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小卫 李超
摘 要:语言互通作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时尽可能地减少甚至消除摩擦与隔阂的关键因素,其地位异常突出。对“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的关联性作出阐述,并对语言互通的基础进行分析,指出实现语言互通的关键,就在于培养翻译人才,对个体与机器的语言能力体系进行建设与完善。
关键词:“一带一路”;语言互通;翻译人才
中图分类号:H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2 — 0112 — 04
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政策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并倡导在合作模式上实现突破,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付出努力,为沿途人民创造福祉。[1]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政策、道路、贸易、货币以及民心等五个方面加强交互,使区域大合作得以形成。互联互通这一政策的最关键点,就是语言互通,如果不能充分发挥语言互通的作用,那“民心相通”便无法实现,互联互通政策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一、“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
2015年3月28日,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八个方面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求,并指出,沿线各国为共同建设开放、合作的经济体系,需携手共创,以互利互惠、共同安全为目标共同前行。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形成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达到互联互通新高度。同时,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建成自由贸易区高标准网络,深入政治互信,紧密经济联系。促进各国进行广而深的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睦邻友好,更好地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
“一带一路”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的联通,即政策、道路、贸易、货币以及民心。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可以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充分利用起来,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为沿途国家发展与建设提供合作的空间与机会,促使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形成责任与利益的共同体。
在以上“五通”之中,笔者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民心互通这一底线。根据《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丝绸之路的建设,要求将友好、合作的精神传承并发扬开来,从文化、学术、人才等多个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以扎实的民意来推动双多边合作。具体来讲,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留学生规模扩大;加强沿途国家的文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基于合作关系,完善文艺作品的翻译与创作;在世界文化遗产申请与保护中采取联合模式;围绕人才强化沿途国家的交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沿途国家共同打造旅游产品,促使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得以构建,简化签证程序为游客提供便利;沿途国家深化体育活动交流,为组织重大国际体育赛事采取联合举办方式;建立合作推动传统医药发展;推动科技交流,完善研究机构建设,为科技人员交流提供机会,围绕重大科技成果进行联合创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并推动各领域合作;推动立法建设,以友好关系为基础推动各党派与组织的交流;城市之间保持良好合作关系;联动沿线国家共同举办论坛,推动智库研究;为民间组织交流提供支持;创造合作空间以推动文化传播。为实现民心相同,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动语言互通以提高人的沟通效果的改善。
2014年,习近平主席于柏林与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德国汉学家及汉语学习者代表举办座谈会,并在会议中提出,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趋于多元化,国家以及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意义重大。而语言在交流中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语言可以将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呈现出来。想要了解国家的文化,就必须对其语言进行学习与掌握,而文化的差异性又要求我们必须对不同语言进行学习,如此才能够在面对世界时保持理性,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奠定基础。这再次说明,语言不能互通,那么就谈不上交流与合作,民心相通自然也无法实现。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核心目标就在于互联互通,其中语言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五通”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过程中,必须对语言互通予以高度关注,在规划过程中也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持续完善。
二、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语言、翻译课程体系需更加完善
翻译教学涵盖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教学体系具有综合性与复杂性,任何一部分存在缺陷与漏洞,都会导致教学系统难以正常运行。我国高校在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问题就在于起步较晚,教育经验有所欠缺,整体基础有待夯实,这一点在西部高校中显得尤为突出。现阶段,高校设定的教学大纲依然有一些地方没有完善,并且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完整性也需要进行强化与提升。例如很多高校开设翻译专业课程的时间较晚,学生要到大三才能够真正接触到专业的课程知识,在此之前更多的是熟悉大学环境以及建立基础。在此背景下,高校翻译专业课程中,很多学生面临的课业压力非常大,想在短期内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并不现实,并且在学习两年后,临近毕业的学生也没有更多精力去学习翻译专业知识,最终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再者,对于西部的高校而言,由于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进修的途径也相对较少,而东部地区的教师在内陆发展的意愿又相对较低,进而导致西部高校的翻译教学体系难以完善。
(二)高水平复合型翻译人才较为缺乏
