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坤
摘要:全面抗战初期,《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取得了很大影响,但也存在着指导思想较为混乱、内容过于单调、作品篇幅过长、缺乏生动活泼的政治气氛等问题。随着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该副刊有了正确导向,内容更加综合、体裁更加多样,文艺下乡运动在副刊上大放光彩。本文立足于对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今主流媒体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延安文艺座谈会 《解放日报》 文艺宣传
建党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仅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事业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同时也为中国文化与文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赋予其新的思想、价值与理念。纵观我党百余年报刊史,《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是抗战时期全国范围内刊发文艺作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主阵地。但是由于在抗战初期我党并没有对文艺创作进行明确规定,致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存在着一些缺点与不足。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重要节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党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把延安文艺运动推向新的阶段。作为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内容与形式等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走近工农兵群众,创作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文艺作品,谱写了中国党报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
作为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日报》发行时间长、政治理论性强、影响广泛深远,是抗战时期党的文艺宣传与报道极其重要的刊物,从创刊时起便十分重视文艺宣传与报道。1941年5月17日,《解放日报》第二版刊登了一则启事:“本报竭诚欢迎一切政论,译者,文艺作品,诗歌,短篇小说……等等之稿件,一经揭载,当奉薄酬。”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对于文艺作品的选题与内容并没有明确限制。1941年9月16日,《解放日报》在第四版设置“文艺”栏目,独立的副刊正式诞生,积极刊登了许多作家的小说、译文、诗歌与杂文等作品,几乎每隔一两天或者几天为一期。查阅《解放日报》,到1942年3月11日,“文艺”副刊相继刊发100期。在当时延安文艺刊物缺乏、文艺创作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文艺”副刊对于团结广大作家,创造出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进行抗战的文艺作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治、党建、思想等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尽管这一时期,《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
1.文艺思想较为混乱。抗战初期,大批满怀救国之志的知识分子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但是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深受五四启蒙思想影响,崇尚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在文艺界,大部分文艺工作者没有认识与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于文艺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尚不明确,对于文艺需不需要与群众结合等问题存在模糊认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存在两种意识形态的争论与艺术为什么等问题的不同争论。因此,这一时期《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一些文艺作品的题材较为空泛,并没有反映出陕甘宁边区与各个抗日根据地革命斗争的现实。此外,文字较为生涩、深奥难懂,超出了一般群众的阅读水平,没有服务于广大工农兵的需要。正如丁玲在《编者的话》一文中所指出:“应最受责备的是没有尽最大的可能,征求搜取反映前方生活的速实。以致成为‘文艺的缺憾。这种最为读者所欢迎的稿子,登载得的确太少了。”
2.内容过于单调,作品篇幅过长。纵观抗战初期的《解放日报》,由于许多作家在当时是杂文作家,擅长写长文章,不适合为报纸写文章,而许多短小的速写报告由于交通原因一时难以收到,加之“编者本人对副刊更不愿采取报屁股,消闲,小玩艺,吃甜点心的办法”,所以“文艺”副刊在美术、戏剧、诗歌、音乐等方面的作品较少,而小说、通讯的单调体裁较多。并且小说、译文篇幅太长,连载2期或者3期的情况较为普遍。如戈宝权译的《另一个法国》在《解放日报》最初出刊的时候就连载了三天。作家温馨的小说《凤仙花》在“文艺”副刊第一期刊登后,直到第三期才完全刊登完毕。可以说,在当时战斗形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广大读者对此是很不适应的。
3.缺乏团结气氛与生动活泼的政治气氛。作为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担负着对文艺相关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洋八股等。由于当时文学思想上的混乱,党的文艺政策尚不明确,对文艺的阶级属性、内容与形式以及文艺的统一战线还没有达成共识,《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没有把所提到的几万文艺上的问题如“作家与生活”和关于小资产阶级作家的论争,以及文学上的语言问题等多方设法展开讨论,缺乏团结气氛和生动活泼的政治气氛。正如奚如在《一点意见》中所说的:“在这一百期中,我很惋惜地没有看到应有的因文学上的各种问题所引起的严肃而热烈的论战。如果说消息是日报底灵魂,那末,论战应该是副刊底精髓了。过去的‘自由谈,‘动向,之所以能够像磁力似的吸引着广大的作者和读者,那原因也就在此。”可以说,奚如的意见是中肯的,当时“文艺”副刊只是单纯地登载文学作品,缺乏活跃的文艺评论和正确的文艺批评。
面对文艺界存在的种种问题,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同志发表重要讲话,解决了革命文艺的方向问题。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延安等各地的文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认真探讨革命新文艺中的相关问题,对文艺的阶级属性、内容与形式以及文艺的统一战线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规定了文艺工作者的态度、立场与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作为党的机关报,《讲话》对《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征稿方针、内容设置与文学创作等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艺”副刊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政治方向明确,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五四启蒙思想被整合,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成为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讲话》建构了党的文艺政策与方针,即“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为《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提供了正确导向。《解放日报》“综合性副刊”多次刊登征稿启事,明确指出:“文艺”副刊欢迎“反映战争,反映边区生活,有积极性内容的速写,报告,诗歌,小说,漫画,木刻,短剧等作品”,“来稿除声明者外,编者均有删改权……”。可以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与《讲话》对于《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最基本的影响在于征稿方针的调整上,即文艺作品要有政治性,要选择紧紧围绕时代主题与党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边区与各抗日根据地革命实际的文艺作品。同时,风格要通俗化,内容要有战斗性,不符合当时战争环境与政治方向的作品很难刊发。与此同时,作为党报,《解放日报》设置了《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专栏,积极刊发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问题的理论文章,如《恩格斯论现实主义》《列宁论文学》等。广大文艺工作者运用“理论分析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传播和接受《讲话》精神。何其芳的《文学之路》、刘白羽的《与现实斗争生活结合》等文章从理论上践行《讲话》精神。浪淘的《果树园》、尤清的《正太线上》等,从语言与内容上创作关于工农兵的作品。这标志着《解放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改版使命的完成,直接推动了延安文艺界整风运动的健康发展。
