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贵州石阡木偶戏的工艺研究与现状分析

2024-06-17 15:54:21曾令艳
天工 2024年9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贵州省的石阡木偶戏是一种民间戏剧,于2005年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成功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石阡木偶戏具有较高的民族历史文化价值。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情境中,木偶戏的生存现状很不乐观,发展空间遭到了严重的打压。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石阡木偶戏,对木偶戏的起源和概况、工艺制作流程进行介绍,对其发展现状做了分析,并给出解决的一些方案,对石阡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阡木偶戏;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9-002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曾令艳.对贵州石阡木偶戏的工艺研究与现状分析[J].天工,2024(9):27-29.

一、石阡木偶戏的起源、概况

(一)起源

石阡木偶戏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那时候的“刻木人像”的“傀儡”是宋元时期杖头傀儡在贵州民间的遗存。据石阡当地老人介绍,大约在两百年以前,木偶戏从湖南辰溪的吴法灵(艺名)的手中传入。在当时,吴法灵在付正华的祖上家捡瓦,随后看了当地的花灯戏,觉得不好看,便把自己老家的木偶戏传授给付正华的祖上,并且取名为“泰洪班”,自己当了班主,带领付正华祖上七八个人出门赚钱。当时的演出主要在铜仁江口地区。到现在为止,石阡木偶戏已经有七代传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石阡木偶戏主要在贵州石阡、湖南、重庆秀山等地进行演出,制定了专门的演出路线。20世纪50年代,石阡木偶戏进入了繁荣时期,拥有很多著名的戏班。根据不同的演出场合,石阡人将木偶戏划分为庙会戏、愿戏等,其中愿戏又分为还愿戏、驱瘟戏、驱蝗戏等。

相传早在汉高祖时期,蝗灾极其严重,陈平仙官提出可以利用木偶演戏来驱除,木偶所到之处,蝗虫基本都被消灭。从此以后,木偶戏可以驱除蝗虫的功能四处流传。由此可以证明,木偶戏具有驱除灾害、保佑百姓五谷丰登的功能。相传还可以对着木偶许“生子愿”,等到愿望实现以后,再请人来搭建舞台表演木偶戏,为的就是感谢神明保佑顺利生子,所以这个时候表演的木偶戏又叫还愿戏。

(二)概况

木偶戏分为提线和杖头两种。石阡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戏,当地人称“木脑壳戏”或“木斗斗戏”,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石阡坪山乡和花桥镇两个乡镇。据传承人付正华介绍,木偶戏按唱腔可分为高腔和平弹两种类型。高腔戏曲以唢呐为主奏,平弹戏则以二胡伴奏为主。但由于很多戏班的乐师相继离世,木偶戏的主奏音乐也已经丢失,现如今只存在锣鼓间奏,它的锣鼓牌子有“大出场”“小出场”等多个牌子,但在表演的时候用高腔和平弹,而且也不会把它们混合使用。表演者会根据木偶戏的不同剧目,使用不同种类的唱腔。在表演木偶戏时,所有木偶的动作都是由表演者的手全程操作的,如谈话以及谈话姿势。

二、石阡木偶戏的工艺制作流程

石阡木偶戏是流传于中国贵州省石阡县的一种民间傀儡戏曲剧种,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其制作过程精细且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木偶的选材

石阡木偶戏的木偶制作是一门精细的工艺,通常由当地艺人手工雕刻而成。木偶由头、身、手等组成。制作一套木偶前,首先需要选材,通常会选取材质较好且年龄较大的乌枞木树进行制作,这样制作出来的木偶保存的时间较长且不会腐烂,在雕刻时也不易开裂。所以在制作木偶前,木工师傅会亲自到树林里挑选上好的乌枞木树,标上记号,方便伐木工人砍伐。

(二)木偶的雕刻

石阡木偶雕刻工艺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它要求雕刻师具备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首先,根据角色的性格、性别、年龄等特点进行设计,需要考虑角色的面部表情,以确保头部能准确表达出角色的特点。其次,将设计好的图案转移到木材上,使用木刀进行初步雕刻。这一步需要雕刻师具备精湛的技艺,以确保木偶的五官、轮廓等比例协调、形象生动。初步雕刻完成后,会进一步细化木偶的面部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等,这一步就需要雕刻师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高超的手工技艺。最后,在雕刻的基础上,会使用砂纸对木偶进行打磨,去掉多余的木屑,使表面光滑细腻,确保木偶的整体美观。石阡木偶的雕刻工艺复杂而精细,它不仅体现了雕刻师的技艺,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木偶涂色和服饰道具制作

木偶雕刻完成后,需要对木偶的头部进行上色和涂装,使用油漆或者颜料细致地描绘出木偶面部的妆容。服饰是石阡木偶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作时,通常会选用丝绸等质地优良的布料,服饰上的图案通常会根据角色的身份和特点进行设计刺绣。木偶的头饰、面具等装饰物也是根据角色来进行区分制作。此外,为了使木偶戏表演更加生动、吸引观众,还需要制作一些道具和兵器。兵器和道具同样要制作精美,兵器分为“长把子”和“短把子”两种。这些兵器和道具不仅在视觉上增强了演出的真实感,也是木偶戏表演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木偶的组装

木偶的各个部分制作完成以后,还需要将木偶的头部、身体(肚腹)、手杖和脚杖、服装和装饰等各个部分进行组装。在组装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头部的组装需要利用一根小棒子与身体部位进行连接,且注意不要接得太紧,否则不利于活动。其次,木偶的双手则需要通过小木棒与身体相连接,这些小木棒用于控制木偶的动作和表情,使木偶能进行各种复杂的表演。最后,在组装过程中,需要格外细致,以确保其调试能让木偶灵活地表演各种动作。完成这些步骤,木偶基本就组装完成了。

