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艺术融合

2024-06-16 03:09周祎
炎黄地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华锐裕固族河西走廊

周祎

河西走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因位于黄河以西,两山夹峙,形如走廊,故得此名。河西走廊自古以来是沟通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是多民族不断交锋融合的核心区域,孕育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形成、融合与发展的历史活教材,成为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典型区域。河西走廊主要有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不同民族拥有不同文化,文化可以区分各民族,也可以联系各民族,即各民族独特文化碰撞与交汇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文章将以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哈萨克族为例,具体叙述河西走廊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艺术融合。

人类学是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的学科,或通过研究几何结构中的异文化来理解人类共性、自性和他性的学科。那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文艺化人,它包括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语言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群居性动物文化、跨文化管理等。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体现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形象、风险挑战、美好生活等各个方面。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统称为中华民族,所以具有语言多样性、地理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并且文化丰富,和谐发展。因此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艺术融合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区域,更易出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这一地区存在着较多的民族,同时也存在较多的文化,河西走廊还是我国古代和西方国家进行交往的一条重要的通道,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河西走廊的文化发生了代际演替,现今河西走廊仍然存在着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以及艺术融合。以往大多数学者对于河西走廊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民族迁徙以及民族斗争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艺术的融合研究较少,文章将借鉴音乐民族志的范式进行详细叙述,希望能够加深音乐即文化的概念阐释。

河西走廊少数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成因

河西走廊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换。农牧业之间的交换是河西走廊少数民族规模最大的一种文化交流,同时其也具备较为深远的影响。在历史上河西走廊的农牧业文化分布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由于少数民族之间不断地进行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融合,进而导致这两种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转换。刚开始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还是以牧业为主,但之后随着文化的交流,由牧业开始转变为农业,这些在汉简中均有所记载。在清代,农耕文化在河西走廊不断进行深入以及巩固,在此地区大面积发生着由牧业转化为农业的情况,甚至有一些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转变成了农业户。

河西走廊少数民族语言的深层次融合。一个民族当中最为稳定的一个因子即为语言,相比于生产方式之间的转化,民族语言的交流要滞后一些,河西走廊混合分布着很多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之间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交往发展,这就导致了民族之间的语言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融合。在吐蕃统治时期,吐番语是河西走廊各民族的通用语言,这一时期也是河西走廊历史上较少见的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导语言的时期,在吐番统治崩溃后,河西走廊仍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以吐蕃语为主要的交流贸易语言,由此可见吐蕃语在河西走廊的语言文化当中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语言文化相比于其他的文化具有较高的稳固性以及较大的抵抗性,只要一个民族的人口仍然存在,那么这一语言文化就不会消失。蒙元时期,河西走廊实行了行省制以及藩王制两种制度,在此时期,河西走廊的主要语言为汉语以及蒙语,但是虽然这两种语言为主导语言,但是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也并未消失,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也在互相影响着。在清代,开始推行行政建制,这一制度的推行也加速了河西走廊以汉语为主导的多民族语言融合的步伐,目前河西走廊的一些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裕固族、藏族等不仅会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同时其也通晓汉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河西走廊的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也在不断进行着语言文化的交流以及融合。

河西走廊少数民族间的民俗交流促进艺术融合

蒙古族、哈萨克族的婚姻制度。民俗习惯指的是民族的衣食住行、婚礼、丧葬、利益等方面的习惯,其具备较强的稳定性以及群众性,同时通过一个民族特定的民俗习惯还能够将其与其他民族区分开来。哈萨克族的婚姻制度倾向于终身制,而蒙古族婚姻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哈萨克族中,还有一种古老的遗俗为“安明格尔”,这是一种收继婚制,而蒙古族的婚礼仪式则因其分布地域广阔而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蒙古人粗犷、豪爽、勇敢的民族性格。河西走廊民族间的风俗习惯互相进行交流互动,也导致河西走廊出现了多元化的风俗习惯。这些少数民族之间风俗习惯的交流互动是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接下来将以古代少数民族婚姻制度中的收继婚制度进行详细说明。该种婚姻制度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时该种婚姻制度曾流行于各个民族,其主要指的是亡夫的亲属可以将寡居的妇人收娶为妻,收继婚制度又可以被分为平辈收继婚以及长辈收继婚两种。在秦汉之后该种婚姻制度较少出现在汉族当中,但是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当中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目前河西走廊的蒙古族以及哈萨克族在古代均存在收继婚制的习俗。在元代时,蒙古族开始进入中原,其也将收继婚制度再次带到了中原地区,这也给元代的平民妇女的婚姻生活带来了较大的痛苦。由此可见,在河西走廊的少数民族当中,均存在收继婚制度,这种婚姻制度可能并不是来源于同一个民族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曾经生活在河西走廊,这些民族之间互相开始进行交流互动,进而导致了这种婚姻习俗出现在不同的民族中。在历史上,收继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延长婚姻的存续期,因此其也能够延长两个民族之间的存续期,保证两个民族之间能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互动。

