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耿标
摘 要:教育部要求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来加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加快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显得尤为迫切。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包括课前翻转课堂、课堂活动多样化、概念解读、情境创设、游戏热身、探究成果展示等环节,历史教师在信息化潮流下,应该及时转变思维,积极拥抱信息化教学的趋势,采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深度融合
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希望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来加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加快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显得尤为迫切。下面,笔者拟结合案例谈谈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并进行反思。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1.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和游戏等方式掌握重庆谈判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内战爆发及其过程;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涵养家国情怀;
3.学生通过史料探究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二)信息化手段分析
利用EV录屏录制视频;利用Camtasia Studio制作微课;利用PP匠制作网络视频和二维码;利用希沃白板备课、授课(课件播放、开展游戏、计时器、思维导图、视频播放等)。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翻转课堂,先学后探
教师制作微课和学习任务单,将微课上传到PP匠的网站上以生成二维码,将该二维码印于学习任务单上在课前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手机观看教师的微课,阅读课本,在微课和课本的支持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的相关任务。
课前独学环节吸收了翻转课堂的理念,将知识学习前置,因而课堂上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高阶思维的探究活动。不仅如此,通过学习任务单的课前任务设置,学生将完成本课的历史发展流程图和较简单的探究问题,生成独学的学习成果。此外,课前独学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前收集学习任务单,通过学习任务单来分析学情,以确定课堂中需要侧重的知识、技能和问题等。
(二)课堂:技术支持,活动多样
1.情境创设,激活思维
上课伊始,教师以“抗日英雄的另一个身份”作为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出示挂满勋章的抗战老兵杨良平先生的相片,告诉学生他是抗战时期的英雄,是一名抗日敢死队的成员。但是,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是1945年的一名逃兵。从抗日英雄、敢死队成员到逃兵的巨大转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强烈兴趣。
情境,顾名思义指的是激发情感的境况。学生如果毫无感情地进入历史课堂,实则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之中。历史知识对于学生而言,不过是符号表征罢了。只有学生有感情地投入课堂,历史才能在学生意识中得以意义化。本课以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的动力,使他们愿意进一步了解促使杨良平先生巨大转变的相关历史背景——内战的爆发。[1]
2.游戏热身,知识再现
为了唤起学生对课前独学知识的回忆,教师利用希沃白板5制作了一个“预习大挑战”的对战游戏,邀请两对同学参与游戏。其他学生尽管没有上台参与游戏,但也受到游戏竞赛氛围的感染,或者努力搜寻头脑中课前预习习得的知识,或者翻开课文试图找到相关知识。
利用信息化软件希沃白板5,可以非常方便地制作课堂小游戏。许多学者认为,游戏化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和陶冶情操。[2]学生在课下表达了对游戏的浓厚兴趣,甚至下课后没机会参加游戏的同学会自己打开课堂游戏进行对战。笔者通常在上课伊始和下课之前会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因为上课伊始学生刚从下课状态归来,需要有一定的刺激物来兴奋神经。在接近下课之时,也同样需要用游戏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3.概念解读,总体感知
游戏结束后,教师解读“国共内战”的概念,明晰此次内战指1945—1949年三年解放战争而非1927—1937年的十年内战时期。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试着根据课前完成的流程图对同学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互相提出完善意见。再请一名学生为全班讲解流程图,教师则利用希沃白板的拍照投屏功能将流程图投到屏幕上。讲解完后,学生邀请其他同学对流程图提出完善意见。
定义是历史教师经常会忽略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对历史概念进行精准定义,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混乱。课前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需要在课堂中给予反馈,这种反馈可以通过与同桌和班级同学之间的对话完成,有利于弥补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希沃白板的投屏功能提高了学生展示作品的效率,有利于课堂的顺利开展。
《内战爆发》历史事件发展流程图
4.重庆谈判:神入历史,家国情怀
对本课知识进行了总体的初步感知,下一个环节进入“重庆谈判”子目。教师出示史料,学生探究第一个问题。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言辞恳切”。
材料一:民国著名画家丰子恺1945年的作品引发热烈反响
材料二:毛泽东绝不会来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我们就可以借此发动宣传攻势,说共产党蓄意制造内乱,不愿和谈。
——陶希圣
材料三:蒋介石只想打内战,他的决心已定,但他要放手发动全面内战还有许多困难。国际上,美英苏都不赞成中国发生大规模内战……蒋介石的精锐主要远在西南、西北地区,运输这些部队到内战前线需要时间。
——任志刚《为什么是毛泽东》
问题:抗战后,蒋介石为什么要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呢?
