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霞
【摘要】在“双新”(新课程与新教材)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历史结构化教学的目标和优势能有效体现“双新”背景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要求,这样的历史结构化教学体现出从历史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历史认知结构出发设计和组织教学,以完善和发展学生原有历史认知结构为目的。为重新审视和探索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的新思路,文章首先对“双新”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作了深入剖析,然后通过对相关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分析新课程、新教材带来的影响,促进高中历史教学不断优化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科发展需求。
【关键词】新课程;新教材;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1—0058—04
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引入,给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强调了一个核心理念,即重视学科大概念的重要性,将其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并倡导构建结构化教学内容,以主题引领课程,营造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2]。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指向下,本文通过分析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的可行性,探究如何优化结构化教学来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使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和新教材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内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双新”背景下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价值分析
1.知识结构化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素养内容。与其他科目相较,历史学科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地理等方方面面,学科体系较为复杂。在“双新”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知识传授不再是核心任务,教师需要把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学科基础知识,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等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说,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与运用适合的教学策略,而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结构化教学就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能使知识内容呈现出有层次、有关联的结构,有助于促使学生对历史知识高效掌握[3]。相较于零散的知识点,这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和深层逻辑,而且能够让学生明白构建知识体系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史实和相关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学会从“点”出发,以“点”连“线”,最后形成知识“面”,以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2.思维结构化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结构化教学涉及思维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思维结构化体现在历史逻辑方面,体现出学习主体对相关知识学习规律的认知。此外,思维结构也呈现出分层的特征。例如,感知记忆被视为较低层次的思维能力,而综合思考则是相关能力的进阶,创新研究则属于高级能力层次,通过这种分层的结构化思维,学生能逐步提升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4]。
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学习内容的因果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来理解相关历史知识,从而形成科学、全面的学习体系。综合来说,结构化教学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层次分明、合乎逻辑的思维结构。
3.情境结构化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人文追求。历史解释和评价需要置于特定的情境中,情境化教学包含多种维度,如真实情境、历史情境以及问题情境等,这些情境结构化元素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些情境,学生的认知思维被进一步激发,从而能有效进行推理、探究等主动学习[5]。教学中的情境结构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融入各种情境,能使学生更全面地分析各种历史现象的内在关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改变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有知识无结构,结构化教学流于形式。新教材应用之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知识缺乏整体结构性,导致教与学断开、内容连贯性较弱。同时,由于缺乏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知识内容的衔接梳理,一些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大量重复学生初中已学过的历史基础知识,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此外,一些教师把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拆分成五个独立的目标,没有将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统筹融入教学。这使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缺乏对历史整体发展脉络的把握,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的形成,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新审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有效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有机结合,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以促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深入思考。
2.重知识轻思维,使结构化教学缺乏内涵。在历史课堂上,一些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普遍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呈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情境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常常比较关注历史事件,而忽略了历史情境的多样性。如此一来,课后作业往往侧重于简单巩固知识,而忽略了对历史事件深入思考和分析,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情境分析能力。
此外,在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分析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停留在由因到果的线性思维,缺乏对相关问题的全面思考。这样的情况下,相关问题的设置常常缺乏深度,未能引导学生更为全面系统地探究历史,容易使学生形成片面的历史观,无法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3.重结构轻细节,使结构化教学缺乏学习深度。历史学习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获取、辨析运用历史材料,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而忽略了历史事件的鲜活细节,便难以使学生真实感知历史,使学生在历史叙述中缺乏深度和丰富性。尤其在高中史料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过分强调提取关键词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对历史细节的深入理解,虽然关键词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事件和解释历史问题十分重要,但是过度结构化会导致细节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培养,致使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难以还原历史,难以形成逻辑性历史表述。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实现结构与细节的平衡,注重在结构化的框架下融入生动的历史细节,使课堂生动且有吸引力。
三、“双新”背景下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策略
1.注重知识整体化与问题结构化。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高中历史新课程呈现出基于结构化设计的特征,“点”“线”“面”相结合,形成有机整体,为学生提供了更系统深入的历史学习体验。在这一教学背景下,教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首先,教师需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精准地定位教学内容,对整个历史学科的框架和发展方向有深刻认识。其次,教师需要巧妙处理局部章节与整体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仅注重对每个章节内容深入讲解,还需要将各个章节联系起来,形成一定范围的历史知识整体。这种整合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历史认知。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重问题的结构化。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恰当地融入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说,问题结构化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系统性和完整性地构建知识体系,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以高中历史“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相关内容教学为例,教师在探索“古代文明”这一历史主题时,需要着重呈现古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形成的时空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强调各文明古国的独特之处,比如古埃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古巴比伦的法律、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等。同时,需要理解古代文明古国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如尼罗河对埃及文明的影响、两河流域的河流和地形对古巴比伦的影响、多山靠海的自然环境对古希腊的影响等。通过不同文明的横向对比,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古代文明发展的特殊性和多元性,有助于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
2.创设历史情境,强调思维与情境结构化。当学生未经过有效的思维训练时,很难从历史事件的表象中发现其深层次规律和变化趋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选教学内容,以教学主题为引领,将课程内容情景化。因为情境创设能让历史知识更有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历史学习中。教师为学生呈现不同的学习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背景、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透过历史事件本身,探究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思维的结构化,引导学生构建不同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框架,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趋势,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以“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相关内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明太祖朱元璋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为学生打开通往历史时空的窗口。同时,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思考:元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如果自己是明太祖,建立政权后会继续沿用元朝旧制吗?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会主动地将元朝的统治与灭亡联系起来,以史为鉴,在制度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以巩固政权。通过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将历史事件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将历史问题与现实联系起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动态思考,形成环形结构化思维。历史事件的发展往往呈现出环形结构,即“因”产生“果”,而这个“果”又成为其他事件的“因”,这种环形结构化思维概念强调了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线性思维,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对历史发展形成前后联系的整体性认知,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如何在历史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以“中外历史”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以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发展为线索,从新航路开辟到全球化,从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到欧洲的社会转型,从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从工业革命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可以看到,事件与事件之间因果相连。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这些内容联系起来,将单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融入更广泛、更深刻的历史背景中,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形成更全面、深刻的历史认知。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实施,我们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教师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多维度拓展,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同时,立足新教材内容比较前沿且复杂的特点,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丰富知识储备。而结构化教学正是有效方式,不仅能使教师有效传授知识,还能激发学生思考、提升相关学习能力。对此,教师需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和重点难点突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历史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瑞环.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以《中外历史纲要》教学为例[J].中国教工,2023(09):35-36.
[2]吴玉忠.高中历史“联系——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专题复习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01):82-85.
[3]龚正.学生主位视角下的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研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22(04):33-35.
[4]周超.学科大概念统摄下单元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1):24-27.
[5]黄涛.基于“大概念”的中学历史教学建议——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09):67-71.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