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峰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文规定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这就意味着出土文物不得进入市场买卖流通,以出土为主的高古陶瓷也就无法进入正常的艺术品市场流通,因此市面上古陶瓷交易主要集中于明代至民国的瓷器。俗话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我们有幸生逢安定和平、高速发展的太平盛世,古玩作为浓缩财富、保值增值的优质投资品而深受大众青睐,其中以瓷器为最盛。令人遗憾的是,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炒作古玩热潮引发疯狂造假,于是鉴定真伪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鉴定方法五花八门,然大道至简,文章试着从观察生活、联系生活的角度,漫谈瓷器使用痕迹鉴定。
关键词:古玩瓷器;使用痕迹;观察;思考;鉴定新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9.028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资讯日趋丰富,通信和交通方便快捷,加上各地古玩市场渐趋活跃,为人们从事收藏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成立收藏家协会为标志,古玩艺术品收藏热悄然兴起,并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高涨势头,巅峰时期号称收藏大军超亿人。如此庞大的规模,注定市场极其火爆,艺术品价格迅速被炒高,在疯狂的击鼓传花中,不断刷新成交纪录的艺术品价格博得了大众的观注。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佳士得伦敦拍卖会上拍出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一举轰动了全世界,助推国内古陶瓷艺术品交易进入高潮。五花八门的捡漏故事听得令人心潮澎湃,结果是捡了半天却捡来一屋子的仿品。因为与市场同步发展的还有仿品生产,全国各地瓷器作坊开足马力大量仿制,一时间市场上仿品泛滥,许多买家在对古陶瓷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收购了大量仿品。瓷器鉴定是个大工程,要把原料、生产工艺、烧造工艺、造型、画工、窑口等都学一遍,三个月都未必讲得完,但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是所探讨的瓷器是老的。如果是仿品的话,那么进一步探讨是毫无意义的。因此,鉴定第一关,判断瓷器的新老是最为重要的。热释光、碳十四和气泡之类的就不说了,其实化繁为简,当人冷静下来,回顾现实生活中的点滴经验,单从使用痕迹的角度上就可以否定许多仿品。
1 少听多看多思,保持良好心态
如果所有行业要评出一个“故事大王”,那么古玩行业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这得益于古玩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剧烈变迁,什么祖传宝贝、拆老宅发现的、墓里刚刚出来的等,说法要多离奇就有多离奇,主要表达意思就是东西绝对没错,价格超级实惠,而且刚好让买家碰上了。在商家巧舌如簧的鼓动之下,买家会自然联想到成百上千倍的利润空间,加上旁边有人选货买货,特别是商家还会暗示和引导大量所谓的判断依据时,通常情况下,许多人会害怕让“漏”给跑了,往往毫不犹豫地买下。敦不知,东西可能是仿的,故事可能是编的,旁边的人可能是托,所谓的判断依据就是做出来给你看的,只有自己掏出去的钱才是真的。
因此,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建议把捡漏的想法抛到九霄云外,那是一种贪念,很容易在利益的诱惑下放松了警惕或仓促做决定造成判断出现偏差;其次,不论商家讲什么,都当耳边风,古玩与其他商品不同,不需要太多的介绍,看得懂的买,看不懂的就学,如果是听介绍买东西那不如不买;最后,多看多思考,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把生活中的经验用上,好好体会器物本身带给我们的信息。如此一来,从客观的感观出发,像福尔摩斯断案一样,学会从蛛丝马迹上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
2 瓷器日常使用分类及简介
日常使用中,瓷器从用途上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实用器、陈设器和赏玩器。实用器属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物,制作较为粗糙,主要是餐具类和厨房用具,如碗、盘、碟、壶等;陈设器指的是装饰生活环境的器物,普遍制作精美、工艺精良,常见的多为壶、瓶、花盆、樽等;赏玩器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随身佩戴和把玩的器物,小巧精致,工艺精湛,如鼻烟壶、香炉、文房用具等。
从用途上分析,其实瓷器从古至今并无太多变化,其中许多瓷器类型在我们生活中是再熟悉不过的,谁家没有碗、盘、杯、碟之类的瓷器?然而,正因为太熟悉了,反而熟视无睹,不再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捧在手心上端详,所谓的使用痕迹其实就在自己家中的那些再普通不过的瓷器上面。
