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琪 李家琪
摘 要: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公共空间使传统艺术逐渐从室内空间中走了出来,走向大众的视野。相对于传统的室内艺术,公共艺术更加注重作品与公众的互动与交流及作品与环境的相融。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大浪潮,城市建设以及物质生活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艺术家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创作,也受到了城市化运动进程的影响,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作品的“公众性”与“互动性”,“物质”成为一种难以剥离的因素。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性;互动性;装置艺术
一、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研究现状
公共艺术家袁运甫说:“公共艺术是艺术家与环境的外在形态和风格指向协调一致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的比较特殊的大型艺术形式”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推进,中国的城市面貌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艺术逐渐走出室内,走向更大的空间,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使更多的人身在其中、参与其中,并起到一定的交互性作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城市中的人。
装置艺术的萌芽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现代主义中,受野兽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其中达达主义对装置艺术的影响最为深刻。1917年,杜尚将小便池直接搬上展台,成就了惊世骇俗的《泉》,它既是一件挑战传统审美的艺术品,也将艺术带上了一条新的道路,从而颠覆了传统的道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艺术的发展使装置艺术广泛兴起,艺术家运用一切他们所需要的材料和手段,甚至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展览场地、厂房、街道……艺术家以此增加了展览的空间与场地,增加了艺术与观众的接触机会,甚至创造了观众与作品的互动。随着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丰富,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内容指涉愈发丰富与广泛,可以是一个雕塑、一个场景,甚至是一个街道。19世纪70年代起,装置艺术越来越趋于平民化、公共化,装置艺术与公共艺术的边线也逐渐被打破,起到了互辅互助的作用。可以将城市公共艺术理解为是为满足城市中“人”的精神诉求,将艺术家的精神投射为“物”,从而营造出的一种公共情感空间。
二、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互动性解析
公共空间里的应用装置空间构置考究,表达內容丰富,材料选择多样,视觉效果强烈,并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在公共艺术中,这种互动渗透到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无形之中,艺术家的观念与行为也对广大的观者产生了影响。艺术作品、人与环境三者之间的信息互动是一个接受与表述的过程,对其互动性的研究,就是分析其被公众的接受程度。
(一)城市装置艺术中人与装置艺术作品的互动性
互动性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偶发性和多元性。每一位观者与同一件艺术品所接触产生的心理影射都是有差异的,这与观者的心理结构、社会经验及知识层面等都有所关联。城市中的装置艺术与城市空间交融,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个开放性场所,再加上装置艺术的原生特点,使其天然具有与更多观众接触的机会,因此城市装置艺术与人的互动性成为这一艺术形式特别突出的特征之一。公众环境中所设置的装置艺术其根本目的是把人的需求放置于第一位的,也就是说,作品的参与互动者越多,人与作品的互动也就越活越,这一公共空间也就越有热度。艺术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也得到了更多的共鸣,即受众的“共情”。这种人与装置艺术之间的互动,一种有感官引起,另一种由行为引起,二者相互分离,又共同支撑这种互动。装置艺术中“人”被视为整个作品环节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只有“人”的参与深入其中,才是一件完整的装置艺术,才真正体现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装置艺术与空间环境的互动性
公共空间的装置艺术与环境的联系十分紧密,对空间的选择,艺术品与空间的协调性都是艺术家所需要着重考虑的事情。艺术作品既要与整个公共环境浑然一体、毫不违和,并起到点睛的作用,又要与主题环境和大的建筑保持一定的距离,要避免因过于突出作品本身,而干扰到主题的空间环境以致弄巧成拙。
因此,公共空间中的装置艺术也起到了一定的地标性效应,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体环境相互交融,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觉画面。好的装置艺术既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是一个公共空间形象的点睛之笔,它和城市空间环境有着紧密的、交互的、有机的融合关系, 增加城市空间结构的清晰感,明朗城市的视觉形象,更便于人们加深对城市的印象,增进对城市的归属感,加快对城市的融入速度。不仅有助于城市的亲和力、凝聚力的增加,也传达了城市文化内涵,并且通过整体的规划设计,会形成一个比地标性建筑更有适用性的视觉形象的加深效果,从而扩大了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范围。
