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数学课上成儿童喜欢的样子

2024-06-14 10:01段彩虹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思维训练

段彩虹

【摘要】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把学生当作儿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情感,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这样的:教师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创设情境,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启发诱导,为儿童构建充满童趣的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儿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掌握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教材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中心,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有用知识。

【关键词】好玩有趣  充满童趣  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4-0019-03

一、构建好玩有趣的儿童课堂

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拼一拼”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把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用“剪、摆”的方法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和长方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既可以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又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又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圆柱与圆锥以图片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看到这些立体图形后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法,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一)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儿童对数学课堂有感觉

教师应该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12份,用分数可以怎么表示?如果把全班同学分成8组,可以用分数如何表示?

再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说一说,每天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出门,几点吃早饭,几点上第一节课,几点下课,几点吃中午饭?让儿童通过对自己时间的描述,引到新课当中,让儿童有话说,对数学课堂有感觉,从而对新课产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可以拉近小学生与数学课堂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亲切感。

(二)从儿童的学习成长规律,让数学课堂充满童趣

儿童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他们在学习中容易把感性的表象和抽象的概念混淆,从而形成错误的认知结构,影响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儿童,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对待,既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和情感,也要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大小”这一内容时,因为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做一些数量不同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实物数量的不同,理解“比大小”的真正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操作中不仅感受到了“比大小”本身所具有的趣味和价值,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上的差异。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上的差异,并根据学生能力发展情况安排相应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和成就感。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小组PK赛的形式,让他们在小组竞赛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注重儿童的发展,让儿童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健康成长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感觉来学习的,教师要注意为他们提供探索的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操作。”他还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教学法”:第一阶段是操作阶段,第二阶段是抽象思维阶段,第三阶段是概括总结阶段。这一理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同样适用。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数学课堂。儿童在课堂上所经历的知识是以儿童为主体来进行建构的,所以教师应创设让儿童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等活动,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上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构建安全真实的生活化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只有回归到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为了使学生认识人民币上的图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笔者就为学生模拟了超市购物的场景,并用教学用的人民币让他们体验人民币购物的真实场景,让他们了解到人民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货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再如在教学“位置”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位置有一个初步印象,我就让学生动手将物品放置在不同的位置,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不同的物品或者人物的不同位置。有的孩子将铅笔放在桌子上,然后开始问同桌“铅笔在什么位置”;有的孩子站在前面,然后让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几个人的相对位置……孩子们不仅在动手中掌握了位置的相关知识,还在不同的站位中体会到乐趣。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课堂。

(一)拓展课内外数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地拓展知识。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接触社会,了解数学应用的领域和范围。如在教学“七巧板”时,我便引导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发挥想象力,动手拼摆七巧板,有的学生运用七巧板拼摆了数字,有的拼摆了小动物,有的拼摆了建筑物,孩子们的想象力异常丰富;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平面图形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让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数学美,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画了很漂亮的房子和森林,还有的学生画了航天器,小学生的想象力真是让人惊叹。

在课堂外拓展知识时,教师应抓住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和交流。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二)为生活向上向好而学

教学数学知识,应当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他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份礼物,你能帮助他完成这个任务吗?这样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有的学生说:“我要给妈妈买一个漂亮的大蛋糕。”有的学生说:“我要给妈妈买一件衣服。”

于是我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展示了这些物品的价格,小学生看见了都“哇”了起来。我又补充道:“我们是小学生,我们没那么多钱怎么办?”

于是我又展示了学生要认识的人民币,并告诉学生,我们现在的学习就是在为今后的美好生活做铺垫,一方面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另一方面是让我们家人的生活更美好,只有我们自己的生活美好了,我们国家才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就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理解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那就是为了生活向上向好。

三、构建有思维深度的数学课堂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数学课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后,才能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具有深刻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周长”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小红家要修建一个长方形花坛,并在花坛的周边建造围栏,花坛的宽是5米,长是7米,花坛的一面靠墙,围栏的长度是多少呢?

我们知道,如果花坛的一面靠墙,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哪一面靠墙呢?是花坛的宽靠墙呢?还是花坛的长靠着墙?我们在引导学生探索、比较、发现的过程中,让他们经历了数学思考过程,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构建有思维深度的数学课堂。

(一)掌握分析综合的学习方法

数学知识的结构是多层次的,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认识,能揭示出它的内在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认识数学知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在“乘法”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乘法”和“加法”的区别和联系,从乘法角度看,乘法是加法的快捷运算,也是多个相同数字求和的简便运算,而加法则是数字运算的开始,二者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也有区别。

通过“数字之间的加法和乘法运算”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综合分析加法和乘法的不同运算规则,并结合一定的题目联系,强化知识的运用。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在学习了这些知识后,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能解决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还存在分析综合的学习方法。

(二)学会在分类比较中掌握知识的异同

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比较,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如基本的运算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简便乘法和简便除法进行比较学习,通过比较这些基本运算之间的法则,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这样学生不仅对新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是分类比较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三)在抽象概括中接近数学的问题本质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数学的核心是抽象,是由问题和事实抽象出来的概念,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公式等,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如果能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能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如“长和宽”“高和低”“面积和体积”等概念都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也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来理解。把这些抽象概念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结束语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和学习兴趣,结合儿童思维发展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数学课上成儿童喜欢的样子。数学课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原有知识经验和最近发展区等情况下,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且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在学数学中找到快乐,感受到成功。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转变观念、尊重儿童、尊重科学、重视实践,为学生创设一个快乐和谐、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培智.基于“双减”的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J].教育艺术,2023(11):71.

[2]张春杰.巧用新课标、新思路激活小学数学课堂[J].教育艺术,2023(11):77-78.

[3]管玉霞.游戏化模式创新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艺术,2023(11):80.

猜你喜欢
思维训练
让“中间地带”不再被遗忘
巧施练笔,让写作之花绽放
铸造思维品质 提升阅读能力
静等花开:小学数学思维训练例谈
深入挖掘,妙笔生花
基于语文教学的写作思维训练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重视思维训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