哈萨克斯坦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重要的一员,哈萨克语言作为语言互通中重要的一种语言,在中国有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哈萨克语言本科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哈汉语言人才,对“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哈萨克语言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没有完全从“一带一路”的高度来设定,当下,各高校主要将哈萨克语和汉语的翻译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目标,但这种模式并没有广泛覆盖到各个专业领域,未能实现真正的专业化发展。基于此,各高校应适当调整其人才培养策略,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于语言翻译技能的培养,未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而随着中哈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不断加深,具备专业技术且精通哈萨克语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两国交流的桥梁。因此建议各大高校应当扩大视野,调整教学计划,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确保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同时也为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全球范围内,翻译人员其实并不稀缺,而具有复合型与应用型特点的翻译人才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资源。而丝绸之路位于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在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拥有突出优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西部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并不乐观,很多毕业生就业后表现出缺乏翻译技能,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与复合型人才的标准并不相适应,对于市场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在行业领域中,华为对翻译人员的培养与重视程度最高,其为翻译人员提供的薪酬待遇非常高,同时对译员也提出了极为严格的八大要求,即设计能力、TC(技术传播概述)、创意、产品测试能力、研究与应用能力、产品与业务能力等。在国内企业中,华为的龙头地位决定了其对译员有着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同时在其他专业领域也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
(三)译者语言文化意识较淡薄
译者的能力除了体现在文字层面,更重要的是则是对文化的理解。作为译者,他们的语言文化意识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准。受限于经济、政治以及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高校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上的发展相对滞后,对外交流并不多,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大多缺乏文化意识。而我国西部地区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高校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发掘并传承下去,促使优秀文化的传播得到创新与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各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提升,并借鉴“一带一路”倡议的精神,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翻译专业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如此不仅有助于传承和推广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能够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有效地将国家的文化精髓传播至世界各地。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翻译人才培养建议
(一)完善高校语言、翻译课程教学体系
为了实现翻译人才的有效培养,首要前提就是发挥出教学体系的指引作用。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乃至国外,西部地区的高校应该加大投资力度,支持翻译教学体系建设,解决实际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作出调整与优化,深化对外交流活动。在培养翻译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条件予以充分考虑,基于此对教学大纲以及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而不是将翻译教学停留在表面,将翻译真正转化为学生“吃饭”的工具。具体来讲,西部高校应该将翻译课程的时间提前,在第一、大二期间就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同时将相关专业领域的内容引入到课程学习中,注重基础的巩固与提升,遵循层次性原则,引导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翻译能力的提升。如此才能够确保学生能够在进入大三后快速适应翻译专业课程,在整个大学期间持续接受培养,拥有更多的精力去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其次,西部高校还应该针对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强化,在教学发展中应该积极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同时针对现有的教师队伍,为其提供更多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持续完善与优化,结合“一带一路”背景,将翻译教学的特色充分呈现出来,最终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方针以及市场发展需求的翻译人才。
(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语等级水平考试
随着英语和汉语水平考试体系的建立及其不断的改革与优化,语言能力评估日趋标准化。相比之下,哈萨克语在语言水平测试方面存在明显的空白,迫切需要进一步发展,在构建和实施哈萨克语水平考试时,应侧重于考试的社会性。掌握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亦或是特定的专业领域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基于这一理念,哈萨克语的教学和评估体系应当进行相应的革新,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说,哈萨克语的笔译和口译考试可以更为精细化地覆盖不同的实用领域,例如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文学和日常生活等。而通过开展针对性强的哈萨克语等级水平测试,不仅有助于完善哈萨克语的教学体系,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化的要求,而且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对哈萨克语水平测试的领域细分和个性化设计,我们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够为社会培育出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哈萨克语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国家和市场对多语种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与沿线国家高校进行人才联合培养
语言的学习对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除了要求学习者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同时还要对所学语言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底蕴有所接触与理解。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掌握一门语言。为了帮助学习哈萨克语的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从根本上理解、掌握哈萨克语,建议有条件的高校与哈萨克斯坦大学进行合作交流,积极创造学习哈萨克语的条件,分批为高校哈萨克语专业学生提供一年左右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进行更加专业系统的哈萨克语言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哈萨克语口语、听力等各方面水平。[3]
四、构建语言能力体系的路径