3 瓷器使用痕迹漫谈
3.1 实用器的判断思路
实用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用过程中因使用率高,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有冲线、鸡爪纹、飞皮甚至缺个角都是正常的,老瓷实用器除了官窑、定烧瓷、民窑精品外,大多制作还是比较粗糙的,使用痕迹判断时直接运用平时的使用经验即可。
3.1.1 清雍正款粉彩花卉纹碗(图1)
图1中的粉彩碗,乍一看挺新,那怎么看待它呢?碗,自古以来就是用来盛放食物吃饭用的,使用经验无非是:内壁和碗底容易与所盛之物频繁碰撞,使用后洗净晾干留待下次使用。至于洗碗,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脏的地方主要是碗内壁、碗底和口沿,这些都是洗碗时要重点搓洗的地方,因此也是可能磨损最厉害的地方。
有了上面的思考,那么判断起来就简单了:一个长期盛放物品的实用器,如果是个传世的老瓷器,那么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肯定被使用过无数次,势必在口沿、碗内壁和碗底留下较为明显的痕迹,而且痕迹会有不同形式,比如污渍、磨损、冲线、脱彩等形式(图2)。如果发现整只碗完好无损,或碗底、内壁磨损,口沿、外壁完好,或外部磨损严重,碗内完好,那么从使用经验上判断都是与现实使用情况不相符的,可判断为仿品,直接放下走人。
3.1.2 五彩瑞兽纹瓜棱执壶(图3)
茶壶,对于中国人而言,那再熟悉不过了。针对图3的茶壶,稍作思考就能知道一把长期使用的茶壶易受损及沾染污渍的地方:频繁提放的盖纽,频繁开合的壶盖与壶口沿,导流且易与其他器物碰撞的壶嘴,长期手握、摩擦的壶把以及凸出壶身表面的堆塑类、釉上彩绘类等。分析后,直接找找相应位置就可以(图4),使用痕迹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就两字—丰富!若遇到完美无瑕或通体瑕疵或瑕疵不科学的,那离仿品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3.2 陈设器的判断思路
陈设器是用来装饰环境的精美器物,主要是通过摆放来提升空间美感和增加观赏性。帽筒、壁瓶、花觚之类的器型随着时代的变迁已较少使用了,但家家户户或多或少还是会装饰一些花瓶、花盆、雕塑之类的装饰品,也时常要打理清洁,因此从大方向来看,均是陈设美化环境所用,摆放、使用及保养等并无多大区别。陈设器不像实用器那么常用,因此在面对一个陈设器时,要明白它是做什么用的,怎么摆放的,如果是自己在使用和保养时会怎么做。这里需要一点点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器物曾经的主人或维护保养的人,再重新审视器物,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明永乐青花人物纹扁壶是一件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代瓷器(图5),面对这样一件传承了600年的陈设观赏性瓷器,而且一直由皇家珍藏,有很好的存放环境且由专人打理,那和它会有使用痕迹吗?
稍作逻辑推理可知:①在古代能用上精美陈设器的人非富即贵,保洁之类的工作均有专人做。②如此高级别的瓷器,一定是摆放在非常重要的会客场所。③来访者同样非富即贵,拜会之余品茗赏瓷也是常事。那么摆放瓷的主人会怎么做呢?除了将其摆放于安全位置外,联系起主客尊贵的身份、重要的会客场所、精美的陈设器物,如果赏瓷之际看到洁白的釉面上有灰尘那真是大煞风景!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无非是保持洁净,每天用鸡毛掸除尘、定期拿起来擦拭一番是极为正常的。这些操作短时间内对瓷器可能没什么影响,但如果持续了几百年,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留下痕迹(图6)。
同理类推,大凡陈设器都具备前面推理的情况,区别的是年代的远近所造成擦拭保养次数的多寡不同,年代久远者擦拭次数多则釉面磨损处更深、更广、更明显,年份浅的器物则相应痕迹会少些、浅些,但绝对不会没有,判断时应想想如果自己打理会擦拭哪些地方,跟着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去观察对应位置的痕迹,有创伤、磨损、脱彩等多样化的痕迹才可能是老的,完全看不到的基本上就是新瓷了。
3.3 赏玩器的判断思路
赏玩器,从一个“玩”字可知,器物必是主人喜爱之物,常随身携带或置于案头观赏把玩,器物也必然带有相应的痕迹,只是不同的器物需我们替它的原主人想想是用来做什么的,怎么用,用的时候会有什么痕迹。
以清粉彩儿童灯彩纹鼻烟壶(图7)为例。鼻烟壶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除了本身的实用性外,还具有送礼馈赠、身份象征等作用,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们的随身之物,小巧精致、宜于把玩。
像这一类随身把玩之物,只要是真正使用的肯定是会留下痕迹,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手机,也算是当前最常见的赏玩物了,要么放包里,要么随身携带,时不时还得拿起来看看。这样用个三五年,当你拿起手机细心观察一下外观,十有八九是划痕、磨损之类的痕迹多如牛毛。同理,鼻烟壶也是随身且频繁使用之物,盖子开合、器身与衣物长时间摩擦、在哪吸食就搁哪,因此口沿、壶体和底足都会有相应的痕迹留存(图8)。反之,随身赏玩之物,逢完美无瑕者,当慎之又慎!
