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单的多维生活:云城万科里设计回顾

2024-06-16 12:31张健蘅张震成行
世界建筑导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商业性公共空间边界

张健蘅 张震 成行

摘要:留仙洞南绿廊项目启动距今十年,是城市空间复合发展提速的十年,也是实体商业环境面临严峻考验的十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夺走了不少零售商机,而虚拟世界的扩张把人们的精力从实体空间异化到小小的手机面板上。然而,云城万科里作为首创性的“公园式商业”一举成功,确为一种复合化、多维度公园生活方式的诞生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案例。本文从空间维度和公共性行为边界等方面剖析公园、商业和市政停车等不同属性的功能叠加,论述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规范、物业权属等桎梏下,如何实现“合分合”的集群设计工作模式创新,探索“公园里的房子”空间设计理念的贯彻和突破。

关键词:维度;边界;商业性;公共空间

Abstract: Liuxiandong South Green Corridor project was launched ten years ago, which is a decade of accelerated urban space complex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 business environment is facing a severe test as wel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taken away many retail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virtual world has alienated people's energy from the physical space to a small mobile phone panel. However, the success of Cloud City Vanke Village as the first "park-style business" does provide a living case study for the birth of a complex and multi-dimensional park lifesty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al superposition of different attributes such as parks, commercial and municipal parking from the aspects of spatial dimension and public behavior boundary, discusses how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cluster design working mode of "combination,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under the shackles of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norms and property ownership,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spatial design concept of "houses in the park".

Keywords: dimensionality; boundary; commercial-type; public space

引言

蚂蚁是典型的二维生物。在它们的感知中,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平面,只有左右之分,并无上下之别。许多植物可被喻为一维生物,只能一个劲地往上生长,却永远扎根在一个点上。然而,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我们能感知高山幽谷,广袤和狭窄。人类具有多向探索的禀赋和兴趣。可是高密度的城市发展,让人们被规范在一维的垂直电梯和二维的生活单元中,这里的一加二可不是等于三。一方面,社会为实现建造的高效率,制造了大量同质化、平面化的使用空间;而在另一方面,都市的功能分区以及市政设施的平面均质布局,不仅持续瓦解人和自然的共生关系,还造成了人的行为活动被迫以空间进行分类,以场所进行规范的趋势。建筑创作应该寻求巧妙的方式,让人在充满选择和情趣的空间环境里,还原本性,燃起探索和交流的喜悦,不管面对一个什么样的设计功能命题。云城万科里项目的主旨在于思考空间的有效维度和公共性的行为边界。

维度

无论是早期勒·柯布西耶提出的现代城市规划设想,还是东京高六本木和香港九龙站上盖,“立体城市”均聚焦在强度和密度,实现平面上的延伸和立体功能空间的有效结合。它们确实做到了物理空间的三维堆叠,但并无法实现人在环境的三维自由。早先,广州万科云项目设计就尝试以形体的交织,模糊建筑和地面的界限,使建筑起伏形成开放的 “山脊”,释放屋顶公共空间成为立体路径。而在南京南站南广场项目,则以贯穿高层建筑和地下商业的虚空,作为蔓延渗透的三维视点和空间动线。二分桥项目更直截了当,桥面一分为二。“快慢,游走,海天”,概念随三维行动的选择而双生。真正的三维自由,不是公共空间这里一点那里一点的“立体设置”,而是把不同的复合功能通过立体公共空间进行三维编织。

边界

《公园设计规范》中定义:“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 长期以来,公园附属商业即便被定义为配套,也是非常敏感。传统的规划逻辑要求公共性和商业性之间存在明确的边界。公园是市政设施,属于公共领域;商业是盈利性经营场所,属于私领域。留仙洞设计启动的十年前,“公园式商业”还是个生僻语,人们或许更熟悉“商业广场”,其实这只是对商业中心的雅称,并无空间与模式上的突破,因为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例如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周边便常常会开设如烘焙、食品和服装等生活方式类型的店铺。

云城绿廊作为高密度片区的邻里公园,规划上兼具公共停车职能,但因其周边商业繁华,可以说在绿廊里设置商业并非城市规划层面的刚需。万科里项目的缘起,同样在于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即通过提升开发强度和密度,平衡市政设施的代建成本。恰是这样的设定,为一种复合化、多维度公园生活方式的诞生提供了简单的存在理由。

