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胜
摘 要:甘谷县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卧羊铜灯造型优美、设计精妙。卧羊铜灯是汉代翻盖灯的一种,腹腔中空是为了便于储存油脂和灯捻,使用时翻转羊背即可为灯,便于携带,体现出古人卓绝的独具匠心。这种铜灯的出现,伴随着西汉中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推行,映射出当时士人重学、勤学的社会现象。
关键词:卧羊铜灯;汉代;翻盖灯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9.002
1 甘谷县博物馆馆藏卧羊铜灯概况
甘谷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国家二级文物卧羊铜灯,长13.5厘米,宽7厘米,高9厘米,重0.65千克(图1)。灯整体呈卧羊形状,羊首昂起,双眼平视,鼻孔微张,下唇略微后撇,修长的双角绕过竖起的双耳后在腮部盘屈,双角根部铸有棱状仿生纹饰,胡须自嘴唇下连至颈部,前腿后跪,后腿前屈,背部錾刻网格纹,躯体浑圆,臀部肥硕,整体形态古朴稳重、静怡安详。胡须和颈部相连也使得铜灯更为结实耐用,羊角根部的仿生棱状纹饰使羊角形象更为逼真。羊臀部凸起成一条短尾,相应的内里刚好就形成一个凹槽,可用于放置灯捻。颈后有阴阳纽,由羊的腹部和羊背构成腹腔,腹腔中空,使用时,将羊背向上翻开平放,置于羊首之上就成了一个凹弧椭圆形的灯盘,由羊的头顶和卷曲的两只羊角的最高点构成三个支撑点,这三个在同一平面的支点和颈部固定的阴阳纽,保证了灯盘在羊顶部的稳固平衡。熄灯后,将灯盘扣回羊背,恢复为卧羊状态,既是一件实用灯具,又是装饰品;既可观赏,又便于携带。该卧羊铜灯巧妙地将使用功能与艺术相结合,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于一身,蕴含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创造,独具匠心,是一件精美的实用艺术品。
2 卧羊铜灯研究概况
在我国古代,“羊”通“祥”。东汉许慎在《说文·羊部》中写道:“羊,祥也。”郑玄注《周礼·考工记·车人》中写道:“羊车,羊,善也。”因此,我国古代以羊形作灯有着祥与善的美好寓意。卧羊铜灯是汉代一种常见的灯,北宋吕大临所撰《考古图》、南宋张抡所撰《绍兴内府古器评》等皆有著录。就实物而言,该类铜灯在陕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甘肃、青海、重庆、广西等地均有出土。关于古代灯具研究的专著、文章中对卧羊铜灯或多或少有所提及,但一般仅就其形态做描述、归类和分析,对其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如王保印先生对河南巩义市出土的卧羊铜灯做了简略介绍①;闫璘在《汉代卧羊铜灯诠释》一文中介绍了青海省博物馆馆藏卧羊铜灯,并讨论了我国古代羊的驯养及发展、羊的象征意义及汉代儒家思想对器物造型的影响②;刘文明和王淡春介绍了河南驻马店市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卧羊铜灯之后,就我国古代的羊文化及器物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表达了与闫璘先生基本相同的观点③;申子嫣、周小儒的《浅谈西汉铜羊尊灯的羊文化内涵》一文,以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西汉铜羊尊灯为例,阐述了西汉卧羊铜灯的造型美感及羊文化的渊源和内涵④。以上文章,除了对卧羊铜灯个体的造型艺术做了分析外,大都主要讨论了铜灯承载的羊文化内涵。对卧羊铜灯做全面系统研究的,当属成都博物馆的苏奎先生,他的《汉代卧羊铜灯考察》在收集卧羊铜灯相关实物、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卧羊铜灯进行了详尽归纳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阐明了它们的类型、分布、年代和演变等情况,并对其工艺、用法、使用者身份和文化内涵等问题做了深刻的探究。苏先生认为,卧羊铜灯出现于西汉早中期,流行于西汉中晚期,仅少数延续使用到了东汉时期。器身主要采用鎏金、錾刻两种不同装饰工艺,宫廷贵族所用器物一般用鎏金工艺,其他贵族及普通平民所用的铜羊灯多錾刻,錾刻纹饰属于岭南系铜器装饰,此类羊灯是自上而下普及的,流通至长江流域及以北广袤之地。卧羊铜灯是文人夜读照明之物,最初取其善与祥之意,后来才逐渐纳入儒家文化的“跪羊知礼”思想中⑤。苏先生的这些观点在卧羊铜灯的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3 卧羊铜灯中空腹腔的作用辨析
