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成长”分论坛:共赴跨越30年的回溯与心韵之旅

2024-06-16 05:23赵慧仪王子睿朱显珺
世界建筑导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建筑创作深圳大学前辈

赵慧仪 王子睿 朱显珺

1.“成长”分论坛 · 缘起

1990 年,深圳大学主办的第五届建筑创作论坛,许安之院长首次成立了学生组委会,来自11所建筑高校的20多位优秀学生代表,如李兴钢、张利、张彤、宋照清、毛刚,祝晓峰、张之杨等,受邀于深圳这座前沿之城相聚,进行评图交流和参观考察,拓展建筑视野,结缘深厚友谊。30余载光阴,曾经的学子在不同领域、城市蓬勃发展,涌现为建筑大师、资深教育家和实践者,持续启迪新生代。这次青年学生代表的交流活动,也因此成为了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的首创和唯一,影响深远。

30余年后,2019年深圳大学范悦院长从长安大学武联院长手上接下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第二十七届的主办权后,遭遇了疫情不得不延后。2020年10月,范悦和王兴田为坚持创作论坛的筹备,组织全国“失散”30多年的曾经的青年学生们同学赴深圳再聚首。

2024 年3月22日-24日,深圳大学再度承办第二十七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在范悦、张之杨、王兴田、刘珩、齐奕等人的倡议和召集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在本届论坛上特别增设学生“成长”分论坛,特邀“曾经的学子”与建筑新生共赴一场跨越30 年的分论坛,开展关于过去与未来的对话。全国35所建筑院校的杰出学生代表齐聚深圳,重现30年前的场景,与前辈们一起共同参加论坛对谈、评图交流和参观考察等一系列精彩活动,让建筑后生们感受与沉浸在与优秀前辈以及志同道合伙伴们的交流中。

此次活动以主题“±30”为旨,既概括了建筑行业过去三十年的经验反思,亦激励对未来三十年的畅想。借助“30+30”时空跨度的思辨,前辈与后生相互交流碰撞,共绘往昔成长之路,展瞩未来之途,重整前辈与新锐30年建筑创作轨迹的内涵与风采,传承创新薪火。

2.“成长”分论坛 · 学术报道

由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组委会、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协办的第二十七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成长”分论坛系列活动在深圳举办并取得圆满成功。论坛邀请了16位杰出建筑师和71名优秀建筑学子至深圳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交流,这是数十年来首次举办的全国规模的学生线下交流与作品展评活动,创造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校际交流亮点。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前院长许安之、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兴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刚、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宋照青、北京限有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王晖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王晖、上海埃毕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兼主持设计师段敬阳、永信和瑞工程咨询设计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罗朝阳、融通地产设计总监朱劲松、重庆博建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雨茁、深圳局内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张之杨、王仲明设计工作室首席建筑师王仲明、南沙原创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刘珩等杰出建筑大师及学者受邀出席活动。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彭小松、齐奕,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秘书长曲菲、学生秘书长王子睿、学生副秘书长陈斯亮等嘉宾共同参与此次交流。

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35所院校的71位杰出学生作为建筑后生代表,参与了此次“成长”分论坛系列活动,与前辈们一起交流对谈!

3月24日上午,“建筑创作的±30—过去与未来的对话“主题分论坛在深圳大学本原楼本原讲堂隆重开幕。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秘书长曲菲老师主持了开场环节,她首先对远道而来的嘉宾和学生致以最真诚的欢迎。这一场前辈与后生意义非凡的交流,是一段跨越三十年的友谊与合作的延续,更是让当代建筑学生体验传承、踊跃发声的良好机遇。

论坛活动的发起人范悦院长受邀发表了致辞。他表示这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全国交流活动,前辈与学生的同场对话不仅是对过去的重温,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三十余年前许院长的“灵机一动”开创了优秀建筑学子的全国性交流,过去数载里学院一直为重聚创造契机,为的就是延续深大建筑的开放和实验性办学的精神。今天35所院校共同参与的交流是对这次开创性活动的传承,也将开启新的征程。他也希望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积极、活跃和开放特质能持续为这样的活动创造平台。

