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我国艺术传播现代化进程略论

2024-06-13 14:42郭少芳王志扬王译晗
传媒 2024年10期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

郭少芳 王志扬 王译晗

摘要:艺术传播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兼容并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过程,不仅包括了文化的创新与技术的变革,也积极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果。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考察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艺术传播的现代化进程,探究其历史演进与发展理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将为我们把握艺术传播规律,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贡献新思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艺术传播 人民文艺 习近平文化思想

艺术传播作为一项实践问题,是指各类艺术形态以媒介手段向受众传递信息并使其获得情感满足的过程。艺术传播既可影响和推动文化产业和艺术市场的繁荣发展,也是我党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提供动能。自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来,艺术传播便具备了现代化属性,其脉络生发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文艺、宣传的观点,形成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赓续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成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在各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现代化特征;以现代化作为方法论,艺术传播得以释放活力、冲破桎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艺术传播发展理路。

一、“革命的现代性”与“文艺宣传”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论著中关于艺术、舆论、宣传等方面的论述,可视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传播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随着其中国化演进,革命、文艺、宣传实现了现代化融合。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革命战争到建国十七年,在“革命的现代性”与“文艺现代性”的投射下,文艺宣传手段发生嬗变。如武昌起义后“春柳社”将话剧作为现代化新剧引入中国,通过组织戏剧活动来宣传革命思想。《新青年》《每周评论》杂志在传播新文化、启迪新思想方面贡献卓著。这一时期的艺术传播孕育于文艺宣传中,并呈现出鲜明的革命性。

“革命的现代性”与“文艺的现代性”连接共生,并演进为人民文艺。1927年冬至1935年底,兴起了以现代话剧为主的革命戏剧运动。话剧、歌剧、歌舞等形式的艺术作品如《北上抗日》《我当红军去》《扩大红军歌》《一只草鞋》《打骑兵舞》等,为宣传革命道理,推动人民群众参加红军发挥了作用。1938年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领衔发出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提及文艺是宣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鲁艺所推崇的“艺术为人民服务”理念促进了艺术创作理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艺术传播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推动力。

1942年,毛泽东通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予以革命性发展。《讲话》中提到“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亦可以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艺术传播观点的现代化延伸。《讲话》中强调了文艺与政治、时代、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为艺术传播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重点解决了“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等实际问题。可以说,《讲话》中的文艺宣传同艺术传播,人民群众同传播学中的受众,文艺工作者同传播者,在含义上是大致接近的。艺术传播在革命中得到现代化发展,并通过革命中的文艺宣传被实践。

文艺工作者们纷纷响应并践行《讲话》精神,产生了显著影响。比如,赵树理创作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开拓了一种新评书体,创造了一种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鲁艺文工团推出《兄妹开荒》等秧歌舞剧,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深刻的社会主题。还有贺敬之、丁毅等创作的民族新歌剧《白毛女》,对歌剧走兼具民族化与现代化道路具有典范意义。此外,古元、胡一川等诸多木刻家以刀代笔,把为民族独立的呐喊、为政治理想实现的激情凝聚在木刻版画上,成为文艺宣传的有力武器。可见,这一时期的文艺宣传构成波澜壮阔的人民文艺浪潮,其现代化特征主要体现在革命性与人民性。

文工团、宣传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艺宣传工作的主要传播者,特别是在五十年代后,推动了现代戏剧、音乐、舞蹈、美术、语言等艺术形式在不同场域广泛传播。比如,话剧《战斗里成长》《槐树庄》、歌曲《祖国一片新面貌》《学习雷锋好榜样》、舞蹈《行军路上》《草原女民兵》、京剧《沧海忠魂》《刘胡兰》等,均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艺术表现风格。文工团、宣传队还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探索创新艺术表现与传播形式,进一步推动了文艺宣传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也拓宽了文艺宣传的渠道,使得艺术突破了时空限制得以现代化传播。如1940年开始播音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兼具着“新闻传播”与“文艺传播”的双重使命,面向全国人民进行宣传,对推动革命取得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魏巍创作、齐越播音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为后来的播音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广播作为这一阶段红色文艺传播的现代化手段,为当时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持和精神武器。人民广播也为文艺宣传提供了新的平台,亦可以说是艺术传播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与艺术传播的变革式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79年底召开的中国文联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第一次对文艺政策做出调整的重要会议。邓小平在会议上发表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与时俱进”,从思想层面、管理制度、创作原则等方面对文艺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重新定位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党对文艺的领导方式,文艺不再从属于政治,不再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具有自身规律的审美对象。第四次文代会迎来了“文艺的春天”,也使艺术传播被激活并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关文艺政策的调整,为新时期艺术传播的变革式发展提供了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推动文化艺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党的文艺生产开始经历从思想到制度的全方位变革。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党的文艺制度在市场化进程中也进入了“深水区”。尤其是党的十四大后,摆脱计划经济对文艺发展的拘囿,推动艺术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趋完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为艺术传播的市场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一系列各类文艺体裁的全国性评奖,对艺术的健康有序传播发挥了激励作用。艺术传播也正式从文艺宣传中独立出来,开始肩负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使命。

艺术传播走上“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另一要因是“媒介技术的现代化”。这一时期,各类媒介技术的演变与革新是助推艺术传播变革式发展的关键元素。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成为艺术传播的主平台,与歌舞剧院、电影院线、艺术展会、音像制品等媒介场域和产品一道,在改革开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大众的艺术审美观念产生革命性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艺术的现代化传播渠道逐步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在国家政策和市场资本的共同作用下,这种转向为艺术传播的现代化进程夯实了技术、市场、资金等多方面基础,进而拓展出多个媒介维度的发展空间。