3.1 腹腔中空是用来储水的说法值得商榷
卧羊铜灯在设计上有一显著特点,即腹腔中空。关于其作用,苏奎先生依据南宋张抡所撰《绍兴内府古器评》中“汉羊灯,……是器为羊形,脑后作转轴,反背于首以承镫,腹虚可以贮水”的记载,认为空虚的腹腔是用来储水的,又依据该书“虚其腹容水以沃烬”一句,认为储水是用来灭掉未燃尽之物的。
但我们认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若卧羊铜灯腹腔用来储水,必定要有储水的功用,按《绍兴内府古器评》的说法,储水是为了灭掉未燃尽之物,油灯在燃烧途中形成的“未燃尽之物”当为灯芯未充分燃烧时生成的碳化物,俗称“灯花”,轻轻打掉或夹取掉就可以了,没必要为了去灭它而在羊灯腹腔中储水,且依据卧羊铜灯结构,用腹腔中的水去灭灯盘中的未燃尽之物也很难操作。
铜灯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会导致灯盘温度升高,温度的提高又会使灯盘中的燃油挥发,加快损耗,这就需要有降温措施,我国古代也确实有注水降温的省油灯,那卧羊铜灯中空腹腔的设计是否就是为了储水降温呢?我们认为亦不尽然。在卧羊铜灯腹腔储水,对灯盘几乎起不到降温作用,因为灯盘与铜羊头顶的接触面积很小,仅通过三个接触点和一个阴阳纽来保持平衡,灯捻燃烧产生的热量很难达到腹腔,因此,我们认为在腹腔储水对灯盘起不到降温作用。
3.2 腹腔储油符合卧羊铜灯的设计结构
笔者认为,卧羊铜灯每次使用后,灯盘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剩油,把这些油沿灯盘凹槽倒入腹腔,而后合上羊背成卧羊形,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样铜灯保存携带都方便,这也正是卧羊铜灯制作的匠心独具所在。同时,点灯照明还需要灯捻,由于甘谷县博物馆馆藏卧羊铜灯由羊背构成的灯盘中间没有尖锥状突起物,而在羊背尾部有凹槽,说明它不是用在灯盘中间插硬纤维构成的烛钎的方式点灯照明的,而是在边缘凹槽放置软灯芯,引燃灯芯来照明,而当时灯芯的制作材料,王强在博士论文《光耀乾坤—中国古代灯具设计研究》中援引考古工作者对满城汉墓出土铜羊尊灯的研究结果,认为当时的灯捻是用捻线或灯芯草制成,古代富户人家往往在离油灯较近的墙壁上悬挂精致的灯芯筒,里面装有灯芯草,既用来做装饰,也便于用灯芯草做灯捻⑥。可见灯芯的制作需要特定的原料,也需要时间,若每次点灯前重新制作灯捻,就显得过于麻烦,卧羊铜灯的设计就解决了这一问题,熄灯时在把剩油倒入腹腔的同时,把未燃完的灯捻也一并放入腹腔,以便下次再用,如果空腹用来装水,灯捻和剩油就无处存放。再加上刘胜墓出土的铜羊尊灯腹腔内残留有白色沉淀物,经化验为油脂残留,所以大部分学者也认为,卧羊铜灯的腹腔是用来储油的。
3.3 翻盖灯的中空设计均是为了储油
像卧羊铜灯这样合起来就是动物或器物的造型,打开后主体部分做容器、另一小部分可以做灯盘用来照明的灯具,统称为“翻盖灯”,它的造型不仅仅限于卧羊形。甘肃省平凉市庙庄战国秦墓出土过一件鼎形铜灯,收合时为带盖三足圆鼎,鼎盖上面有一个凸起的圆孔,盖的两耳上有键槽,双键一端固定在键槽上,另一端上翘成半圆形,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上小下大的圆柱,刚好可以插入以顶盖为中心的圆孔中,这时翻转的鼎盖就成了灯盘(图2)。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簋形铜灯,整体形象如青铜器簋,簋盖顶端有末尾带圆环的支柱,簋盖和簋身一侧用活轴连接,另一侧是辅首衔环,簋盖打开后自然倒翻,在盖顶支柱和簋身活轴的支撑下保持平衡,簋盖就成了灯盘⑦(图3)。观察这两件灯具,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精心的设计,这两件灯具的簋内和鼎内应该就是储存燃油的,用时翻转灯盘即为灯,不用时收起,李侃先生就认为,翻盖灯的主体部分是用来储存燃油的。