(一)个体语言能力的提升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对语言人才的要求开始从单语向双语甚至多语的方向转变。为了对个体语言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实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互通,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几点要求以满足人才的实际需求:提高语言熟练度、提高语言数量以及完善不同的语言需求。其中语言熟练度的提升,要求人才对外语及其所处环境中需要遵守的准则的掌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促使其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及时抓住机遇,在能够胜任外语翻译岗位的同时,还具备在国外正常生活与沟通交流的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超过60个,涉及到的官方语言也又40余种,因此在建设国产中首先就要对语种需求予以充分考虑,为项目建设奠定沟通的基础。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加入到“一带一路”倡议,该建设项目对于掌握多种语言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迫切需要能够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的翻译人才。而对于智力密集型产业,则对外语人才的熟练度与专业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加速推进双语以及多语人才的培养进程。具体来讲,高校人才培养首先应该按照个人意愿来选择语种,将市场资源配置需求以及政府政策结合到一起,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来预测不同人才的需求情况,同时在语言教育领域也要提前规划,为学习者提供咨询与引导服务。此外,高校还要对企业需求进行分析,从投资、贸易、交通以及旅游等多个领域开展市场调研工作,与其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优化培养路径,确保外语人才的培养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符合。在实践中,除了可以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的方式,对复合型语言人才或者专业型语言人才进行培养,同时也可以采取高效培养模式,确保短期内的发展需求得到缓解。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高效性原则,帮助学习者提高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外生活中具备基本的沟通与交流条件,并且还可以对语言工具进行开发以服务有相关需求的语言学习者以及人才。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为了确保外语人才培养能够与实现语言互通的要求相适应,就必须注重个体语言能力的提升。在实践中应该结合实际需求,将个体、企业以及国家等多方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机器语言能力的提升
所谓的机器语言能力,就是利用智能化机器来处理语言的能力。机器语言内力涉及到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例如机器学习,机器翻译,信息检索,人机问答,语言、文字视听信息的机器自动化处理(例如语音合成与自动辨识、古文字和少数民族文字信息自动化处理等),物联网中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之间语言信号的传感等诸多方向,而如何将人的语言能力与机器结合到一起,是最为核心的研究方向。[4]换言之,我们需要提高机器的模仿、学习以及处理能力,确保能够对人类自然语言进行有效转化,进而实现人机交互。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渗透的背景下,语言信息的处理也将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建设语言资源库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可开发性以及高效性原则,确保人们能够有效利用语言学习资源,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来提高机器翻译能力,使庞大的语言知识的获取与更新趋于自动化与实时化,以超过人力的条件来实现语言的翻译。综上不难发现,科技的发展使得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处理,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机器帮助我们解决了语言障碍问题,为实现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持,这在战略层面上意义重大,对于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言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百度凭借其在大数据领域的固有优势,已在机器翻译技术开发上取得显著进展。例如,其枢轴语言机器翻译技术有效克服了语种支持范围的限制,显著增强了对小语种的翻译能力。
机器语言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凭借机器的功能,能够帮助人们获取到更多语言服务,解决交流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国际贸易与交流为例,我国与沿线国家可以利用机器来转换语言,解决一些日常事务问题,从而提高沟通效率。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将翻译功能引入到邮件当中,邮件内容用母语编写,而邮件发送后经过后台处理,将母语转换为对方的语言,如此以来就可以减少沟通时间,避免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不必要误会。在原有的“旅行真人译APP”为旅游者提供语言翻译服务的基础上,该应用已经拓展了其功能,覆盖了生活、学习等更多场景,实现了更广泛和多元化的服务。此外,通过一对一的实时在线人工翻译服务,用户可以轻松地享受到专业级的翻译帮助,而无需支付高昂的费用,确保了服务的便捷性和灵活性。不可否认,个体语言能力培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周期,而想要在短期内取得效果,就可以考虑对机器语言的功能加以利用,凭借此进行翻译与服务。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想要实现语言互通,发挥机器语言能力也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随着“一带一路”持续推进,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沟通将会变得越来越频繁,而语言作为重要的工具,想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打通交流渠道,就必须加大外语人才的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人才培养,不仅仅要提高效率,同时也要对沿途国家的主权、文化以及民族情感予以充分的尊重,尽可能将通用语言作为主流的交际语言,倡导各国对一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主要交际语予以认可。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倡导沿途国家加强语言的相互学习,进一步推进个体语言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语言互动奠定基础,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则可以将机器语言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机器服务来推动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 考 文 献〕
[1]布比巴提马·哈力力,刘运红.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新疆高校中亚汉语国际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281-282.
[2]王勇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战略支点国家的构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03):61-73.
[3]吐尔逊江·霍尼斯拜.“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哈萨克语翻译的重要性[J].海外文摘,2021(22):25-27.
[4]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43-47.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