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理事长、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民院士向许安之老师及嘉宾同学们的到来致以诚挚的问候。他表示,这次分论坛是学生分会的重要活动,建筑学科的发展需要这样生机勃勃的交流,传统的建筑专业也应加上科技的力量,对建筑与城市的未来性进行定位。他希望今天的建筑学子都能成为创造未来建筑发展的最有力的新生力量,期待大家有一个更好的成长。

圆桌对谈1:前30 年——前辈论坛

"前30年——前辈论坛",为参与者们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谈。本次活动由分论坛联合发起人张之杨老师主持,特邀深圳首屉工程勘察设计功勋大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前院长许安之老师以及曾参与1990年活动的“建筑生”前辈共话当年,回顾那次创举与相遇对彼此的深远影响。

1) 视频回顾1990:六分钟的视频传递着珍贵的影像,让全场回看1990年的重要时刻。当年论坛现场的思想交锋、留言册中的真情流露、手绘图纸中的满腹理想都随记忆铺陈开来。

2) 许安之老师讲话:许安之老师回忆30年前,是“灵机一动”的偶然想法,召集了来自11所建筑高校的20多位优秀学子受邀于深圳这座前沿之城相聚。三十余载后的再次相聚让人感慨万分,见证曾经风华正茂的少年们再度团聚,同时也欣喜于建筑后生们的相似机遇,一同共忆过往,共话将来。

3) 嘉宾个人分享:建筑前辈们轮流发表讲话,纷纷表达了对许先生当年慷慨之邀的感谢。他们分享着30年前同窗数天的难忘经历,有难忘的火车硬座经历、手绘画图的点滴、对深圳的向往等,气氛轻松愉快。归来仍是少年,当回忆起那些炙诚、热烈的时光,所有前辈在此刻不再是“老师”“教授”,大家亲切称呼彼此为“老同学”。

张利老师提到,现代艺术就像飞一只风筝,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坚信的价值在一个原点上,撑着线,让风筝飞的更远更高,我们的视野才能更开阔。许老师30年前的“灵机一动”给了当时的少年们一个飞风筝的机会,放飞自己的好奇心与浪漫主义,而建筑这一学科,更容易完成“放风筝”这样的事情。

李兴钢老师回忆起,那是记忆里年少时最远的一次旅行,从天津坐了48小时硬座火车来到深圳,时间更凸显了旅程的遥远。他分享说,30年前的旅途带来了三个收获,分别是对改革开放前沿之城的震撼,同窗数日的同学情谊,和对专业能力的久远影响。往事虽久却历历在目,前辈们回忆起当年看到李兴钢老师与王晖老师手绘图纸的震撼,和在交流后对照着模仿重绘图纸的趣事,也回忆着此后成长路长的机遇和抉择,以及三十余年的同学情谊。张彤老师嘱咐后生们,要趁现在多多把握与珍惜交流的机会,大胆走出去,因为这样的旅途会对往后人生发展带来无限的益处。

圆桌对谈2:后30 年——后生论坛

下半场活动是学生们的主场,来自全国30多所院校的优秀学生临时组成了“30后”群体,面向未来30 年的建筑行业及学科发展,基于个人观点与嘉宾积极互动。圆桌论坛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学生秘书长王子睿主持,分别从历史文化、社区营造、多元技术和国际视野四方面展开,包含城市更新、公众参与和未来建造等方面的议题讨论,展现了“建筑创作的±30”主题下“30后”们的独特见解。