(三)“人”与公共空间的互动性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非常普遍的认识。而城市的公共空间正是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展现,装置艺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支撑点之一。城市的空间环境不但要满足“人”生理上的需求,也要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空间形象和视觉形象,城市精神的鲜明展现以及城市文化的充分表达,满足人们的社会性、情感性的需求,也就无形之中促进了人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人们通过对周围环境信息的接收、了解、记忆、分析等认知的过程来融入周围环境。在现代化的环境设计的需求要素来看,人们对周围空间环境的要求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面的,不单要有良好的健康的生活环境,还要有一些有助于精神感观的环境元素。而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也正因这些需求,加强了“人”与“环境”的联系,形成人与公共空间的良性互动循环。
人与公共空间的良性循环需要两者的和谐发展,也需要两者的互相尊重和爱护,公共环境给人以精神层面的享受与影响,但在两者的物理性方面,公共空间的环境只能被动地接受“人”的行为和态度,所以人对环境的爱护也是两者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一。现代的景观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与物质文明的成果,但人对环境的不友善行为和现象也普遍存在,单方面地享受装置艺术作品带来的美感,却对其进行物理的恶性反馈,破坏公共空间环境,影响了其他人的感观享受,也一定程度上中断了人与公共空间的良性循环。所以需要人们加强文明教育,爱护公共环境,而设计者在创作时也要考虑如何进行后续的维护和管理,从而使人与公共空间环境的互动更加和谐地进行。
三、影响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交互的
主要因素分析
装置艺术作品的受众与装置艺术作品的情感交互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欣赏者自身的情感流露;二是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而影响交互的相关因素主要有:需求性、参与性、趣味性、材质性、多样性等。
(一) 需求性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排列。而所有的人工的设计都应首先满足这些心理需求。在满足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生理需求之后,人对安全也有很高的心理需求,所以装置艺术作品在设计时首先要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给人以安全感,才会有后续的交互行为。
(二) 参与性
现代的装置艺术作品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吸引民众进行广泛的参与互动,所以设计题材上主要以自然化、生活化、通俗化为主。表现的内容上也主要以反映现实的基层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状态为主,进而增加装置艺术作品的亲和力,提高交互性。
(三) 趣味性
装置艺术作品的趣味性主要是为了让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趣味性的欣赏带来愉悦感和美感,并且去体会设计者所表达的思想和含义。当代的装置艺术通过把物体和空间形成符号的方法,形成新的物理语言体系,把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参与者。而装置艺术作品则通过比较好的互动性来提高精神的沟通效率,从而实现了需要表现的趣味性。
(四) 材质性
材质是装置艺术作品的传导媒介,也是表达语言之一。材质通过艺术家的设计可以拥有十分丰富的艺术表达语言,更好地展现艺术的美感和魅力。优秀的装置艺术作品需要做到材料与装置艺术的高度结合与完美统一,这样才能有饱满的艺术效果。而此材质是实现艺术表现的载体和基础,并且由材质来反映作品的艺术价值,所以装置艺术的材质美,也是对材质的艺术加工和创造。
(五) 多样性
公共空间的服务对象是面向大众,既要满足大众群体的需要,也要兼顾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所以装置艺术作品的设计中可以拥有多样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提供给人们能够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空间环境和艺术感官。
四、交互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交互设计中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服务大众的人性化设计原则、作品的多样性原则和交互性原则。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主要是遵循生态规律,在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考虑景观环境的整体性,进而做到装置艺术作品同周围环境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人性化设计原则主要为了满足现代的生活方式,符合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提供更融洽的感官体验,以及符合使用者多群体、多层面、多时段的使用需求。作品的多样性原则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增加使用者对地域性文化的融入感,体现城市的主要特色,从而提高艺术作品的整体价值。交互性原则是指装置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参与性活动的设计需要,增加交互体验者的感官体验,带给参与者更多的精神享受,并且能更好地传递作品的主题思想。
五、展望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
公共空间艺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将意识以“物”的形式与环境进行交融,“消费主义”“休闲社会”大众媒介的兴起和过度膨胀都给当代艺术带来了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家们在装置艺术中开始越来越多利用新的技术,比如新媒体、通信、光电等,这些将装置艺术的互动性更加多元地调动出来。不难看出,新型科技技术与公共装置的深入结合,必然是今后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新局势。
参考文献:
[1]袁运甫.中国当代装饰艺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2]沈语冰编著.艺术学经典导读书系(美术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0.
作者简介:
王玮琪,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油画技法与创作。
李家琪,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油画技法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