其一,文艺刊物的创办与出版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艺术传播的新环境。从1978年到2008年,报刊出版业重回“百花”时代。文艺刊物和纸媒刊物通过扩大艺术传播范围、提供艺术批评平台,对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其二,艺术市场的繁荣提供了艺术传播的新场域。音乐厅、歌舞厅、影剧院等新形式的娱乐场所、文艺场馆成为艺术文化的主要消费热点。艺术家们开始更多地考虑市场需求和公众反馈,从而使得艺术传播更具社会性和公众性。

其三,电子音像制品的流行创造了艺术传播的新技术。音像制品出版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规模,有声磁带、录像带、VCD、DVD等存储技术的普及,推动了音像出版业飞速发展,对引领时代潮流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四,影视传媒的兴盛开创了艺术传播的新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优秀影视艺术作品的出现在传播艺术、传承文化以及弘扬社会价值观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影视艺术作品的丰富也助推了传统媒体(主要是电视台)迎来了发展的鼎盛阶段。

其五,互联网的普及和推广实现了艺术传播的新变革。互联网逐渐成为艺术传播现代化中最具活力、最有影响的表现手段。如一系列基于P2P(点对点)现代技术而开发的视频播放软件、数字影视与音乐、网络动漫与视频都开始成为人们接受与“消费”艺术产品的主要渠道。互联网为艺术传播注入了新活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三、“中国式现代化”艺术传播的理论形成与多重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两者的理论内涵并不相近,但本质上均坚持服务于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由此,两者的传播对象是一致的;两者的衍生背景并不相似,但方向上同为社会主义服务,传播者的党性原则是一致的;两者的思想内涵并不相同,但同属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意识形态工作,传播目的是一致的。艺术传播观发展的目标是借助传播的视域和方法解决艺术研究的问题,从而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和艺术实践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如是,新时代背景下,在媒介融合发展的环境下,马克思主义艺术传播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学理基础与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陆续发表了多项关于文艺、新闻工作的重要论述。这些观点既有针对文艺、宣传等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也有针对艺术传播的前瞻性哲思和实践性指引,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正如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文艺工作者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艺术传播的时代命题,也正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弘扬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精神,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硕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经过不同时期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新时代艺术传播的方法论。据此,应意识到在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传播对文艺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这一战略指引,正是对当前传播技术快速更迭所带来的舆论生态、媒介格局之变的深刻洞察。智媒化的趋势拓宽了艺术传播的路径,还催生了新的艺术门类与形式。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艺术传播不仅重塑了现代人理解和鉴赏艺术的方式,还使艺术创作者和接收者的地位产生了转变,并形成多重特征。

艺术传播的现代化特征之一即为“交互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兴媒体成为艺术传播的重要平台。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上不仅有专业人士创作的艺术作品,也有普通用户分享的生活片段。这种形式不仅使观众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种艺术信息,还可以通过其交互功能来创作并分享艺术作品,从而极大地拓展了艺术传播的边界。如澎湃新闻推出的《中国,你来写》,用户点击后屏幕端会自动生成一幅展现5年来巨大成就的水墨画卷,使传统艺术的美学精神和风貌得以传播。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已经从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传播,并且注重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核心。这使得受众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艺术传播过程中,也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艺术传播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艺术传播的现代化特征之二即为“虚拟性”。虚拟技术为艺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模拟人的视听感知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比如,广州美术馆率先把数字化媒体引入展览中,用VR虚拟展厅和AR导览的方式探索“美术馆+”的创新实践,使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又如,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主办的“数剧京韵”体验项目,以其自主研发的数字创意、全息投影、体积捕捉、3D扫描等科技手段呈现京剧文化,给用户带来可感、可视、可交互的创新体验。数字技术的升级,为艺术传播的跨媒介交融提供了新的契机。不论是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还是美术、绘画、造型等表现艺术,艺术的现代化传播方式由物理舞台变为数字空间,无不体现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创新。

艺术传播的现代化特征之三即为“多感官性”。这一属性强调观众在生理和情感层面的全面参与,还拓展到了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多个感官通道,进一步丰富了艺术传播的全息效果。例如,跨媒体交互设计纸质模拟书《光明博物馆》,通过“触摸时间”“忐忑之路”“循声而行”等展厅页实现感官联动,再配合其附赠的香薰书签实现“多感一体”。此外,浙江台州博物馆的台州海滨渔村展览,通过海浪袭来的听觉感受、海风拂面的触觉感受、品尝小鱼干的味觉感受,以及人造鱼腥味的嗅觉感受,同步调动起多个感官,形成全息式体验的艺术传播空间。艺术场馆转变为可以具身传播的全新空间,打破了传统的艺术传播模式,帮助受众沉浸式地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更好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艺术传播的时代成果。

作者单位 郭少芳 安徽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王志扬 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

王译晗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

本文系2023年度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数智时代下艺术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3D36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纳,宋伟.中国式现代化与文艺人民性的理论逻辑和当代意蕴[J].中国文艺评论,2023(03).

[2]孙江,贺晶晶.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革命性发展——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研究对象[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04).

[3]王杰,何艳珊.走向现代治理的文艺政策——改革开放40年的文艺政策演变及其历史经验解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2).

[4]陈忆澄.中国艺术传播理论的当代生成研究[J].艺术传播研究,2021(04).

[5]王志扬,汤筠冰.“新文科”语境下中国艺术传播研究路径探析[J].艺术传播研究,2023(01).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
高举旗帜谱写首都文化发展新篇章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建设有温度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世界贡献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进展的大数据分析及深化研究的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