理念:之间

意向图展示了一张关于小蚂蚁列队搬运面包糠的两重含义(图1):蚂蚁不在乡村而在都市的草坪上,再者,他们吃着个性十足的烘琣店出品。这便是设计所要体现的一种多维理想,即公园和商业的有机融合,野趣和都市的相处共生。云城万科里项目设计寻求一种“之间”的存在状态,在高楼、公园以及地下室之间,路径和空间交叠起伏,建筑群意在减少造型本身的视觉冲击力,谦卑地融为地景,从而成为一种让人们能随意奔走或停留的三维自由场地。

在严密的规划条件制约下,万科里整体设计通过对建筑和公园等要素的处理,为使用者提供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项目公共空间由三组大小各异的下沉广场、贯通其间的一条地下主街和南北两片地面公园共同构成。项目占地18,511平方米,包括地面公园、4100平方米小体量地面商业、地下一层6400平方米商业、以及约2万平方米地下二层社会停车场组成。设计主旨在于打破建筑和公园独立分置的惯性布局模式,转换成“公园里的房子”和“房子上的公园”,建筑、虚空、路径、绿植相互交融。通过这种高度整合的工作方法,实现项目从地面、地下、车行、步行以及商业性和空间性等全面统筹,整体衔接得当,形成调性统一而风格各异的有趣局面。与商业相结合,让公园充满生气,更能吸引周边困在高密度办公空间里的职人出来透透气,亲近自然。体贴的商业活动支持下,公园在上班日也可以是用餐、散步、小憩、交流的目的地,不再仅是透明玻璃窗外可望不可及的养眼景观。同时,设计也必须在开发商极致苛刻的算法下,最大限度地为使用者争取消费自由,乃至不消费的自由。公园的场景则让商业呈现出日常化、高品质的独特气质,有利于打造生活方式和增强视觉传播性。项目开放后,我们每次到来,都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估计都是周边上班族,手拿茶饮在这说笑、闲坐和拍照。整体的气氛非常出彩,初始的新奇感可为项目带来网红效应,但持续来到这里享受生活的状态更令人青睐。另一方面,四面高层建筑的维度容易让人产生压迫感,需要建筑设计通过体块堆叠和滑移,界定出不少廊道和雨棚下的空间来划分出隐约的分界。上面的都市繁嚣和眼下的亲切大地被隐约限定出来;移步其间,将亲历场景切换的不同感受,让人总能找到一个自洽的地方。

方案:立体

万科里有很高的商业性要求,因此设计需要不断平衡商业和公共利益。设计过程中的若干版方案优化,旨在与万科运营部门探讨空间和商业组织的形式及配比关系。开发商希望能恰当获利而长期持续成功运营,并同时确保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环境,实现开发商和市民的共赢。过程环节包括若干个商业落位方案的排列组合,地面地下的组织方式,地下商业动线的若干组合方式,以及地面建筑体量的配置方式等等。方案讨论深入过程需要结合成本测算,以及开洞率等具体规划层面的硬性指标。

在商业性、公共性、开孔率、绿地率等多向平衡方面,团队反复优化并做了多次方案比选,其中开孔率如何运用是关键,因为它决定了街道的状态,当设计希望保持地面和地下尽可能多的空间串联之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孔率的确定源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因素:地下空间的采光效果与公园地面空间的完整性。在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下,开孔率被设定为大约20%。起初曾有担心如此开孔率是否会使地下空间偏暗而阳光不足,然而实际建成的状态完全打消了疑虑,实践经验发现,在低纬度地区的深圳,如保持此等程度的开孔率,地下空间照度也会相对充足,空间较为明亮。大面积顶板起到非常好的遮雨、遮阳效果,使得空间通透凉爽,舒适宜人。另一方面,最终的路径设计,人车通道既具有设计感又符合地下建筑的苛刻规范要求。通过设计过程中的分析图制作,充分表达必要的主次动线。设计目标是给人以三维自由,因此动线其实是突破平面化的立体网络,只有宽窄而没有主次,谁也不会迷路。