1)话题A  城市更新·文化传承

同济大学的解延礼同学认为城市更新的价值并不在于单纯的风貌保护,而在于动态优化不同时期人居环境和生活记忆。郑州大学的魏琳玥随后基于其价值展开了关于城市更新的“基因”的讨论,并通过设计案例阐述了城市更新如何保留并深化设计其核心基因。长安大学的郝云起则讲传统民居与现代板式住宅的空间基因相融合,通过“庭院翻折到剖面”的手法创造出了生动的社区邻里公共空间。广州大学的陈宗含同学则进一步讨论了城市更新中的“公-私空间界限”,提倡通过”自扫门前雪“这样一种自下而上的手段重塑社区空间。最后,深圳大学的何子熙则针对社区文化的挖掘,从商业及活动运营角度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更新方法。五位同学的主题鲜明且不断递进,包含了城市更新的多种类型和独特观点,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老师们认为城市更新应该基于当下做动态的保护与优化,并且建筑师正逐渐完成从大规模的规划转向精细化设计的转型,并期待未来更多年轻的力量参与到城市更新中去。

2)话题B 设计多解·公众参与

第二个议题则面向设计的多元思考。天津大学的马咏薇同学以“新质生产力”为引子,提出产业的创新能力与建筑设计并无直接联系,与其刻意用设计促进创新,不如抛弃限制为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武汉大学的张晨曦则进一步回应了建筑设计中“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现象,针对城市空间中大量有趣但设计缺席的留白空间现象,提出“设计留白”的创作理念,为生活提供多解可能。深圳大学的李佳颖同学则以游戏媒介作为公众参与的方法,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社区营造的决策和改造,提出当代设计应该利用更通用的语言搭建起公众参与的桥梁。老师们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当代年轻建筑师正在用自己独特的视野将有趣的设计落地生根。

3)话题C未来建造·技术伦理

在关于未来技术的主题讨论中,深圳大学的朱显珺同学首先讨论了AI设计的主体性,基于建筑设计的决策机制肯定了建筑师运用AI进行主体创作的合理性。上海交通大学的何捷同学则通过将AI与20年前兴起的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相对比,向嘉宾们提出了AI学习的当代困惑。山东建筑大学的谢堂华则向大家介绍了他通过AI分析和参与公众数据的案例,以此达到高精度大规模城市调研的目的。浙江大学的陈思同学通过AI辅助MR混合现实技术,向大家展现了AI参与模拟建造的未来可能。最后,同济大学的邹佳烨同学认真讨论了AI介入设计后的侵权问题,通过以假乱真的案例提醒大家警惕AI版权的道德伦理问题,为这个章节提升了哲思层面的价值。老师们也针对AI技术展开了激烈讨论,鼓励年轻人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拓展设计的语言形式,以建筑师特有的优势利用数字化智能工具为学科做好贡献。

4)话题D 建筑交流·国际视野

清华大学的吕炟麟分享了自己参与的智利海外实践活动,分享建筑国际交流的过程与心得。老师们也以三十年间不断远行的经历为参考,交流机会十分难得,现在条件与机会比曾经好了太多,建议同学们怀着远大的志向学习建筑,珍惜开放而多元的交流机会,乘风而行。

因为师生们的讨论过于热烈,后半场的圆桌论坛一直延续到了中午。大家一起畅所欲言,或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分享观察到的现象,从小切口大视野入手,共同谈论建筑学的前沿话题。刘珩老师提到曾经学建筑的女生比例较低,现在女生的比例高了许多,希望各位女生继续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梦想,放手去做热爱的事业。在场的“30后”们虽然没有经历建筑行业的黄金三十年,但也在当下复杂的挑战中积极寻找新的机遇,表现出了对建筑设计的激情与热爱。今天,两代建筑师在这里完成了关于“30年”的传承与接力,今后,这场关于建筑创作的自发活动还将延续到下一个30年,带着前辈和后辈们的建筑热情,走向更远的未来。

3.全国学生作业展及交流

3月24日下午,与会嘉宾与各校的学生代表出席论坛同期活动“建筑创作的±30—全国学生作业交流展”。来自35个学校的70份优秀作业被精心展示于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评图大厅。学生作业展评由彭小松副院长主持开场,彭院长简要介绍了深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办学特色,并表达对作业展所有到场嘉宾与学生代表的热烈欢迎。

