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玫 孟岩 肖靖 杨雪
摘要:在当前以商业开发为导向的快速建造语境下,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设计方法论,集群设计通过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生长和功能多样性提供新的可能性。深圳万科云城留仙洞项目作为近年集群设计实践的典型案例,不仅展现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互动过程,也体现了如何通过集群设计手段实现城市设计理念的落地与创新。文章通过回顾集群设计在设计管理层面的历史背景,分析留仙洞项目的创新机制,探讨未来集群设计的发展方向。该项目不仅是对先前城市设计实践的反思和继承,也为未来相似类型的集群设计提供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城市设计;集群设计;留仙洞;机制创新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rapid construction oriented by commercial development,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field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luster design (or group architectural creativity), as an innovative urban design methodology, offers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organic growth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urban spaces by facilitating collaboration amo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As a typical case of cluster design practice, Liuxiandong Vanke Cloud City project not only shows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of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but also reflects how to realize the landing and innovation of urban design concept by means of cluster design approaches.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Zhou Hongmei and Meng Ya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luster design, analyzes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Liuxiandong Cloud City project, and discusses the expectation of cluster design in the future. The project is not only a refl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previous urban design practice, bu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cluster design.
Keywords: Urban design; cluster design; Liuxiandong; mechanism innovation
1. 引论:促进参与和互动的“集群设计”
集群设计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生长和功能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强调在建筑设计层面的城市设计过程中,通过建筑师、规划师、政府官员、开发商以及社区居民等就可以随即展开多方参与和设计思想互动,以便于能在相对更早期的规划阶段,协调并实现综合性城市发展策略。实践经验证明,这种方法能够确保城市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打通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对接通道,从而更好地应对在城市快速发展和建造背景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正因如此,始于2013年的万科云城留仙洞项目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主动集群”,它试图探索一种新模式来平衡城市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并在历史经验反思、工作组织机制、团队遴选机制、与开发商的合作博弈等方面,都为未来集群设计的方向和城市设计实践提出了建议。
2. 历史反思与方法论传统
“集群设计”这一概念最早源自德国斯图加特的城市设计实践,其核心在于通过小规模、实验性的建筑项目群来实现快速的城市空间更新和理念输出。这种设计方法强调建筑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集群效应促进城市空间的活力和多样性。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集群设计”的理念逐渐传播到我国,但是这个词其实在执行过程中背负了很多不纯粹的负面案例,城市设计和集群设计的部分早期实践鱼龙混杂且大部分都失败了,因为两者往往被割裂开来,导致最后很多项目没有落地。
真正的“集群设计”都需要直面真正的城市问题并予以解决,即所谓“问题导向”。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设计方法论,集群策略具有属于不同时期的烙印,然其核心在于城市设计全过程交互和渐进的“修正主义式”设计优化。在深圳这片实验田中,集群设计从早期被动式的“特建发留仙洞”到真正主动式的“万科云城留仙洞”,再到近年来的新校园“8+1”计划,一脉传承下来。在这样的一种富于挑战性的背景下,万科云城留仙洞的设计推进是非常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如何保持这种集群设计的原初特征?在当时大型城市综合体商业开发模式盛行的背景下,云城留仙洞模式需要制定一个总体控制团队并确保各开发地块的参与建筑师保持密切交互的集群策略。这与当年高端软件行业的“敏捷开发模式”相类似,因不停变化的需求促使设计不停调整和响应,推动成果不停深化。这种模式就是“修正主义式”的、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总团队一直统筹全局,关注公共领域品质,在这种思想贯彻执行之下,公共系统和商业利益就不可能断裂。
