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与善:历史解释的两个向度

2024-06-13 17:52:24徐文彬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徐文彬

摘 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必须指向“真”与“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治史品德。首先,历史解释需要基于史事真实,在廓清真相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和证据意识;其次,历史解释要选择不同的时空尺度,形成全面客观的叙述,让学生对当时的人和事多一分同情与宽容,并从历史中汲取应对现实的经验与智慧。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戊戌变法

历史解释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它涵盖了历史叙述的各个方面;狭义上,它则专指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深入剖析。无论广义还是狭义,历史解释都必须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之上,并以此为出发点,导向更深层次的历史真实。历史解释还应具备明确的边界,为何如此强调边界的重要性呢?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不应陷入无穷无尽的探讨和自圆其说的循环中,而应追求“真”与“善”的合理解释,确保解释既符合历史事实,又能传达出积极的价值导向。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戊戌维新运动”是重点。教材在编写时吸收了史学研究的成果,如“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在探讨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教材明确指出了几个关键因素:守旧势力的顽强抵抗、维新派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与严密的组织结构,以及他们所倚重的皇帝并未完全掌握实权。这些因素的交织,共同导致了维新运动的失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两个疑惑:上书为什么没有送达,既然没有送达为什么说拉开维新运动的序幕?当时的人如何看待变法失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了补偿式教学。

一、依托史料实证,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合理解释

茅海建在《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自序中写道,“康的业绩是不能否认的,康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康的粉饰也是应当擦去的。……他们(史学家)的工作只能是‘求真,无论对待何等样的伟人,均应予以平视,并作平心之论。”[1]由此可见,后人要平心而论就必须立足“求真”的过程。为了探究“公车上书”的真实,笔者选择史料并重新设计问题,组织教学。

材料1 1899 年1 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 “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2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 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書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问题:材料1和材料2的主要结论是什么,依据的史料类型有何不同,价值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历史解释首先要依据史料,依据不同的史料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从重视史料的收集、辨析和互证,从而探究历史真实,进行合理解释。材料1认为康有为组织了“公车上书”,都察院没有接收;材料2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根本没有去送,而非都察院不收上书。材料1依据的《康南海自编年谱》属于个人回忆录,包含了康有为的主观意图。材料2依据的是各种档案,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随后,笔者介绍《康南海自编年谱》是1953年出版的,但依据的是康有为流亡日本期间写的个人回忆录《我史》。

材料3 诸子欲闻吾行事,请吾书此。此四十年乎,当地球文明之运,中外相通之时,诸教并出,新理大发之日,吾以一身备中原师友之传,当中国政变之事,为四千年未有之会;而穷理创义,立事变法,吾皆遭逢其会而自为之。学道救人,足为一世;生本无涯,道终未济。今已死耶,则已阅遍人天,亦自无碍,即作如是观也。后此玩心神明,更驰新义,即作断想,又为一生观也。九月十二日至日本,居东京已三月。

——康有为《我史》

问题:据材料分析康有为写《我史》的大致时间、原因、心境。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形成的时间、动机,进行史料辨析,探究历史真实。《我史》的写作时间为1898年底,是应“诸子”(追随者)的请求,对戊戌变法做一个总结。康有为自认为“已死”“已阅遍天人”“亦自无碍”。文中“吾行事”是指日本政府打算礼送康有为出境,前往美洲。可见当时戊戌变法并未完全平息,清政府仍在追究。在这种情况下写《我史》的康有为又怎会毫无挂碍呢?他要为变法失败找原因,为变法做宣传,为变法辩护,有可能把上书没有送达的原因推给督察院。这里只是一种推测,还需要和其他史料印证。