4 使用痕迹的辨识
做旧工艺中,仿造使用痕迹是仿造者必修的一门功课,工艺上也在与时俱进,仿造者对老瓷器的了解甚至比很多人都深刻,哪里该有什么、该怎么样都一清二楚,只在于做得像不像、到不到位罢了,因此千万不要看到瓷器有使用痕迹就认为是对的。人为做旧最大的困难在于仿品是讲究规模和效率的,批量生产且需在短时间内就得投入市场低价走量,完成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这样资金才能回笼进入下一周期的生产。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去做旧,直接导致生产成本大幅提升,而且能否仿到位还是未知数;后续标价一高便不好卖,库存积压只会导致生产停滞和最后的亏本甩卖,一来不利于可持续生产,二来还可能遭受亏损,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亏本买卖是没人做的。因此,人为做旧永远无法面面俱到,无非是通过刷、打、刮、磨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做出大量的使用痕迹,但做出来的痕迹是不自然的,主要特征有:使用痕迹布局不科学不到位,釉面创伤方向一致或完全杂乱无章,创伤深浅一致,创伤形态单一,彩料磨损没有深浅和自然过渡等。总而言之,就是形式单一、没有层次。老瓷器的使用痕迹是长时间的使用所带来的自然的外在表现形式,创伤呈现多样式、多层次存在,初学者可多看一些老普瓷器,多看、多学、多思考,建立起综合判断的习惯性思维。鉴定方面要注意的是,在一件瓷器上重点不是找对的地方,而是找不对的地方,只要不对则意味着是赝品。
通篇分析是针对真正用于日常使用的老瓷器而言,古人们长年累月的使用在瓷器表面打上了无法复制的“密码”,如果连这些“密码”都不看或看不懂,那就意味着仍是门外汉,更遑论学习断代、定窑口之类更复杂更高深的鉴定知识了。但也别小瞧了使用痕迹定新老这一小小门槛,市场上不少人都倒在这一门槛上,买东西既要路份高,又要品相好,还要价格便宜,动不动就捡到天大的“漏”,实际上捡到的都是现代仿品。其但凡在使用痕迹上多长点心眼,多用自己的常识和经验进行判断,也可有效地避免上当。当然,“真精新”的老瓷器是有的,比如库存瓷器、出土陪葬品和窑址货等,但拥有这类高端藏品的卖家不会将其直接投放到大众市场中低价卖掉,多是送到各大拍卖行或私下与高端藏家直接交易,因此在市面上流通的概率极低。退一万步讲,即使运气爆棚遇上了,没有使用痕迹也就不能用文章中的这种判断思路,需通过其他方面的信息来综合判断。无论如何,在看不到使用痕迹的时候,请先持谨慎态度,如无把握还是眼看手勿动,小心驶得万年船总是不会错的。至于市场上流通的明、清、民国的瓷器大多是传世使用的,或多或少都留存使用痕迹,而人在瓷器上的使用方法和生活习惯数百年来并无太大变化,因此我们要学会并习惯于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与之对话,从而获取正确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相信只要用心品味生活、观察生活,鉴定瓷器时多换位思考、细心比对,将顺利跨过使用痕迹定新老的门槛,进入丰富多彩的瓷器鉴定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