如何保证快速生产过程中的城市多样性和复合性,使其最终不会变成单一模式产业园的复制,成为我们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过往通常情况下,试图通过集群手段而进行快速建造,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初衷。快速造城是一个存疑的事情,无论这件事到底是否正确,若规划者和建筑师所面临的是个类似的必答题,那就必须承认它的“正确性”,并基于此提出相应切实的在地解决策略,以保持有活力的城市系统。首先是城市,城市属性是第一位的,城市是初衷和首要考量,再进一步考虑建筑的生成逻辑;为此,设计师需要先回归到城市本身,对整个城市设计的系统和结构再认识,重新塑造建筑跟城市的关系,重建和整合公共系统,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和提升。比如说空间、结构、建造、人流、运行、交通、市政等等,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比传统城市设计的形式创作更重要。正因为这个特定的思考视角,云城留仙洞从最初开始就被当作一个“城市系统”来做,反思当时相关失败案例,通过集群设计的手段来实现了真正的全生命周期的城市设计。
3. 寻找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高度融合的可能性
云城留仙洞的整体项目框架并非凭空而来,它有优秀城市设计实践经验的在地先例。当年,深圳福田CBD中心区“13栋姊妹楼”由美国SOM承担整体城市设计,国内外各家建筑设计公司参与设计,成果也荣登第一届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强调这个先例并不是因为房子盖得多么标新立异,甚至现在来看似乎还是略微保守,关键原因在于城市设计层面,它几乎是中国相对较早把当时城市设计最终转化成建筑设计成果,并原汁原味地实现城市设计理念的范本,是连接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通道的优秀作品。稍稍遗憾的是,中心区的两个公园当时未能进行整合和设置地下空间,但是即便如此,这两个街心公园的做法还是在观念上提升了整个深圳设计界的认知,公园成为了城市绿化与城市周边建筑之间的关系链接器。从这个意义出发,云城留仙洞项目不仅意图传承当年福田中心区的城市设计经验,也更加密切关注到了场地与城市的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设计通常被职能部门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待其完成后,再通过招投标程序将具体的建筑设计任务“分配”给建筑设计公司。这种模式不允许建筑设计公司对城市设计方案提出反馈,因为上述各阶段的招投标过程通常是单向下行的。在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和沟通的情况下,前者不能深入地介入和反映后者提出的“问题导向”,那么最终后者就可能无法有效利用前者提供的既定空间指导导则,从而导致原先设想的美好城市设计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面对这种从规划到建筑设计的传统模式,为解决应对后期开发实际需求自由度的相对缺乏,留仙洞项目通过城市设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建筑师严重缺少前期话语权的现象。
这个想法正是通过回归对福田中心区后期设计管得过严的反思而得到的。那个时代的中心区设计限制得比较死,包括建筑开窗率、立面选用材料、风格形式等都要符合SOM城市设计要求,因此现在看到的13栋超高层标志物其实都是城市设计统一风格下的产物,这可能是做得不够理想的地方。留仙洞项目寻求机会,意图适当放开设计层面的管控,并通过项目实践,同步思考一个核心问题,即:从与城市规划衔接的层面,对建筑师的发挥空间到底应该限制到什么程度?前期研究认为,通过城市平权,让城市设计做总把控,建筑设计进行策略落地的早期可行性研究,修正式地互相进行正向反馈和约束,如此所谓“集群设计”或许应该是最优解。相比之下,留仙洞项目的成功和不可复制性就在于其设计反馈流程。这一流程包含项目甲方的需求以及建筑师的参与,建筑师在设计方案的同时,也被要求对城市设计方案提出“诉求”,这种双向互动机制使得站位更高的城市设计能够根据建筑设计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4. 留仙洞项目的实践与机制创新
4.1 组织管控机制创新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持续性的领导与参与管理且兼容建筑设计并实时反馈的协同机制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保障性因素。不可否认,在当前城市规划实践中,领导者从项目开始跟进到结束的全程参与往往被视为不切现实。另一方面,若按照企业主导城市设计的方式推进,则大概率无法体现公共利益,与其之间的合作与博弈需要被限定在某种既严格又灵活、且有学术权威性的模式之中。
当时,以笔者所在的深圳市城市和建筑设计处(以下简称“设计处”)全程统筹留仙洞项目的实际运作来说,确实难能可贵。设计处的双重角色——既负责建筑设计又负责报建工作——为该项目提供了独特的管理优势。城市设计往往缺乏对公共系统的关注和敏感度,因此作为城市和建筑设计管理者,凭借对报建流程的深刻理解,对城市设计公共系统层面进行深刻反思,意识到全程参与的方式是确保政府在城市设计决策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不二法门,防止企业在各环节对公共利益可能带来的破坏性的干预。因此,留仙洞项目采取一种在政府深度主导和参与模式下、依托于专家团(图1)和专业技术体系为“智囊”的复合模式,使得项目最终能够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逆向工作流程,这与传统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能够确保城市设计的宏观要求与具体设计要点提出之时,就得到专家团充分的学术考量和支持,这是保证城市设计符合公共利益的重要机制。
面对前后参与留仙洞项目的几十家设计公司,总控团队也有意识放松对他们的限制,并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到从城市到建筑的衔接机制论证。于是,云城留仙洞创新地采用交互式、渐进式、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策略,强调在建筑师进场之后,城市设计团队做整个策划,并不停地跟进建筑设计,二者互动协调;建筑师接受城市设计指导并提出意见,从而动态优化城市设计导则,并确保整个城市设计的系统不会中断,也保障了作为城市生活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公共系统不会消失。这就让留仙洞避免了当时其它同类型项目中城市设计的缺位,而不是一个基于简单形式创作的城市设计,后者往往会流于所谓的终极蓝图。
