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路径探究

2024-06-17 16:25:51张军爱李高峰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高中地理

张军爱 李高峰

【摘 要】乡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需遵循教学内容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联原则、教学目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相一致原则、学生认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相适应原则。为使二者融合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加强乡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研究,提升知识储备;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情境,适时融入乡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开展乡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编写乡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材,形成学校特色课程。

【关键词】乡土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中地理 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5-72-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活文化的体现。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基础教育体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家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于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阵地,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渠道,将非遗元素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对于保护、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乡土非遗是特定区域地理环境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特定区域人民在对自然和社会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态度和价值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地理教材也广泛汲取了各种类型的非遗资源,如传统建筑、民间艺术、特色小镇、节日庆典等。因此,将乡土非遗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是适应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念的要求,也是保护、继承国家优秀非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探索适合地理学科特点的乡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1],而且能够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乡土非遗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与地方非遗相关联原则

非遗资源种类繁多,表现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在课前要对本地乡土非遗资源进行全面搜集和整理,筛选出那些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非遗项目作为教学素材重点研究,找准非遗元素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巧妙地将非遗项目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为此,教师首先要对本地的非遗项目进行全面了解,深入了解非遗项目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其次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易于接受的非遗项目作为与地理教学融合的对象,采取课堂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潜移默化地将乡土非遗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增进对地方非遗的了解,并且自身文化素养也得到提升。

(二)教学目标与非遗元素相一致原则

乡土非遗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因此,在将乡土非遗元素渗透到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准则,要有利于促进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避免非遗元素牵强地融入而脱离课堂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乡土非遗元素作为达成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乡土非遗元素运用到课前导入、课中提问、课后练习等各个环节。将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非遗元素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学生认知与非遗内容相适应原则

学生认知与非遗内容相适应原则是指在非遗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非遗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理解非遗文化,从而达到非遗教育的目的。由于乡土非遗元素与当地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是当地人们习以为常、喜闻乐见的文化元素,具有强烈的亲缘性特点,因此在选择乡土非遗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就近取材原则,选择那些存在学生身边的、易于接受的乡土非遗元素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

二、乡土非遗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路径

(一)教师加强乡土非遗学习研究,提升知识储备

地理教师对乡土非遗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非遗融入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将乡土非遗资源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学习,扩充自身文化知识,提升文化涵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充实非遗文化知识:

1.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加强学习

通过访问非遗网络多媒体平台获取非遗相关知识是便捷的非遗学习渠道。网络多媒体非遗资源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使学习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特点和价值。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增强非遗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其中,非遗数据库资源收集、整理、存储和展示了非遗的各种信息资源,目前,国家层面建立的非遗数据库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该网站收集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际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以及中国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遗名录等清单。截至2021年6月30日,网站共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个类别的3610项国家级非遗,为教师加强非遗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条件。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访问当地非遗数据库和在线非遗教育平台、参与非遗社交媒体与论坛等形式学习相关非遗文化知识,增进自身非遗文化素养。

2.开展非遗实践调研

乡土地理非遗实践调研是教师在本地区或周边区域选择具有地理特色和价值的非遗项目,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交流,了解非遗与地理环境、地理文化、地理空间等的关系,探索非遗的地理特征、地理价值和地理影响,以提高教师的非遗知识储备,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教师自身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非遗实践调研是了解乡土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开展非遗实践调研可使教师通过亲身采访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加深对非遗的印象。开展非遗实践的方式很多,例如参观非遗博物馆、探访非遗传承人、亲自操作和体验非遗项目等。在开展非遗实践调研过程中,要明确调研目标,重点收集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信息,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将非遗元素与地理教学内容相融合。

(二)创设非遗学习情境,适时融入乡土非遗内容

创设非遗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非遗文化知识的探索欲,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教学环节融入乡土非遗内容,是将乡土非遗的知识、技能、价值等内容有机地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地理知识与乡土非遗元素相互渗透,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现地理知识教学与非遗传承保护的双赢。

