业学院应当健全相关法人制度,明确其法律地位、性质,发挥办学主体各类人才优势,组建产业学院理事会,在理事会负责下完善各项管理运行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二是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服务机构,如校企合作委员会,作为双方沟通、合作、监督的纽带,畅通校企双方协同运行机制。三是明确校企双方办学主体的责任、权利、利益,建立责任共担、权利共用、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提升产业学院的运行效能。

参考文献:

[1]夏积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模式、特征及有效路径[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2,34(2):104-110.

[2]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30)[2024-01-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8/28/content_5538105.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0)[2024-01-28].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 fg_jyfl/202204/t20220421_620064.html?eqid=fd4e94bb00 194cd000000003642ed526.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1-28].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2-12-21)[2024-01-28].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2/21/content_5732986.htm.

[6]汪洋.职普融通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6):51-55.

[7]程江平,杨雪临.产业逻辑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发展沿革、模式选择与定位再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6):50-55.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院掠影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