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杨
摘要:城镇化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引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保持城镇化快速发展,一定程度忽略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应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也存在发展差异性、不均衡的问题。文章以县域城市东阳为样本,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分析东阳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系统是否失衡的问题,探索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如何兼顾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路径。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定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局发展中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一起构成了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入现代文明社会的车之两轮,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目前,我国还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镇化建设有助于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会通过城市吸引力及经济辐射效应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这些都需要在一个大的生态环境系统中进行。一方面,城镇化快速发展会通过城市发展、人口集聚、地缘扩张、产能消耗等加大生态环境压力;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通过要素争夺、制度约束等对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产生制约。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诺瑟姆曲线等理论表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但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也是必须充分考虑的关键因素,通过两系统和谐互动最终实现城镇化、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这便是生态环境与城镇化交互耦合的问题。
二、东阳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互动发展模型构建
(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 评价指标
根据系统理论将“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系统”看作由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组合成的有机整体。城镇化子系统主要包含四个维度: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城镇化,体现了人口、经济、空间结构及生活方式等的转变。生态环境子系统主要包含三个维度: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响应。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本文据此分别设定两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城镇化系统的指标体系包括以上4个维度,共18个基础指标;生态环境系统包括3个维度,共10个基础指标。
2. 指标赋权
指标权重代表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直接影响评价结论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来计算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处理。
(2)计算指标信息熵。
(3)计算指标权重。
(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互动发展评价模型
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综合系统中,两个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要评价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首先要测算这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分别记作Ui和Ei,数值越高,说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越高,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模型
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两系统的相互关联程度,即耦合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
两系统间的协调程度,即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公式中,a、b为待定系数,反映的是各子系统的重要程度。本文默认两系统一样重要,均设为0.5。
4.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本文在前期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耦合协调度划分如表2所示。
三、东阳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东阳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本部分以县域城市东阳市为研究对象,以2011-2021年作为研究时段,通过式(5)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模型计算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结果如下。
1. 城镇化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表1可得,对城镇化系统的贡献度从大到小排分别是经济城镇化(0.399)>社会城镇化(0.349)>人口城镇化(0.165)>空间城镇化(0.088)。说明在城镇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根据图2,在城镇化系统中,经济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呈明显上升态势,变动趋势相似,影响程度较大。因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使更多要素流向城市,产生了“虹吸效应”“扩散效应”。从2018年开始,社会城镇化水平逐渐和经济城镇化水平相当,说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推进,经济增长已经不是评价社会发展最重要指标,发展重点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城镇化系统中人口与空间城镇化也呈缓慢波动上升态势。浙江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各地纷纷开始实践探索,东阳开始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水平,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城镇化发展,城镇化率快速从2011年的56.56%提高到2021年的67.9%,这一时间人口城镇化水平高于空间城镇化。随着人口集聚、人口密度增大,城镇不得不进一步拓展空间,所以看到从2017年开始,空间城镇化水平超越人口城镇化。但从2017年开始受经济下行压力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速换挡等原因,经济城镇化增速减缓,人口城镇化水平从2016年起略有下浮,空间城镇化水平也增速降低。说明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人口和空间并没有因经济、社会发展而无序扩张,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 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表1,对生态环境系统的贡献度按大小排序分别是生态状态(0.478)>生态响应(0.295)>生态压力(0.228),说明对生态环境系统起重要作用的是生态状态、生态响应。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推进整体系统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是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直接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