2.内容更加综合,体裁更加多样。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与《讲话》使延安文艺界的面貌焕然一新,深刻影响着《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内容选择与文艺创作。文艺版在“综合性副刊”中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刊载的作品一改过去主要以小说和通讯为主的体裁现状,有漫画、诗歌、小说、译文、歌曲等。在理论作品中载有学术文章,包括政治、社会、历史、文艺评论等。还有书评、杂文与一些工农兵的写作。此外,多次刊载民间艺人的介绍性文章与作品,工农兵的文艺活动也逐渐发展起来,体现了我党对民间文艺的重视程度。尽管这些作品形式多样,但都密切联系时代特征,简明、形象,与工农兵的生活密切相关,紧密配合着抗战的需要,战斗性与鼓动性强,逐渐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心灵,对于动员广大民众团结抗战起到了推动作用。以版画为例,1943年11月17日《解放日报》第四版刊登的古元作的《丰衣足食,学文习武》,版画描写了八路军战士日常学习知识与军事训练的场面。八路军战士一部分训练投掷手榴弹,另一部分识字读报,旁边还有炊事员在杀猪做饭,充分反映了八路军的战斗生活。
3.文艺下乡运动在副刊上大放光彩。整风运动直接推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相结合。1943年3月,党中央召开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同年11月,党中央发出《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接着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召开会议,要求在延安的各文艺团体与学校都要深入农村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农村、奔赴前线,把笔当作革命武器,描绘我党领导的敌后斗争,歌颂广大民众生活,批判与揭露日寇的凶狠与残暴,创造出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如诗歌、电影、音乐、话剧等。《解放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从1943年3月16日就陆续发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与前线,描绘战争与赞美革命的作品,成为其突出特色。以劳模作品为例,田禾写的《劳动英雄胡大嘴》描绘了八路军战士胡清山在第二个南泥湾—槐树庄积极努力开荒的英雄事迹。此外,还有小说《吕梁英雄传》、戏剧《三打祝家庄》等。这些文艺作品在《解放日报》“综合性副刊”积极刊登、广为流传,对于丰富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促进边区文艺繁荣,把延安文艺运动推向新的阶段,进而组织动员广大民众参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延安时期,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进行文艺宣传与报道,文艺以大众化的形式服务于革命,发挥了理论宣传、思想引导、政治动员的重要功能,扩大了党的社会影响,巩固了统一战线,发展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对于当今主流媒体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1.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坚持“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二为”方向,积极刊载与宣传以农村、革命、群众为主题的各类文艺作品,努力发挥文艺的政治与战斗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新时代条件下,主流媒体进行文艺宣传与报道必须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充分发挥文艺在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主旋律、建设文化强国等方面的功能。在文艺宣传与报道上坚持“双百”方针,坚持“劳动创造美”“艺术源于生活”的基本观点。同时,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新挑战,主流媒体进行文艺宣传与报道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为民族复兴大业贡献文艺智慧与力量。
2.坚持党的领导与创作自由相结合。延安时期,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确定为党的文艺政策,为《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指明了政治方向,即要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保证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同时,《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本着“创作自由”的理念,积极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与前线,坚持大众化、通俗化的价值取向,创造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一大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秧歌剧、诗歌、小说、话剧等在“综合性副刊”中不断涌现。在新时代条件下,各级主流媒体的文艺宣传与报道要坚持党的领导与创作自由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既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要求,把握文艺创作的政治方向,保证其文艺宣传与报道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又要尊重文艺创作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对文艺创作多样性的追求。
3.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文艺”副刊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反复强调要充分反映当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与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同时指出,文艺创作要着眼于优秀传统文艺作品,立足民族底色进行创作。如1946年9月22—24日,副刊刊载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三边民间革命历史故事》,就是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上进行创作的新诗。在新时代条件下,各级主流媒体文艺宣传与报道必须紧紧围绕时代特征与现实需求,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主旋律,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与时俱进,更好地普及与传播“中国故事”,同时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要求,实现自身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满足党和人民的现实需要,努力为民族复兴贡献出精神之源。
总之,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全面系统地解决了我党领导文艺工作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为《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指明了正确方向。《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作为我党文艺宣传与报道的主阵地,坚持党的领导与创作自由相结合,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对当代主流媒体的转型发展与传播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日本馆藏中共东北地方党史档案的收集、整理与研究(1921—1949)”(项目编号:21AZD10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本报启事[N].解放日报,1941-05-17.
[2]丁玲.编者的话[N].解放日报,1942-03-12.
[3]奚如.一点意见[N].解放日报,1942-03-12.
[4]征稿启事[N].解放日报,1942-05-31.
【编辑: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