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大湾区分论坛报道

2024-06-16 05:23孙聪胡嘉鸿黄夏琳缪文杰
世界建筑导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建筑师大湾建筑设计

孙聪 胡嘉鸿 黄夏琳 缪文杰

2024年3月24日,由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组委会、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的“第二十七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丨大湾区分论坛”在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205报告厅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范悦院长提议发起,由坊城建筑合伙人及创意总监陈泽涛担任主持。演讲嘉宾汇集了十三位知名建筑师,有徐昀超建筑工作宝主持建筑师徐昀超、对角线建筑工作室创始合伙人兼主持建筑师印实博、一树建筑工作室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陈曦、一十一建筑创始人谢菁、梓集创始人左龙、悉地国际集团副总建筑师与东西影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朱雄毅、reMIx临界工作室创始合伙人陈忱、陈东华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陈东华、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蔡瑞定、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曾冠生、境象建筑设计事务所主创建筑师胡铮、AG汇创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吕达文、Aedas执行董事胡庆峰。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组委会执行委员、《时代建筑》运营总监戴春也出席了此次盛会。

本次会议分为四个主题板块:学院领导与分论坛召集人开幕致辞、演讲嘉宾演讲、论坛组委会执行委员总结以及嘉宾合影留念。

01学院领导与分论坛召集人开幕致辞

活动开场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齐奕副院长致辞。他代表学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创作论坛时隔三十年再次回归深圳,意义非凡。本届论坛以“建筑创作的挑战与机遇”为会议主题,由范悦院长策划提议特设湾区分论坛,希望大家可以分享各自在湾区的建筑实践和思考,预祝湾区论坛圆满成功!

接着,活动召集人、以及本场论坛的主持人,坊城建筑合伙人创意总监陈泽涛对发言嘉宾进行了介绍,强调了此次分论坛聚焦于大湾区的建筑发展,旨在与参会者共同探讨大湾区建筑师的实践,并为大湾区的建设贡献力量。

02嘉宾演讲

2.1 徐昀超:无中生有-从nn到1的设计实录

徐昀超建筑工作宝主持建筑师徐昀超分享了一系列“从无到有”的设计实录。他介绍了三个“无甲方”的项目,水上的光之教堂、传统工艺编织的装置、颠倒穹顶下的科学世界,都带来了不同的空间感受;莲花幼儿园通过将场地平面转化为三维网格,实现空间的最大化利用;保定市的科技园展厅从无历史文脉到成为历史文脉的转变,展现了未来可能性;而图书馆在无材料的情况下,将可回收的材料融入日常工艺中,节省了大量成本。他表示:面对“无”时可能会感到绝望,但在创造“有”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欲望、勇气和想象力,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2.2 印实博:简易改装

对角线建筑工作室创始合伙人兼主持建筑师印实博指出,面对持续演变的房屋和社区,简易改装是基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逐渐认识到的一种适应需求、预算和施工条件的方式。以冬季花园和阳台为例,介绍了集中改造,实现房屋居住质量提升;“半房”贡献了建筑的多样性,不但呈现出明显的使用者痕迹,同时也具备可更换的且不丢失设计品质的特质。通过对新桃源幼儿园和红花岭书吧等旧建筑改造的介绍,他强调了轻量化介入的方式、而非过于激进的策略能够实现空间的活化,同时留存建筑演变过程中的痕迹。

2.3 陈曦:一树建筑

一树建筑工作室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陈曦用深港双年展中废弃的工厂改造、坪山雕塑艺术创意园改造、城村计划·深圳龙岗凉帽村-村庄阳台、大沙河环形树屋等多个案例讲述是如何以最小化的资源塑造有意义的场所,以空间诗意叙述情感与记忆。再者,从Y艺术家住宅、花田书馆等案例讲述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的设计历程。以多个案例说明如何以最小化的资源打造有意义的场所,强调了设计师在空间塑造中的情感与记忆的表达,呼吁将每一处空间打造成安静而茁壮的生活场景。

2.4 谢菁:公共空间设计-佛山单向空间

一十一建筑创始人谢菁深度介绍了佛山顺德单向空间及其前方由废弃无障碍坡道所改造的公共空间设计。她提到台阶上的小改造可以让空间成为了一个聚会、驻足停留的活力场所。单向空间是一个多功能场地,平日里是书店和咖啡厅,当有活动的时候,可移动式的装置可以让这片空间容纳一百多人,以便举办一些如文化沙龙的活动。推拉的玻璃门将室内外打通,打破原有的空间界限,给场地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她强调了设计对于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思考建筑与城市边界,探讨建筑为公共空间带来的活力与可能性。

2.5 左龙:改造中结构加固的显性传达

梓集创始人左龙通过设计案例提出,常规的加固方式,对既有结构系统不做改变、严格继承,根据计算对应加固受力欠缺的设计策略,是一种“针对性”;然而结构加固的外化表达,进行结构系统层级的调整,反而回避了大面积不可预见的加固构件,是另一种带有价值选择的“针对性”。这种思路除了满足工程中最小干预需求以外,也回应了旧建筑的情感羁绊。在NT88的项目中,加固方式(外包围合策略)和中部布置的风车形剪力墙系统的设计,避免了角部落柱,形成新的立面系统——水平联通的开窗,盈入自然光,并在角落延续惊喜。

2.6朱雄毅:不自然

CCDI悉地国际集团副总建筑师,东西影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朱雄毅在其主旨报告中谈到,盖房子一定会对原来的环境(自然或城市)发生改变,新的秩序,新的关系随之产生——新的景观。并举例在重庆、盐田等地的实践项目说明如何根据条件的不同,尽力保持设计的“自然”性特征。同时总结:为了人能适得其所栖居,所以建造也是让建筑得以承接所处地点得真实性。通过对土地的凝视,将原来隐匿于场地中的秩序找出来,在建造得过程中回应其独特性,赋予“东西”意义,让人在抽象世界的存在得以安宁,找到对地方的认同,成为庇护的栖居地。