华锐藏族服饰中存在蒙古族服饰元素。1237年,蒙古阔端王为实现统一西藏的目标邀请萨迦派高僧萨班贡嘎坚赞前往凉州,在1247年举行了著名的两周会晤,正是因为这一历史事件,导致华锐地区藏族文化以及蒙古族的文化发生了碰撞。比如华锐藏族的索夏帽,该种帽子之前是蒙古士兵所佩戴的帽子,在17世纪时,这一帽子传入了西藏,目前在一些地方举行活动时仍然能够看到佩戴此种帽子的人,同时此种帽子在华锐藏族的服饰当中仍然能够找到踪影。华锐藏族的发饰和其他藏区的发饰存在一定的差异,安多地区的藏族妇女会将自己的头发梳成小辫,将小辫披在身后,同时会使用装饰品装饰小辫。华锐藏族的妇女则和安多地区妇女有一定的差别,她们会将自己的头发分成两半,并将头发梳成小辫,垂在胸前,之后会将小辫装入到发套当中。华锐藏区和其他的藏区在地域上并没有区分,语言上也没有较大的差别,而其之所以会出现有别于其他藏区的发饰,主要是由于在元代以前,居住在华锐地区的民族较难寻找到相同的发饰,华锐藏区的发饰和生活在甘青一带的蒙古族的发饰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因此可以推断,华锐藏区的发饰受到了蒙古族发饰一定的影响。蒙古族的妇女对自己的头饰非常注重,其受到地域以及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需长时间进行劳作,同时还不能经常洗头,因此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发,同时保持美观,制作了发套,将发套套在自己的头发上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比如和硕特妇女的头饰,是由一对黑色的发套、一个银钗、两个珊瑚以及头上的吉祥座构成。再如土尔扈特的已婚妇女会将自己的头发梳成两条辫子,之后会将自己的辫子塞入到发套当中,并会在自己的发套上镶嵌三角银饰边,能够起到美化作用。自从元代以来,华锐地区的藏族和蒙古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因此华锐藏族的服饰会受到蒙古族的影响,这也显示出了两个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裕固族的音乐文化促进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裕固族的民歌音乐可以分为东部民歌以及西部民歌两种,前一种民歌比较粗犷和奔放,其与蒙古族的民歌较为相似,后一种民歌比较平和以及深沉。裕固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歌曲即为劳动体裁的歌曲,目前他们婚礼上所使用的歌曲也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歌曲形式,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裕固族的民歌可以被分成劳动歌曲、生活歌曲、爱情歌曲以及宗教歌曲等几种。这些民歌非常悦耳动听,同时其还具备通俗易懂的特征。历史上裕固族曾经有职业歌手,这些歌手主要会在一些重要的民间场合演唱歌曲,比如婚丧嫁娶等。在裕固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歌曲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几乎所有裕固族的人们都会演唱歌曲。裕固族的民歌比较短小,这也是裕固族人民比较喜欢的一种文艺活动。裕固族的民歌会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比如会受到蒙古民歌的影响,一些民歌在曲调上会有一些相似之处,而且由于裕固族和蒙古族的古代语言有一定的共性,因此两者民歌中的歌词也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裕固族民歌除了受到蒙古族的影响,还吸收了藏族“拉伊”的特点,其将不同民族的风格融为了一体,也间接促进了河西走廊少数民族间的艺术融合。

河西走廊少数民族间文化交流促进艺术融合的意义

有利于文化间的求同存异。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天下大同是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对于理想社会的最高诠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在研究各民族的文化时更应遵循费孝通先生的理论,不追求文化完全相同,而应求同存异。不同民族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即使这些文化之间会互相影响、互动交流,会进行融合,但是不同民族的文化还会具备该民族的一些特点。在目前文化多元的现实生活中,既需承认文化的相对性,又要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往,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华民族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

有利于民族间的团结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应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互融,让各民族之间能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历史上,河西走廊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出现了分合聚散,不同的族群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以及艺术的融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河西走廊的蒙古族、藏族、裕固族以及哈萨克族为例,其均与周边的民族进行了文化的交流融合,这不仅让自己的民族得到了繁荣发展,同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还造就以及传承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民族之间的关系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我国的繁荣昌盛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艺术融合,才能够保证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保证不同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从而激发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在不断地进行交流,文化之间会互相影响,并在不断地进行整合,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经过几千年所形成的华夏音乐文化,就体现出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的态势,各个少数民族之间进行文化的交流以及艺术的融合,才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变得更多样、更多姿多彩。河西走廊少数民族的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每个民族中都含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自身的价值。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也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应积极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猜你喜欢
华锐裕固族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风
株洲华锐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浅谈裕固族民歌传承现状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教育——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幼儿园教育教学为例
双语教学中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应用
在河西走廊聆听
华锐风电浮沉录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华锐风电 两海战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