前人对《绍兴内府古器评》一书的学术严谨性,早就有所怀疑。如《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在收录《绍兴内府古器评》的序中,认为该书是明代人剽窃《博古图》的伪作,是对《博古图》所载内容割剥点窜而成,词义往往不通。何况即使该书就是南宋张抡所撰,他以南宋人写千年之前的两汉事也属推测,在没有其他旁证的情况下不可尽信。刘胜墓出土的铜羊灯腹腔内有油渍,就已经证明它的腹腔是用来储油的。所以,笔者还是认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即卧羊铜灯的腹腔中空是用来储油的,在储油的同时,对未燃完的灯捻也一并储存起来。
3.4 动物油脂更适合翻盖灯所携带
汉代时,油灯燃料主要使用常温下为固态的动物油脂,而非植物油。张磊在《中国古代灯具形制和照明燃料演变关系考》一文中写到:“至少在东汉以前,灯具照明多用动物油脂,一直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才有了关于植物油压榨以及作为燃料用途的具体记载。”⑧而王强在论文中也援引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指出,迄今为止未能发现汉代植物油灯,也未发现汉代有榨油技术的记载,故不能断定汉代已将植物油用于照明⑨。《东观汉记》中记载了一则兄长帮助弟弟学习的故事。孔奋的弟弟孔奇在雒阳为诸生,为了让弟弟能好好读书,孔奋给他“四时送衣,下至脂烛,每有所食甘美,辄分减以遗奇。”⑩孔奋在给读书的弟弟送衣服、食物的同时,还送“脂烛”,“脂烛”一词就说明当时用来照明的燃料为动物油脂。刘胜墓出土的铜羊尊灯腹腔内的白色残留物经鉴定为动物油脂,在证明卧羊铜灯腹腔是用来储油的同时,也说明汉代灯具燃料主要以动物油脂为主,若在卧羊铜灯的腹腔内储存动物油,保存及携带是十分方便的。
除了使用的需要外,卧羊铜灯的腹腔中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以节约材质。古代的青铜是很贵重的,从出土青铜器的墓葬和遗址来看,拥有这些青铜器的均为社会上层人物,低级贵族和社会下层成员的墓葬中没有发现青铜器。春秋时期,青铜被称为“金”,现在仍然把青铜器上的铭文叫做“金文”,就是到了汉代,青铜也是贵金属,青铜灯具往往为身份尊贵的贵族所有,把铜羊顶灯的腹腔做空,既方便使用,又节约了材质。
4 翻盖灯的流行反映了当时士人重视读书的社会现象
苏奎先生通过普查整理,发现了散布于各地的卧羊铜灯28件,并认为它们都是两汉时期的灯具k。而李侃先生在《战国秦汉出土灯具研究》一文中介绍的9件器物形翻盖灯中,除3件作者认为是战国时期以外,其余6件杯形或耳杯形翻盖灯均属两汉时期l。另5件动物形翻盖灯(1件犀牛形、1件卧牛形、3件卧羊形)则全部属于两汉时期m。可见两汉时期社会上层这种翻盖灯具普遍流行。翻盖灯小巧玲珑,能自带燃油,最适合书房使用或读书人出门携带,考古发掘的这些翻盖灯说明,汉代社会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秦焚诗书、杀术士,引起士人的不满和恐惧,所以陈涉起兵,读书之人多投至麾下,加速了秦的灭亡。《汉书·儒林传》载“陈涉之王也……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n西汉建立后,总结经验教训,几乎历代皇帝都兴文倡儒。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在京师设太学,作为博士教授弟子的场所,公孙弘就因为治《春秋》被拜相封侯。昭帝增加博士弟子名额,元帝对能通一经的都免除赋役。东汉沿袭了西汉重儒的国策,“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o明帝亲自讲授经典,“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p,章帝曾“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问异,连月乃罢。”