该探究难度不高,学生根据史料即可得出结论:“材料一说明抗战胜利后國内要求和平;材料二说明蒋介石想把内战的罪名扣在共产党头上,争取舆论;材料三说明蒋介石想为内战争取准备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神入历史:“前往重庆会有危险吗?如果你是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你有什么建议?去还是不去,请你和同桌模拟表演毛泽东和工作人员的对话。”学生与同桌进行角色扮演,分析毛泽东是否应该到重庆谈判,并给出理由。而后邀请两组学生进行表演,学生认为去了可能有危险,但不去的话就要承担内战爆发的责任而失去民心,所以都建议应该去重庆谈判以争取和平。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重庆争取国家和平,我们应该学习这种舍身为国,对国家和民族有责任担当的精神。”在此环节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接下来教师简单陈述了重庆谈判的过程和结果,并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了小结。
5.内战爆发:合作探究,提升思维
为了突破本课难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教师在“内战爆发”的探究中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小组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小组合作的成果。设置本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教师选择一个小组的作品上传希沃白板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对作品进行点评、质疑或补充,在此过程中增强了思维碰撞,提高了学生的交流对话能力。
材料一:国民党和共产党都相互不信任对方,因为各自是追求不同目的的革命政党。除非是在暂时的或权宜的基础上,否则两党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材料二:国共两党互不信任的程度非常深,国民党在 1946 年初拥有比共产党多五倍的军事优势,自信有能力一举摧毁敌方。
材料三:国民党内有一种普遍的感觉,认为美国不会无视中国落入共产党之手;因此,美国的警告是不能当真的。如果局势变得十分恶劣的话,美国人将别无选择地前来援助国民党。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问题:国民党为何执意发动内战?(要求:先说论点,再举出材料证明。每个组员轮流说一个论点+论据。)
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
在完成小组活动后,教师播放视频和简要地介绍内战爆发的过程,包括爆发标志、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以及解放区的自卫反击等。由于战争过程并非课标要求的重点,这部分以学生观看视频和自学为主,教师梳理为辅。
6.知往鉴今,升华认识
为了呼应情境,教师再次出示杨良平先生的照片,让学生思考他从抗日英雄转变为内战逃兵的原因。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抗日战争是为了民族而战,而内战却是同胞相残,是杨良平先生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教师又进一步提问:“ 近年来,台海局势越来越紧张。请你说一说,我们如何才能避免战争,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学生七嘴八舌,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但不成熟又怎样?起码他们知道,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其实就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唯有通过学习历史,才能用历史的智慧去解决现实问题,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三、教学反思
(一)教师应不断更新信息化技术
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入到了教育教学领域。从最初的制作课件投影教学到如今的互联网教学热潮,信息化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地创新和迭代。对于历史教师而言,制作课件可以用功能更加丰富的Focusky、AxeSlide和希沃白板5等。尤其是本案例使用的希沃白板5,本身自带课件库,方便寻找合适的资源。教师直接在软件上设计课件并保存为云课件,上课时只需要在教室里打开软件就可以使用课件。此外,希沃白板5可制作趣味分类、超级分类、知识配对、分组竞争、判断对错和趣味选择等课堂活动,大大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教师开展互动活动和游戏化教学。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笔者曾探索使用电子书包教学,但因设备老化、信号问题不得不放弃。但笔者仍对信息化教学趋势保持乐观,持续学习各种新的教学软件,因为信息技术对教学产生的效果始终非传统课堂手段可以比拟。
(二)教师应将信息化技术融于教学全过程
除了将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的其他阶段。例如,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在课前进行学情分析。目前有许多信息化工具可用于学情分析,比如问卷网、问卷星和组卷网等。教师只需要在网页上制作问卷或试题,发送链接或二维码到家长群,回收问卷或试卷后在后台查看系统自动做出的分类分析,效率非常高。此外,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相融合,利用信息手段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比如组卷网和猿题库是笔者比较常用的作业软件,具有组题、自动批改和分析数据的功能。在本课上完后,笔者精选了10道选择题通过组卷网发至学生家长手机让学生完成。在公众号后台,笔者方便地查阅本次作业的正确率和完成时长等数据。这种评价方式既精准,又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三)教师应保持历史教学的学科特色
尽管新课标提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但也指出信息技术作为技术和手段,应服务于突出教学重点和解决教学难点。教师应当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3]归根结底,信息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教师在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同时,不应忘却历史学科的底色,(下转P48)
(上接P60)尤其是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案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创设、游戏教学、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和史料探究等,信息技术的使用始终贯穿整节课堂——包括微课、音乐渲染情境、游戏活动、史料展示、作品上传展示、思维导图、计时器和视频播放等。但课堂的重心仍然是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尽管学生在课下表达希望多玩白板互动游戏,但笔者仍坚持以史料探究为核心,设置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互联网教学的冲击下,传统学校教学已经渐显危机。历史教师在信息化潮流下,应该及时转变思维,积极拥抱信息化教学的趋势,采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发展。展望未来,信息技术不仅深刻改变学校教育的生态,也必将助力具有高信息素养的历史教师走出学校课堂,走向更加广阔的互联网空间,播撒更多的历史知识种子。
【注释】
[1] 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31页。
[2] 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第1期,第74页。
[3]教育部:《義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60—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