策略:交融

万科里项目采用集群设计模式,博众家想法之长而逐步形成城市设计策略。整体分为东、西两个组团,每个组团由三家设计单位负责。张健蘅建筑事务所、第伍建筑与三分建筑等三家设计事务所共同承担西组团的方案设计任务。为达成设计目标,三家公司协同研究,各抒己见。当时,这种集群模式并不是三家参与事务所所熟悉的常规工作模式,太多第一次,太多不确定,导致以建筑方案验证项目策划工序倒置,但终于形成一套规划可行,商业可信,审美雅致,满足交融的设计策略,又可为未来的使用者提供一个三维自由空间体系的设计终稿,摆脱在创新过程中被规划、规范和经济指标套牢的阵痛。客观地说,包括云城万科里在内的留仙洞北绿廊和南绿廊规划,设计最终获得巨大成功和市民的欣赏及好评,正是基于团队密切合作而充分达到万科商业与公共利益平衡的结果。

范畴:分合

项目成功有赖于一种“合分合”的设计工作模式。整体方案进展在敲定后方可拆分地块,把设计任务划分成三段,交由三个建筑事务所,分头深化设计工作。项目虽小,设计分工使得每个事务所负责的几千平方米的计容面积,如要紧密衔接起来的话,设计配合会非常复杂,牵涉到地面建筑,地下商场、地下停车等。例如,三维公园体系不是下沉到地下就是抬升到屋顶,使得建筑师也兼做景观师;半室外廊道不属于室内设计,结果导致各向内立面和天花设计也在建筑师统筹范围之内,如此又多一个维度的设计考虑。项目统筹方张健蘅建筑事务所鉴于整合内容比较复杂的实际情况,在方案稳定后开始进入BIM的正向设计。在三个事务所各自深化和精细核算指标后,合并的整体方案需要解决相连区域的细节,制作整合模型。这种工作方式既能确保项目的整体性,又可在拆解为三个部分后,每个建筑事务所均有各自发挥的空间。这种“合分合”模式的操作清单和导向可以简略归纳为以下若干方面:

合:初期概念探索与共识形成

规划与概念:设计团队在初期阶段进行了深入的规划与概念探索;

头脑风暴: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三家事务所共同参与了创意的生成过程;

群策群力:团队成员积极贡献想法,实现了多元化的视角融合;

共识达成: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协商,最终确定了“公园里的房子”作为核心设计概念,并明确了以下关键设计要素:1)车行出入口的确切位置与车行流线组织;2)地上与地下空间的人行流线组织;3)建筑形态特征“地景式建筑”定位。

分:中期个性化方案推进

地块边线明确: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各事务所对各自负责的地块进行了详细的边界划分;

个性化设计:在统一的规划框架下,各事务所发挥自身特色,推进个性化的方案设计;

丰富与和谐:这种设计方法既保持了设计的多样性,又确保了整体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集群设计的初衷。

合:终期设计整合与优化

空间序列梳理:在各地块设计自由发挥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为一个统一的设计整体;

边界交融:通过精心设计,打破地块间的界限,实现空间的流畅过渡和有机融合;

主导逻辑:采用空间主导的设计逻辑,重新调整和分配设计界面,以实现更优的空间利用和视觉体验;

协作精神:各事务所展现出高度的配合度和协作精神,共同推进项目向前发展,保障了项目的设计品质。

小结:前行

“合-分-合”的设计工作模式,使云城万科里西组团项目基本实现如下目标:1)创新性: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公园商业环境,引领公园与商业空间设计的新趋势;2)空间协调: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和视觉美感的协调统一;3)生态宜居:打造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友好型社区公园商业环境;4)社区凝聚力:通过多元立体空间设计,打破物理界限,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

这一次云城万科里的集群设计,工作内容随着设计的逐层深入也会随机变换,从最开始的群策群力、共同探索与确定规划概念;到分头行动,在规划概念指导下,各设计团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或特长自由发挥,形成各地块的设计方案;再到各家方案的统合,边界微调与界面细致分配,需要各家单位都能顾全大局、充分配合,三家设计单位都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设计工作,最终取得令大家都很满意的设计成果,项目也得到建设单位与公众的认可。从设计本体出发,这是一次全新工作模式的完美体验;从设计作品的客体呈现,“公园里的房子”概念获得追捧和推广,小体量社区式非标商业成为我们理想城市模型中不可或缺的,集魅力、活力于一身的公共节点。

猜你喜欢
商业性公共空间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滥发垃圾短信最高罚3万元
滥发垃圾短信最高罚3万元
对欠发达地区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调查与分析——以阜阳市为例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