1.课前导入融入非遗内容

课前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在导入环节,教师可选取与本节课内容相近的非遗资源作为材料。例如在“人口的迁移”一课中,教师可以展示国家级非遗——锡伯族西迁节的由来和历史,分析清代乾隆年间锡伯族西迁新疆伊犁屯垦戍边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领土安全的重要意义,通过将学生熟悉的乡土非遗内容与地理课程有机结合,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培养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同时也使得乡土非遗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2.新课教学渗透非遗元素

将乡土非遗资源融入地理新授课程,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保护地区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至关重要。教师可结合乡土非遗元素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其融入地理知识讲解、案例探究、课堂活动等授课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例如在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水循环”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国家级非遗资源——坎儿井开凿技艺作为教学案例探究内容,说明坎儿井在影响水循环、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意义。这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成为非遗文化的学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

3.课后习题呈现非遗素材

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巧妙地将非遗元素融入课后习题中,在检验学生地理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能够检测学生对非遗文化知识的熟知程度。例如在教学必修第二册的“地域文化”内容后,教师可利用国家级非遗——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作为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哈萨克族毡房营造与当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学习家乡独特的地域文化。再如教学“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内容后,教师可利用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设计相关试题,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适应自然环境的特点,使学生理解在不同地域条件下乡村景观的设计应依托当地自然条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开展乡土非遗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乡土地理非遗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以乡土非遗为对象,结合乡土文化、生态、社会等多方面地理知识开展的实践学习活动。乡土地理非遗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乡土非遗文化,培养学生文化情怀、家国情怀。

1.开展乡土非遗研学旅行活动

利用乡土非遗资源开展地理研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感受乡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开拓学生的地理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乡土非遗研学旅行活动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地域特色、非遗项目、学习目标和学生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例如在喀什市的中学可开展探寻叶尔羌河流于刀郎地区的非遗的研学旅行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刀郎文化旅游产业园,了解“刀郎木卡姆”“麦西热甫”文化活动项目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教师可结合地理课程特色设计刀郎非遗研学线路与研学内容,挖掘刀郎地区非遗背后蕴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姿,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开展乡土非遗社会实践调查

非遗社会实践调查是以非遗为对象,采用多种调查方法,收集和分析非遗的历史、现状、价值的教育活动。为了使乡土非遗元素更好地与高中地理知识相结合,教师要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精选当地具有代表性、与地理课程内容相融合的非遗元素,带领学生切身感受当地非遗文化的魅力。例如针对伊犁河谷地区哈萨克族非遗文化的传承状况,可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社会调查,包括伊犁河谷地区哈萨克族非遗的种类、数量、级别,非遗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政府、社会层面出台了哪些政策激励非遗文化壮大发展,等等。通过非遗社会实践调查,可以进一步扩展高中地理学习内容,将地理知识作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四)编写乡土非遗校本教材,形成学校特色课程

编写乡土地理非遗教材的目的在于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地理课程,展示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充分体现学校育人的地域特色,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文化知识,拓宽地理视野,在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1.研读课程标准,创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乡土地理非遗课程

在校本乡土地理非遗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课程标准为准则,确保乡土非遗校本课程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要求。在非遗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非遗与地理知识的关联性和适宜性,选择那些能反映地理环境、人文风情、历史变迁、民族特色等方面的非遗项目。同时要注重非遗内容与地理知识融合的衔接性,使非遗内容成为地理知识的补充和拓展,而不是孤立和附加的部分。在非遗内容的呈现上,要注意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展示非遗项目的形态和特色,提高教材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和评价非遗项目的地理意义。

2.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形成学校特色非遗课程视听资源

以多媒体的方式直观地展示非遗要素的全过程,能够极大地增进学生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熟悉度和理解度。要形成学校特色的非遗课程视听资源,教师首先需要广泛收集当地非遗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对非遗项目的名称、类别、分布、历史、特点、传承人、传承方式、保护现状等信息加以归类。其次要利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对地理非遗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形成一套完整的非遗视听课程资源。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推广和传播所制作的地理非遗视听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和社会对乡土非遗文化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张兴华.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与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0):14-20.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高中地理
激发小学生语文教学主动提问的课堂教学路径
未来英才(2016年13期)2017-01-13 18:26:04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黄钟(2016年3期)2016-12-26 12:45:20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25:55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38:52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6:53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4:00
基于能力本位、探索汽车检测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