材料4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夏,《公车上书记》在上海刊行,此后的34天共7次在《申报》上刊登广告。广东举人康长素者,素有时名,尝以著书被谤议于时,主其事,草疏万八千余字,集众千三百余人,力言目前战守之方,他日自强之道。文既脱稿,乃在宣武城松筠庵之谏草堂传观会议。……和款本定于四月十四日在烟台换约,故公呈亦拟定于初十日在察院投递。……是夕(初八)议者既散归,则闻局已大定,不复可救,于是群议涣散,……而初九日松筠之足音已蛩然矣。议遂中寝,惜哉惜哉!此事若先数日为之,则必能上达圣听。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问题:《公车上书记》是梁启超等人委托上海书商刊行的,经学者考证“沪上衰时老人未还氏”应为维新党人沈善登。从史料中可以看出上书没有“上达圣听”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互证,对先前假设进行合理解释。根据《公车上书记》记载,由于四月初八《马关条约》签订,原本定于四月初十向督察院投递上书,已经失去意义,所以没有送达。至此,学生对“公车上书”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朝野上下反对《马关条约》的情形下,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也联络了十八省举人上书光绪帝,由于发起时间较晚,和议既定,最终没有送达。但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申报》刊登《公车上书记》引发了巨大反响,先后刊登了7次,使康有为名声大振。同时,康有为将上书中关于变法自强的部分写成《上清帝第三书》,从此拉开维新运动的序幕。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为变法辩护,在回忆录里做了曲笔。都察院拒收还是康有为没有及时送达,并不重要,因为“公车上书”对中日议和的时局影响不大。所以教材中“虽未送达光绪皇帝”是比较贴切的表达,真正拉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此后康有为、梁启超刊登《公车上书记》。

二、选择时空尺度,在不同时空下进行合理解释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也是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除教材中罗列的原因,笔者还补充了相关材料。

材料5 翁同龢曾告诫康有为,“变革太骤,亦恐贻忧”。康有为断然拒绝了翁同龢“调合两宫”的主张,宣称“尊君权之道,非去太后不可。”

——摘自马先彦《简析维新派对洋务派、保守派关系处理上的失误》

材料6 六月十六日光绪召见之时,在“朝房”与荣禄不期而遇。二人谈到变法。荣说:“法是应该变的,但是一二百年的老法,怎能在短期内变掉呢?”有为忿然回答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就可以变了。”

——摘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问题:材料5、6集中反映了维新派变法过程中的不足,你如何看待?

设计意图:教材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没有涉及变法者的激进和急于求成。事实上,戊戌变法失败后,批评者大多认为变法者急激。如何看待变法者的急激,则需要用好时空尺度,客观公正地评价。

材料7 梁启超在日本看到不少报刊在论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时,归之为康梁维新派“急激误大事”。他反驳称:世之所谓温和改革者,宜莫如李、张矣。然而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张者,出其温和之手段,以从容布置,到光绪四十年,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 一旦有事,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梁启超认为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抓住根本,全方位地变法,像李鸿章、张之洞那样修房补漏式的“温和”改革,只能越改越乱。他沉痛地指出:(李张等人) 不变其本,不易其俗,不定其规模,不筹其全局。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材料8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变事而不变法,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耳。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学生要正确评价变法者的急激,需要从多时空加以考察。首先,从近代国家出路探索的过程来看,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客观上造成了维新派的急激。这种急激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应予以同情和宽容。同时也要看到,当时皇帝没有实权,改革“百分未得其一”,是导致维新派急激的重要原因。其次还要从长时段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环境。正如学者杨天石所说,商人、资本家、资产阶级永远发展不起来,社会就无法转型。经济上的“超稳定”和政治上的“超稳定”,两者结合,这个社会也就极为凝固,形成超稳定结构了。 [2]这种超稳定的社会需要急激者来打破,所以谭嗣同才决心用鲜血来唤醒国人,唤醒沉寂的中国。最后,从当下改革开放来看,我们要从戊戌变法的失败中获得教训,认识到改革需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渐进温和的改革。通过多时空尺度进行合理解释,学生对康有为、梁启超多了一份敬意和温情,对改革也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应避免的误区

(一)历史解释基于历史真实,不能过于追求历史真实。中学历史教学受时空限制和师生能力水平的制约,在史料搜集、史料考订辨析上难以切实有效。因此教学中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更多的是让学生运用史料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真品格。

(二)历史解释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历史解释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思维活动,容易片面化、脸谱化,甚至极端化,这就需要运用科学的史观、严密的逻辑、合理的想象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科学的史观就是唯物史观,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价值观的思维方法。

(三)历史解释要避免真与善的割裂。在探究历史真实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价值两难,导致历史解释缺乏同情与宽容。现代历史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后来的著述中多有粉饰或曲笔,如果学生因此否定他们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那么历史教学就失去了育人功能,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注释】

[1]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自序第6页。

[2]杨天石、张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社会科学论坛》2018年第6期,第158—159页。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从小组辩论到历史解释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化学教学(2016年11期)2017-01-05 21:51:09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浅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策略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2期)2016-11-19 16:07:01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4期)2016-10-08 18: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