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归因及对策研究

2024-06-15 18:36杨嘉琪赵华威
经济师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英语专业

杨嘉琪 赵华威

摘 要:语言、文化、思维密不可分,文化在英语语言教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英语专业教育既要坚持把英语世界引入国内,更为紧迫的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缺失现象进行探讨,分析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有利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培养兼具人文修养与家国情怀,在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中能坚守中国立场,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的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

关键词:英语专业 中国文化失语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F061.3;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5-179-02

英语专业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社会人文学科角色,其使命在于培养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语言学习与文化融合密不可分,然而在我国高校的传统英语专业教育体系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对英美文化趋之若鹜,而忽视中华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母语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处于失衡状态,这就造成了英语教育中的母语文化缺失问题。这不仅削弱了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同时对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新时代背景下国际间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已不再适应新时代要求,国家迫切需要一批能用英语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的英语专业人才。基于此,深入探究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为各个高校英语教育者应着重思考和解决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英语专业教育的潜力,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英语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并使中国文化在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展现出光彩夺目的风采。

一、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失语现状

(一)中国文化失语的背景

英语作为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世界沟通的桥梁,英语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国人对英语学习投入的时间精力在全世界处于前列,不少中国家长从孩子咿呀学语时便教其学习英语。然而,经历长达十余年的英语学习后,不少学生成为了考场上的能手,却不能用英语很好地解读像“一叶知秋”这种蕴含中国特色文化的词语。毫无疑问,这种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很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中国,长久以来“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课程一直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这就给学生造成这样一种误解: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等基本情况是至关重要的。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西方文化渗透在互联网每一个角落,在不少恶意抹黑扭曲中国形象以博人眼球,哗众取宠的短视频及文字创作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形成西方文化凌驾于东方文化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适当接触西方文化,更加重要的是将中国文化融入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逐步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二)中国文化失语的研究价值

近期,几名原新东方英语教师创办的“东方甄选”双语直播带货爆红网络,不同于其他直播间的喧嚣,“东方甄选”是以诗词歌赋,人生哲理,双语学习和文学知识娓娓道来,让直播多了一丝人文情怀。在卖“五常大米”的直播间里,人们听到的不再是“老铁们,家人们,买它”的奋力嘶吼,而是用中英双语讲授着稻米文化、种植文化以及一日三餐的美好,从五常大米的执行标准讲到中国古人做人做事的原则,从苏东坡讲到李安,讲生活哲理,讲人生价值,做到食物与精神融合的同时也让观众学会了如何用英语表达这些诗词歌赋。东方甄选的成功给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带来新启示:随着新时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中国对外交流迎来了新挑战,中国迫切的需要一批能用英语将中国弘扬全世界的外语人才。对文化失语的研究,有利于创新英语专业教学范式,改革现有人才选拔制度,培养出更具本土文化素养的新型英语专业人才。

二、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归因

(一)互联网的碎片化信息过载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短视频、表情包充斥在人们身边,却缺少了纯粹的文字表达。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人表达能力的匮乏已经成为一种泛化现象。过载的碎片化网络环境里,越来越多的传播者为满足短视频、短文本的传播需求而尽力缩短信息表达,以获取更多流量。英语专业学生,无论是出于专业特点的原因还是对现实利益的考虑,对阅读高质量中国文学作品这件事情似乎已搁置在生活的最尾端,而又反复接收互联网中的简化信息。在双重因素影响下,网络流行语模因在英语专业学生间快速传播,学生汉语语言表达愈加困难,心中虽有所想却难以付诸文字。

(二)英语专业课程与教材中中国文化输入量的不足

近些年,无论教学模式更新的多快,教材仍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以英语专业高年级必修课程“高级英语”举例,这门课程内容均选自英美名篇,涉及到丰富多彩的英美国家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而与中国本土文化直接相关的内容寥寥无几。因此,在教授这门课程时,教师更加注重语篇中的词汇、语法以及“洋文化”,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课文中的西方文化。然而,他们却忽视了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关联。此外,虽然很多高校意识到了“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像“中国文化概要”这类课程,但是教师多为中国语言文学系教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用英语完成中国文化的输入,这就导致了学生即使了解了中国文化,却又缺乏相关中国文化外语词汇句式的输入,在跨文化交际时想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也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英语专业考试体系中中华文化的缺位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考试体系中,很少出现考察用英语去表达中国文化的题目。从近年的英语专业水平测试题目中看,主观性题目中很少直接涉及到中国文化,仅2023年与2024年的专业八级翻译题目中涉及到中国文化,且分值在整个卷面占比不高。而客观题部分,无论是英语专业四级还是英语专业八级多以BBC新闻、英美报纸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作为命题语料,这就导致了中国文化难以引起师生在日常授课与学习中的重视,久而久之英语专业学生就陷入了中国文化失语的困境。