30年前的作业展,图纸均为手绘图纸,30年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建筑图纸的表现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前辈们与后生们在展厅热烈交流讨论,张利、毛刚、朱劲松、陈雨茁、王仲明、罗朝阳、段敬阳、赵阳等嘉宾对各个区域的参展作业带来了详尽的点评。嘉宾的评述和独特的交流体验为参展学生的设计之路带来强有力的鼓舞,鼓励学生在设计中表达与求证,也展现了不同时代创作理念的交汇与碰撞。

注:本场学生作业展览不涉及评奖评先,只为展出与交流学习之用。

4.学生城市参观与交流

南头古城参观及交流聚会

3月23日傍晚,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秘书长曲菲老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团委学生会、中国建筑学生分会学生会员、学生委员与35所建筑院校的71位学生代表一同前往以历史为基底,包容多元文化的城市创意街区——深圳南头古城参观,并在南头if工厂顶楼空中竹境举办交流破冰聚会,主办方深圳大学还准备了丰富的纪念礼品,大家在分享美食与破冰游戏中熟悉彼此,交流聚会传来一阵又一阵的欢声笑语。在活动接近尾声时,大家举杯,与前辈们完成了±30节点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碰杯!

建筑考察:蛇口海上世界游览

3月24日下午,前辈和后生们参加完作业展交流活动后一起踏上蛇口海上世界的探险之旅!在学生会同学的带领下,大家追随前辈们曾留影的明华轮踏上奇妙之旅。沿途古老建筑、现代商业璀璨,每一步都是一幅绚烂画面,学生会同学向大家展示由槇文彦设计的艺术中心及周边点滴,"向着海上世界艺术中心出发,我们海边见!"我们的队伍堪称热闹,在海浪声中欢声笑语中,我们在明华轮留下珍贵合影!同学们纷纷交换联系方式,互定往后相聚。

“成长”分论坛及系列活动联合发起人:

范悦、王兴田、张之杨、刘珩、齐奕

活动执行策划与筹备:

曲菲老师(深圳大学)、王子睿(东南大学)、李佳颖(深圳大学)、谭慧宇(深圳大学)、陈斯亮(华中科技大学)、赵慧仪(武汉大学)

参会学生代表:

地区: 学校: 学生姓名:

北部 清华大学 刘倚帆 吕炟麟

天津大学 梁芷清 马咏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娜 章子杨

郑州大学 刘吉龙 魏琳玥

吉林建筑大学 黄忻玥 潘昱辰

北方工业大学 高世杰 刘逸飞

内蒙古工业大学 吴若磐

河北工业大学 李晓涵 梁爽

山东建筑大学 谢堂华 陈嘉贝

太原理工大学 徐浩然 薛一平

中央美术学院 黄瑞颖 蔡苗苗

东部 东南大学 张玮麒 杨思九

同济大学 邹佳烨 解延礼

浙江大学 钟栩汀 陈思

合肥工业大学 朱宇琦 侯昭鹏

南京工业大学 施忱希 程雅雯

上海交通大学 何捷 新梅

青岛理工大学 许倩 张宇涵

安徽建筑大学 易凡 陈秋豪

中国矿业大学 王杙菓 牛嘉琪

中南 深圳大学 李佳颖 何子熙  朱显珺  倪好

华南理工大学 朱健威 王宗昕

湖南大学 李裕萱 吴伟杰

华中科技大学 钟一韬 王熙斯

武汉大学 赵慧仪 张晨曦

厦门大学 刘婕 王者

广州大学 陈宗含 陈卓禧

中南大学 嵇禹 闫雨

福州大学 陈天宇 刘祺琪

西部 重庆大学 林涵晔 张康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周兴琦 刘蓓

西南民族大学 张铭炜 马佳星

长安大学 孟圆 郝云起

兰州理工大学 程万景 贾荟倩

昆明理工大学 赵雨婷 上官玉麒

猜你喜欢
建筑创作深圳大学前辈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3 年分类总目次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1 年分类总目次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0年分类总目次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浅论建筑创作思维的培养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7年征稿细则
浅析阿里巴巴总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