留仙洞是一次新的迭代,在职能部门全程管理监督下的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高度融合是其成功的关键。这种模式的实施需要一个持续参与的团队,以确保设计方案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这在常规的城市设计流程中难以实现。因此,留仙洞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采用传统招投标的方式,而是采用集群策略(图2),这种机制允许前文所述的自下而上式反馈和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同步进行,两个层面的高度整合促使其城市设计和建筑几乎同时开始,也同时完成。
4.2专家学术委员会与团队遴选的标准体系
基于总体管控,云城留仙洞项目得以完全执行一次国际意义的集群设计的另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是真正拥有不同设计基因的设计公司共同参与,推动其在不同尺度的街区组团中协同奉献,既可保证城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让建筑在充分对话中保有各自特色。留仙洞项目通过包括中国工程院崔愷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朱荣远与笔者在内的核心策展团队的紧密协调(图3),陆续组织参与设计的30多家设计机构,其中包含OMA、DPA、WOHA、MLA、Macanoo、严迅奇等业内知名设计公司和建筑师,他们代表了在不同语境和地域环境中,推动高品质建筑设计的顶级团队。各项目地块的概念设计竞赛均由至少三家团队参与,并通过现场讨论或远程连线的方式进行实时讨论,这种方式在当时颇具革命性,确保了整个设计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在此过程中,根据城市设计按7个规划分区进行遴选,采用国际公开征集设计提案的方式,诚邀全球优秀设计师个人或设计团队(含独立机构或联合体等)积极参与。整个遴选工作采取公开报名提案、专家评审的方式(图4-11),分别对每个规划分区报名设计建议书进行评选,入选者承担后续方案设计阶段工作。无论是否最终胜出,所有参赛团队均对结果表示信服。最终,崔愷、严迅奇、都市实践、WOHA等从气候、尺度、空间等层面,创造出真正适合南方城市特质的办公模式和超高层建筑,并最终入选。
专家顾问委员会决定入选国内外项目团队时,不仅基于公司业界名声,而是更为注重其对城市设计的深刻理解。项目的目标类似于将独立建筑体块组合成完整的魔方,通过特定建筑类型来营造高密度城市。因此,入选的设计团队不仅要擅长城市设计,而且要具备超高层建筑设计的实证能力。这些团队从广泛的候选名单中,经过充分讨论后被委员会选拔出来,确保其设计的多样性、创新性和深度。与早期福田中心区的13栋姐妹楼相比,留仙洞项目设计主导策略更为开放和包容,避免传统“城市设计”对建筑层面的武断控制,有意识地促使项目团队避免单一设计语言的重复,鼓励建筑师各自发挥创新设计理念,引导他们倒推对真实城市环境和需求的切实理解,反馈和修正城市设计要求,让建筑变成拼合留仙洞“云城魔方”的其中一块,并通过这种策略赋予建筑师更大话语权。
此外,评选过程也考虑到包括政府、甲方、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团队在内的多方因素(图12-20)。例如,OMA提出的方案因其激进性而引发了热烈讨论,基于对结构挑战和时间限制的考虑,甲方对部分方案持保留态度。最终,WOHA的超高层方案因其既能满足城市标志性要求,又能满足甲方的具体商业需求而被选中。这一过程真正体现出业主的深度参与,与后续近年来的“新校园计划”相关标准的制定过程相似,都非常强调设计团队与真实业主的密切合作。留仙洞模式所体现的是一种良性的共谋关系,即城市设计的多元参与。无论是早期留仙洞模式也好,还是后期的湖贝项目,乃至后来的深圳万象城等等,其本质都是找寻基于设计团队、开发商以及公众使用者三方共赢的操作,最终达到优化状态。这也是推动深圳设计活跃度持续高涨背后的核心推动力量之一。
5.价值与未来期待
总体来看,留仙洞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1)宏观的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城市设计团队的持续参与确保了公共领域品质的维护和公共系统的完整性;(2)项目的集群组织模式尤为关键,它成功地调动国内外资源,形成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集群设计团队,学术专家的深度参与和影响促成一次真正意义上主动集群设计的形成;(3)留仙洞集群设计不仅是对先前深圳福田中心区城市设计的反思和继承,也是对未来新一轮集群设计模式的前瞻,预示了后续新校园模式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一脉相传”的设计方法论。这种方法即便放在当今也仍显示出非常先进与难以复制的特性,留仙洞是其开端、延展和迭代,是很重要的一个中间环节。最终,留仙洞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包含非常丰富的颗粒度,非常细腻的空间与产业、人群等各种不同的元素,多种元素的融和,即丰富多样又互相协作,从而最终形成一个由政府、业主、国内外事务所共同勾勒出的一个全方位的城市发展全景图,同时反映出当时深圳城市发展的特殊面貌以及背后的推动力量。
以前,建筑师往往会有明星效应,个性化地自我表现,每个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相对独立,很难形成整体;云城留仙洞始终在大的城市设计系统下工作,会把诸如绿廊等附属空间的设计委托给更具创新精神的年轻事务所,体现出“找对人、做对事”的原则,根据各事务所的专业特长来分配任务。当然,该项目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包括和资本的博弈,以及在设计层面的观念问题。例如,地块里的绿廊设计由于高出地面三层,一直无法报批。虽然绿廊成功促成了产业与绿地的复合,但从可达性方面的评判则谈不上成功,屋顶绿化不等同于公园,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尤其是当其可达性因为高度而受到强烈制约的情况下,不应该直接相互替代。同时,很多设计最终未能落实,也说明在大的城市设计里存在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作为业主,诚然开发商值得尊敬,亦需尽量克制其对设计的干预。所谓云城十年的回顾与发展,就是要为后来者提供经验和教训,面对现在的不足,以后如何尽力克服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