q察举是汉初开始实行的选拔官吏的一种主要方法,而考试则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察举制的实行和最高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激发了士人的求学热情。上文载《东观汉记》中孔奋节衣缩食帮助弟弟孔奇求学的故事,就说明当时整个家族对学子寄予厚望,给以最大的支持。《汉书·儒林传》末评论说“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r这段评论就反映了当时士人治学的盛况及原因。东汉李尤的《金羊灯铭》诗:“圣贤勉务,惟日不足;金羊载耀,作明以续。”s也同样描绘出一幅当时文人以羊灯照明,夜以继日伏案苦读的情景。所以,虽然当时还没有科举制度,但同样存在芸芸士人挑灯夜读、孜孜不倦角逐仕路的情形。考古发掘的包含卧羊铜灯在内的众多汉代翻盖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社会现象。
5 结语
甘谷县博物馆馆藏卧羊铜灯是汉代翻盖灯的一种,笔者认为它的中空腹腔是用来存放灯油和灯捻的,而不是储水降温的。人们常说“高灯低亮”,在使用便捷的情况下,这种设计还保证了灯的亮度。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下,士人秉烛夜读之风兴盛。这件器物不但充分展示出古人高超的制作工艺,也反映了汉代尊儒崇教、重视读书的社会现象。
注释
①王保印.介绍一件卧羊铜灯[J].中原文物,1992(4):35.
②闫璘.汉代卧羊铜灯诠释[J].中国土族,2013(1):46-48.
③刘文明.乙未羊年话吉祥:驻马店市博物馆藏铜羊灯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5):86-87;王淡春.铜灯载耀 卧羊知礼:安徽博物院馆藏卧羊铜灯鉴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7):48-51.
④申子嫣,周小儒.浅谈西汉铜羊尊灯的羊文化内涵[J].中国民族博览,2017(11):205-206.
⑤k苏奎.汉代卧羊铜灯考察[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5):28-39.
⑥王强.光耀乾坤:中国古代灯具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138.
⑦李侃.战国秦汉出土灯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46.
⑧张磊.中国古代灯具形制和照明燃料演变关系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6):193.
⑨王强.光耀乾坤:中国古代灯具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136.
⑩刘珍,等.东观汉记校注[M].吴树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585.
l李侃.战国秦汉出土灯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46-47.
m李侃.战国秦汉出土灯具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57-60.
n班固.汉书:儒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592.
op范晔.后汉书:儒林列传: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5:2545.
q范晔.后汉书:儒林列传: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5:2546.
r班固.汉书:儒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620.
s欧阳询.艺文类聚[M].汪绍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