根据图1,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据图3,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总体呈波动向上趋势。生态状态总体呈“U”字型波动上升走势,说明东阳在2014年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胁迫效应,随着生态文明上升到国家战略,“两山”理论、“八八战略”“乡村振兴”“两个先行”的深入推进以及环保理念的增强,从2016年开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生态响应趋势比较波动,基本与生态环境系统发展趋势一致,说明生态环境响应对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东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生态环境升级为五大会战之一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推进,东阳生态环境响应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逐渐形成了东阳生态建设大发展格局。生态压力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东阳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环保意识以及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随之增加,导致生态压力的降低。综合分析,生态响应和生态压力两个子系统基本呈现相反变动态势,即当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响应)降低时,社会生产等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压力就会增加,生态响应增加时,生态压力就会降低,近年来东阳在生态环境方面日益重视,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将其上升为五大会战的战略高度,如何在新发展阶段平衡生态压力和响应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破题的新思路。
根据图1,2016年之前,东阳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属于城镇化发展滞后型。随着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2016年之后,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属于生态环境发展滞后型。说明近年来东阳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也处于稳步缓慢增长状态,但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仍有差距。
(二)东阳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
通过式(6)、式(7)、式(8),计算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如下。
耦合度显示的是两系统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程度,根据对耦合度的划分,C=0时属于无序发展阶段、0 耦合协调度不仅能显示两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且能表现两系统的协调程度。从图4和表2可知,东阳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处于0.284~0.662区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低度失调衰退阶段。2011年,东阳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处于低度失调衰退阶段。这个阶段,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对生态环境促进和协迫效应都比较低,属于城镇化发展滞后阶段。 第二阶段:低度协调发展阶段。2012-2016年,两系统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说明生态环境支撑作用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逐渐凸显,但仍属于城镇化发展滞后阶段。 第三阶段:基本协调发展阶段。2017-2021年,两系统处于基本协调发展阶段,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这个阶段,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进一步加剧对生态环境胁迫效应,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放缓,生态环境承载力降低,后果就是对城镇化系统的发展逐渐产生约束效应,进一步限制城镇化综合发展速度。两系统耦合度波动降低,逐渐过渡到生态环境滞后型阶段。 (三)东阳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面临的障碍因素 东阳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各子系统发展不均衡。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贡献份额不均衡,差异明显。城镇化系统中,贡献份额较大的是经济、社会子系统,人口和空间子系统相对贡献率不高,发展较缓慢。生态环境系统中生态状态、响应子系统对综合系统贡献率较高,而生态环境压力子系统作用没充分展现,从2017年后开始波动走低,影响了生态环境综合系统的发展。 第二,系统耦合度水平较低。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水平较低,处于0.3~0.5区间,处于拮抗阶段。说明两系统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这一阶段特点是经济快速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破坏,生态压力增加,承载力降低,而环境保护又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约束效应,二者协调等级较低。 第三,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东阳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处于失调衰退类、转型发展类和低度协调发展类,说明两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程度还不够高,互利共生能力较弱,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作用体现不明显,城镇化系统年均增长率达到25.47%,而生态环境系统年均增长率只有11.69%,两系统间差距还比较大,协调等级较低,发展不够同步。 四、东阳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互动发展策略 综上所述,人口、空间城镇化系统及生态环境压力系统对拉动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整体系统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因此,本文以提升这三方面作用为重点,从系统思维出发,构建以政府功能发挥、主体责任明确、政策制定完善、技术引领破局为重点的发展策略,旨在更好促进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一)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提升城市吸引力 依照目前生态环境现状及“共同富裕”建设背景,如何处理好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仍是最主要的环保手段之一。因此,政府应秉持系统思维,根据“高起点计划,高质量建设,功能齐全协同推进”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决策,合理规划,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城市运行能力,协同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使综合系统平稳度过拮抗期,实现有效耦合。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发挥空间扩散效应。东阳城镇化各子系统发展不均衡,人口和空间城镇化贡献度较低,尤其是空间城镇化排名最后。所以,一方面,要优化空间布局发挥空间扩散效应。按照地理学第一定律,空间临近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城市辐射效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呈递减态势。所以要科学统筹规划城镇化-生态环境发展蓝图,尤其要注重空间距离、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文化等全方位融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要提升基础设施。通过政策指导、规范土地开发秩序、加强对空间开发的有效管理、提高市区人口密度、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加大城市空间建设力度。二是细化完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公众参与的内在逻辑。政府对生态环境进行管理引导,表面看是保护生态环境,实质是为了维护每一个群众切身利益,二者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反过来,公众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的管理决策行为起到了监督功能,完善了监督与反馈机制。政府主动引导公众参与,首先要在生态环境决策方面,完善相应制度,明确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决策事项的范围及可参与的群众身份和范围,畅通意见交换渠道,有效保护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其次在执行方面,要注重拓展群众参与度与监督评估渠道,减少政府不作为、乱作为带来的危机,形成“参与-反馈-再参与”双向沟通模式,确保群众参与不流于形式,倒逼政府管理更趋于科学合理。 (二)明确多元主体责任,根植绿色生态意识,提升城市影响力 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努力,因此,需要构建全面系统多元共治的“精细化治理”实践模式。不仅要求加强个体绿色生态理念重塑,还要求多元主体厘清权责,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辅助、企业参与、公民自治的协同治理模式。对于政府,要加强全局意识。构建完善多元治理机制,培育多元治理主体,将生态环境治理测评作为各级干部绩效考核内容,根据考核结果实行“一岗双责”;通过环境行为诚信体系和环境监测体系等智能化手段推动生态环境监管全覆盖,大力促进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建立公众参与互动平台,实现政务公开、信息共享、沟通互动、监督投诉等功能,实施奖励措施,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环保决策讨论及举报揭发环境违法行为。对于社会组织,要突出辅助意识。通过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辅助政府提供多样性的公共服务,为政府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信息支撑及技术支持,如发挥社区的“在场”优势、在“村两委”中设置生态环境保护委员、新乡贤参与的榜样作用等。对于企业,要主动发挥主体意识。企业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培育“绿色文化”认同,自觉做到清洁生产、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自觉主动公布绿色生态相关环保信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到多元共治中来。对于群众,要根植绿色生态意识。充分利用志愿者、非营利组织,借助新闻媒介等开展环保宣传教育,让群众充分了解身边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启发群众对生态环境公共价值属性的理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升其生态环境自觉维护和保护能力,提升生态环境自治能力。通过多元共治的精细化治理,强化责任落实。 (三)发挥技术引领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驱动力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更好实现共同富裕的驱动力。过去的生产方式让东阳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生态压力逐渐增大,形成生态环境滞后型城市发展模式。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行业面临资源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破题之法便是技术创新。一是科学统筹,优化产业布局。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调控作用,引导资本流动实现资本集聚,强化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集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质效提升,培育主导产业集群提升集聚水平。避免产业结构盲目“增三退二”,要统筹规划,有机结合,注重以技术创新提升三产的生产效率,实现产业向高端转型,不断释放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结构红利”。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完成传统企业改造。在当前资源束缚、要素配置不合理的当下,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寻求可持续发展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通过深化市场改革,在生产技术、流程、盈利方式及产品性能中更注重低耗低碳减排,拓展品牌优势,寻求新消费点,完成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对于政府要响应进行技术创新企业的税收减免及补贴,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三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正向拉动作用,可以更好发挥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要依托“长三角”一体化、金义都市区等区位优势,着眼影视、建筑、木雕家具等特色产业,组建有区域特色的产学研联盟,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地方政府要在推动区域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如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完善制度供给、保护高科技专利、适度引进人才,提升产业优势,逐步向“科技创新驱动模式”转变。 (四)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实现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离不开政策和相关制度保障。一是要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进一步增强多部门间信息共享、沟通协作能力,实现政府统一规划、部门间分工协作、权责统一的合作方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等情况。二是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根据发达国家实践,环保支出占比达到3%以上才会对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作用,据东阳近年情况来看,只有2021年刚刚达到。因此要健全评估体系,完善稳定的支出增长机制、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大环保支出,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制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制定完善当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应用体系,制定企业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奖惩机制,完善使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按照权属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介入,确保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三是完善人口融合政策体系。东阳城镇化系统中人口城镇化贡献度较低,打通人力资本流动壁垒,是实现人口集聚和融合的关键,也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当前城乡二元户籍问题、非户籍人口落户问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等问题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要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常住地登记户口制度、非户籍人口落户制度,弱化户籍的身份和福利属性,使户籍制度成为纯粹的社会管理手段。另一方面,要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提供配套政策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完善人才保障制度,通过加强人才引育力度、拓宽人才政策享受范围、畅通人才和知识交流渠道等吸引高层次人才;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完善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实现城乡、地域间人口的合理流动,通过加强人口就业的返乡监测,对重点人群提供培训“专属菜单”等,不断提升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尤其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为,伍世代.绿色化与城镇化动态耦合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6(04):1-9. [2]章昌平,陈洁,王力峰,朱玉鑫.广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比较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31(04):134-137. [3]黎巧,马一茗.基于协同理论的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建设耦合系统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0,54(02):332-339. [4]章一维,王美娇.浙江省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管理,2021(09):22-25. [5]谢慧,曾伟.武汉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湖北农业科技,2021,60(04):86-91. (作者单位:中共东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