2.7陈忱: reMIX X

reMIX临界工作室创始合伙人陈忱对工作室十年来十个发展篇章进行了总述,从工作室早期以写文章,做研究等方式进行议题思考和讨论,到大量装置项目的实践,再到北京的建筑改造项目与竞赛竞标,最后选择在深圳探索如何在很小的空间中以一种临时的状态去激活社区,去创造一个社区。事务所在海量的专业分支中,极有缘地选择了景观都市主义,希望以新的角度找到对建筑的突破。从福田中学到深圳理工大学,工作室不但在建筑尺度上有了突破,也成功加入到大湾区这个大家庭。

2.8陈东华:棚子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陈东华的报告从日常生活的简单棚子谈起。在“影之道”展览中,模型图纸与棚子是融合在一块的,形成了整个空间的效果。在静态的室内空间创造一个类似户外的一个水平性的动态空间。除了展览,还设有一个强调低技但高智的工作坊。在极限条件下,由“实心球、鱼竿、风铃、遮阳网”搭建的三个不同应用程度、完成度、空间态势的小亭子里,这些东西都成为了它们自身功能之外的要素,也因此重新定义了空间与结构,重新将日常之物看似的“无关”与“无用”转化成了一种开放的、投射的、多产的知识形式。

2.9蔡瑞定:城市性策略视角下的校园空间营造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蔡瑞定结合工作室近年设计的学校项目与竞赛,表达希望能切入城市性视角厘清校园与城市的系统与结构关系,建立对校园的独特认知。构建“校、街、城”一体化,建立空间属性、文化属性、自然属性、地域属性的有机关联。他梳理了四个设计策略:1、链接与重构空间系统结构;2、利用整合自然景观;3、传承人文精神;4、以不同的空间语言,回应地域气候条件。最后总结道:寻找城市的强关联要素,形成校城耦合,充分挖掘场地特征,赋予独特的校园空间场所、学术特色与精神内核,构建校园空间特色。

2.10曾冠生:沙井私宅

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曾冠生以“场所、日常、传承”为核心主题,介绍了沙井私宅改造项目。在该项目中,他关注当地的传统习俗和屋主的生活方式与兴趣爱好等,希望将主人与房子进行契合,呈现出最为真实的生活方式,满足传统习俗、日常与社交的活动需求。保留了原有树木,新增了流动的水池,为整个私宅场地提供亲近自然的空间场所。同时在室内的空间组织上,最大化满足主人生活习惯,并通过对房子内部植入内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对话。在室内的材料选择上,也与主人的家具在颜色与材质上形成了很好的视觉呼应。

2.11胡铮:建筑笔法

境象建筑设计事务所主创建筑师胡铮基于其想法的思考与项目实践的转化,提出了“建筑笔法”这一概念。他解释道,“构成”与“生成”是建筑笔法的核心内涵。“建筑笔法”关注的是从外往内,从构成到生成的一种辩证发展。基于“建筑笔法”,他介绍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西丽校区的局部规划与建筑设计。在空间规划上,考虑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强调了空间上的构成与秩序。而在建筑设计上,也首先确定了基本的空间构成,后在建筑内部进行精细的生成设计,形成了内部空间丰富变化又不乏统一的空间秩序。

2.12吕达文:湾区的创新与挑战-跨尺度建筑的设计

AG汇创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吕达文表示,“垂直”、“边界”、“尺度”是其公司一直在探讨的议题。“垂直”是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做好空间的混合利用,“边界”是关注自然与城市之间如何进行缝合,“尺度”则是如何面对不同尺度要求的设计挑战。在小尺度的建筑设计中,团队会特别关注设计项目的在地性,如海南的小敲塔设计项目。在较大尺度的建筑设计中,更加关注垂直与边界的议题,例如在龙华两心一馆的设计中,考虑了地景结合,与周围的公园相连接,缝合城市与自然的边界,同时多层次的公共艺术文化平台也形成了多维的城市公园。

2.13胡庆峰:湾象更新

Aedas执行董事胡庆峰以“湾象更新”为主题,介绍了Aedas在大湾区所作的设计实践。例如,创建了全新的旅行体验的香港西九龙站;深港两地联系的新里程碑——新皇岗口岸联检大楼;三轨合一的虎门TOD交通枢纽。除此以外,还介绍了规划项目,如:在空间组织上强调了自然与城市的缝合与有机互动的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总部基地的设计竞赛方案;对当地气候条件与居民生活习惯进行在地研究,呈现了多功能混合与多场景适应的沙特阿拉伯滑雪村的规划设计。

03论坛组委会执行委员总结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组委会执行委员、《时代建筑》运营总监戴春老师对本次论坛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她表示,建筑师们在大湾区的实践在尺度上有很大的跨度,从小的装置艺术到小住宅,从公共建筑单体到建筑群,不论是从方法和工具上,还是从对于设计本身的探索上,都体现了大湾区勇于创新,先试先行的特点。同时她也对未来的年轻建筑师充满了期待,强调未来的青年建筑师应该是思路开阔的,不仅需要关注深圳,还需要拥有全球视野,吸取全球先进设计知识,与国际接轨。最后,她希望建筑师们在大湾区的创新与实践能够通过《时代建筑》杂志平台,让更多的人关注。

04嘉宾合影

最后,分论坛召集人陈泽涛对所有支持和参与本次论坛的嘉宾和听众表示感谢,并表示期待与嘉宾们更多的交流,共同推动大湾区建筑设计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建筑师大湾建筑设计
胖胖的“建筑师”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当建筑师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