三、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对策

(一)培育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阅读习惯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导致碎片化时间与碎片化阅读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体征。客观而言,人们有了更广泛、更便捷的信息渠道。然而,大部分的英语专业学生很少阅读过有关汉语文化传统的书籍,古典文献或者文学名著更是涉猎甚少。很多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更是知之甚少,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对很多并不生僻的成语、习语或者传统故事表现出陌生。相关课程很少,又没有自主去进行阅读和欣赏,必然导致母语文化认知能力的低下。对于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尝试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阅读习惯。首先,可以提高“大学语文”课程在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的权重,鼓励学生选择中国文化经典书籍去阅读。其次,要让“中国文化”渗透在英语专业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生活中可以随处阅读到中国文化的内容,比如定期开展中国文化演讲,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此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阅读习惯。除此之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进行文化推广。学校可以定期在官方自媒体平台发布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和视频,设计类似“青年大学习”的在线学习小程序,鼓励学生在线学习与分享中国文化知识。

(二)创新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的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会。首先,中国地大物博,英语专业教师可以尝试将各地方性特色文化融入英语专业日常教学中,比如在黑龙江地区高校的英语专业中可以尝试融入东北抗联文化、赫哲族文化等,在长三角一代高校的英语专业可以尝试融入园林文化、茶文化、书画与雕刻文化等,在川渝地区高校的英语专业可以尝试融入川渝饮食文化与戏剧文化等。这种将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相融合的课程形式,可以丰富英语专业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现实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都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其次,在202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角落。英语专业要直面西方媒体话语与西式意识形态的冲击,因此英语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心骨。英语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深入挖掘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力争将思想政治教育“隐身”于英语教学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英语专业高年级教材《高级英语·第三版》(张汉熙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一书中的Blackmail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所揭示的美国社会现象,总结美国社会发展中的优势和弊端,进而比较中美两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发展状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中国近50年的社会发展变化。同时,对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学会辩证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而在看似都是西方语言学理论的“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中,也有大量思政元素值得深入挖掘。比如,在讲授文化语言学部分时,教师可以和学生探讨语言对于个体和群体文化认同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语言如何反映和传递文化价值观、信仰和社会习惯。在此过程中,可以用英语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和、尊敬他人等理念,以此来说明语言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再比如,在讲解语用学部分时,教师可以和学生探讨语言在政治背景下的权力运用,分析中国外交话语,以及语言如何用于塑造舆论和影响政治决策。在研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中国思想家们对权力及治理的理解,以此来阐明语用学与国家政治维度之间的关系。

最后,专家学者们要着力编写具有中国本土教育特色的英语专业系列教材。在202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了由孙有中教授主编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英语专业教材,教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融入听说读写译等核心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高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目前,在我国英语专业中同类教材依旧短缺,笔者呼吁相关部门严格把关,多在英语专业教材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增添能反映我国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的文章,摒弃鼓吹西方普世价值观及弘扬西式文化的糟粕内容。

(三)推进英语专业考试命题改革

笔者呼吁英语专业相关考试的命题专家在大纲编写及命制试题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在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以及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加入中国本土文化元素。目前,在我国英语专业考试中涉及到中国文化最多的便是翻译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专业课“汉语写作与百度百科”及部分高校的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试题,其中会涉及到中国文化、政治、经济、法律、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然而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考试全部用中文命题,考生中文答题,考生虽然会为了取得好成绩去系统学习中国文化知识,但依旧不会用英语表达。因此,各个高校在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可以尝试用英语对中国文化编制题目,考生用英语答题,在复试考试阶段考察学生与当今中国文化相关话题的演讲,这样可以反向提高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同样地,在英语专业四级八级以及学生期中期末考试中,笔者建议在命题语料选择方面,多去选取涉及到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选取阐释中国道路与中国智慧的语篇进行命题,让学生认识中国话语体系,提升学生以英语为语言媒介的中国时政文献阅读能力与中国文化传播能力。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的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英语专业大学生提高学习中国文化的意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需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国文化与思政元素在英语专业课堂中的渗透。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培育兼具人文修养、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人才既是英语专业未来的教育方向,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同时也是建构中国在国际上叙事体系与提升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的必由之路。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国家基金培育项目:“互联网背景下中国英语学习者母语文化认知研究”(项目编号:JMSUGPRW2022-008);佳木斯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新时代母语文化缺失背景下的外语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30024)]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王雪梅.“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8(04):1-11+159.

[2] 黄琳.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缺失中国文化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2):152-155.

[3] 张玉宏.从“中国文化失语”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学(2000—2020)的现状与出路[J].语言与文化论坛,2021(02):39-48.

[4] 李茸.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大学英语教学改进探析[J].海外英语,2023(10):134-136.

[5] 赵华威.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汉语文化认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169-171.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

[作者简介:杨嘉琪(199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汉族,佳木斯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与语用学;通讯作者:赵华威(197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汉族,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与语用学。]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英语专业
关于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思考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
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现状及思考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以BP制辩论为牵引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