石阡木偶戏的制作过程不仅体现了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通过这些复杂的步骤,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木偶得以呈现在舞台上,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

三、石阡木偶戏的造型特点

石阡木偶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特点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木偶构件

石阡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其基本结构由木偶的头、身、手杖三大部分组成。身部呈十字架形,头颈的主棒上架一横杆为双肩,然后套上戏装。木偶的手杖部分由两根木杆组成,用于操纵木偶的四肢。

石阡木偶戏的造型艺术非常讲究,木偶戏的“头子”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些头部造型通常由木材雕刻而成,呈立体状,直径大约15厘米。每个“头子”展现出类型性特点,而不是指代具体人物。石阡木偶戏的“头子”均为人面,不存在兽面或神面,通过精细的雕刻和彩绘,呈现出各种戏剧面谱,如“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个行当的木偶都有其特定的造型特征。例如,生角通常英俊潇洒,旦角温婉秀丽,净角面部夸张,丑角则滑稽可笑,总是会给人一种神秘、震撼的感觉。

石阡木偶的“杖头”造型包括“肚腹”“踩脚”“手柄”“髯须”等构件。其中,“肚腹”用楠竹编成,轻巧耐用;“踩脚”在武旦踢紫金冠时使用;“手柄”分为手掌和细长木柄两部分,手掌中空,用于插入兵器等物件;“髯须”则是人物性格的显现标志,通过不同的颜色和造型来表现人物的不同特点。

(二)服饰

石阡木偶戏的服饰款式多样,能体现出不同角色的身份、性格和情感。服饰主要分为“蟒袍”“拷子”“折子”和“披挂”四类,每一类都有其特定的样式和意义。服饰的色彩运用非常丰富,且与角色紧密结合。通过不同的颜色搭配和设计来表现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状态。例如,武将的服饰多采用刚毅的线条和鲜艳的红色、蓝色或金色,以突出其英勇和力量,显示其威武和尊贵;而旦角的服饰则更为柔美和精致,多采用淡雅的色彩,以展现其温婉和细腻。

石阡木偶戏的造型特点不仅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也展现了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石阡木偶戏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四、石阡木偶戏的色彩特点

在色彩运用上,石阡木偶戏的木偶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木偶头子,它是石阡木偶戏中最为抢眼的部分,通常采用木材雕刻而成,表面涂上鲜艳的颜色,绘制出各种戏剧面谱。这些面谱色彩鲜明,通过不同的颜色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以突出其个性和身份。例如,正派角色往往使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调,而反派角色可能使用黑色、蓝色等冷色调。(2)木偶的面部妆容也非常精细,通过不同的颜色和线条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3)石阡木偶戏的装饰物,如头饰、饰品等,也会充分利用色彩的对比和搭配来增强视觉效果。这些装饰物通常采用金属、布料、珠子等材料制成,通过色彩的点缀,使木偶角色更加生动和具有艺术感染力。(4)石阡木偶戏的舞台布置也注重色彩的搭配,通常使用蓝色布匹围成前台和后台,与木偶服饰的色彩协调,营造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石阡木偶戏的色彩特点是其艺术表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木偶头子、服饰、舞台布置等色彩运用,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也生动地刻画了角色形象,使石阡木偶戏成为一种色彩斑斓、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五、石阡木偶戏的现状

(一)传承人的流失

石阡杖头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传承是必不可少的。据调查,老一辈的表演者已经相继离世,目前在石阡能表演木偶戏且技术熟练的只有三位老人,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已经有九十多岁。

当前石阡木偶戏存在传承人流失的情况,具体原因如下:(1)石阡木偶戏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没有具体的教学书籍,全凭学习者的脑子和手上动作去记忆。据传承人介绍,除了传男不传女以外,对学习者的人品、天赋也是有要求的,需要对木偶戏有极大的兴趣、毅力,并且通过考核才会进入师门学习。(2)由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习石阡木偶戏时不光费时费力,而且表演时赚的钱还不够支撑最基本的生活。(3)对木偶戏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不够。以上是导致石阡木偶戏传承人流失的主要原因,应该引起重视。

(二)观众的流失

石阡木偶戏观众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更倾向于网络娱乐,如抖音、快手、游戏、电影、电视等。如果木偶戏只有传承而没有观众,那么再宝贵的文化都会走向窘境,最后逐渐被人们忘记。

(三)不当的保护治理

社会各界为了保护石阡木偶戏也做了一些努力,但还存在一些问题:(1)在石阡木偶戏的保护过程中,传承的主体不明确;(2)为了发展经济,把木偶戏过分商业化;(3)文化传承进校园只是一种形式。

六、结束语

石阡木偶戏作为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多样性。其独特的制作、造型和色彩特点,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展现了地方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石阡木偶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精美的制作、独特的造型、丰富的色彩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面对挑战,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创新木偶戏的传承方式,让石阡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喻帮林.石阡木偶戏浅谈[J].贵州文史丛刊,1992(4):76-77.

[2]黄怡.贵州石阡木偶戏的形态构成及其发展传承思考[J].大众文艺,2018(3):25-26.

[3]刘芳,欧阳平方.基于“非遗”视角的石阡木偶戏现状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4,33(8):22-26.

[4]田永国.石阡木偶戏的形态构成及其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4-157,163.

[5]杨文斌.石阡木偶戏 校园得传承[J].中国报业,2019(1):48.

[6]张军.石阡木偶戏渊源新探[J].铜仁学院学报,2012,14(2):1-5.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紫砂原料市场的开采现状与保护创新研究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商情(2016年50期)2017-02-28 21:47:48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文教资料(2016年31期)2017-02-23 11:36:46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17期)2016-10-17 1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