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宝志
摘 要:“体育强国”是一个包含体育发展和体育价值两个基本问题的理论范畴,体育的发展是其中先在性的、也是首要的问题。现代化构成了现代体育发展的基本境遇,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境遇和现实境遇中去阐释何为体育的发展、体育的发展何以可能和体育的发展如何呈现等构成了体育强国理论叙事的基本内容,阐明了其“现实状态”——中国式现代化体育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由此形成的中华民族现代体育文明当然具有必然性。
关键词:体育强国; 体育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2 — 0005 — 05
“体育强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范畴,是新时代中国体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蕴含着独特的叙事方式、深邃的叙事内容和严密的叙事机理,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论叙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文献中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科学而系统地阐释,又赋予“体育强国”的理论叙事以全新的现实境遇和理论境遇,全面提升了其理论品格和理论境界。该怎样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理解和把握“体育强国”的理论叙事,怎样阐释和论析其蕴涵的基本内容、内在机理和本质特征,这是全面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延展性问题,也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理论预设性问题,需要从解读“体育强国”的基本范畴入手,重新审视其所表达的理论叙事之现实内容和基本逻辑,在对其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反思和追问中达到对“体育强国”之“理”、之“真”、之“实”的解悟。
一、 解读“体育强国”范畴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想通过词的形式具有自己本身的内容”[1]“思想也只有通过语言以感性形式展现出来,才能被人们所理解”[2]。“体育强国”是极具中国语言特色的语言表达,其“词的形式”兼具“体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等两种构成样式,使得其展现的“直接现实”兼有体育“强”和体育使国“强”等双层叙事内容,其隐含的“思想”集中于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的价值等两个基本问题。从这个意义来说,“体育强国”是一个以体育为元点、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论范畴:既包含着对体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目的性与功能性、主体性与客观性等理论内容的叙述和构建,也隐含着对理论内容什么是、何以是、如何是等问题叙事机理的反思和追问,还包括对理论内容的同源共通、因果联动、互相建构等问题合理性的阐释和论证。可见,“体育强国”范畴集中表达了新时代的全新体育观,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哲学智慧在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
“体育强国”所隐含的两个基本问题有着各自的叙事内容和理论范式:体育的发展主要强调的是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性结果,关注的焦点是体育自身的实力,此时“强”所指向的是体育自身的整体实力在“现实”中的呈现,这是对体育发展的“事实”判断,是基于必然性的科学式构建;而体育的价值主要强调的则是体育事业作用于“现实生活”的过程,关注的焦点在体育力量所发挥的效能,此时“强”所指向的不是体育自身,而是体育力量对“外”发挥作用的程度,这是对体育发展的价值判断,是基于合理性的哲学式反思。所以,尽管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的价值熔铸于“体育强国”一个范畴之中,但二者之间还是保持着必然的张力,共同构成了体育强国理论叙事的基本图景。其中,体育的发展相对于体育的价值而言又具有逻辑上的先在性,因为体育的发展水平、狀态和程度是客观的、历史的,是不以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意识为转移的,决定着体育价值实现的不同样式和价值量的大小;体育价值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体育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对其合理性的认识和评判是主体在体育发展“事实”之科学性的基础上完成的;体育发展的本质是人的身心发展,体育的价值关系内置于人的身心发展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凸显。所以,体育的发展是“体育强国”理论叙事的首要问题和主要论域,阐明何为体育的发展、体育的发展何以可能和体育的发展如何呈现等问题是进一步研究体育价值的基本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的发展是“事实”性的存在,其叙事内容也必须在体育的发展实践中去“理论”。因为“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3],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只有“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5]。所以,论析体育的发展问题必须要把其放在整体的“社会生活”和体育的“现实生活”中去考量,只有在“现实性”的实践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其内在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才能准确把握体育发展致“强”的必然性和“真实”性,才能真正进入到体育的内在本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最重要的“社会生活”,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体育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是中国体育的发展进程中最直接的“现实生活”,它们不仅构成了体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为阐释和论析体育发展的三个问题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现实支撑;也规制了这些问题的“现实性”逻辑元点和基本理路,锚定了对阐释和论析的展开方式和基本维度;还决定了这些问题的现实架构,明确了其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证空间和新现代性的理论指向。所以,体育的发展以至于“强”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内在旨蕴上是一致的,“体育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体育篇章,其“现实”形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其根本追求是建立中华民族现代体育文明。
二、 何为体育的发展
体育最直接指向的是人的身体,以人自身的自然机体为对象达到身心的二元统一来实现人的发展是体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独有特质。而以挑战、超越人的身心极限为指向的竞技体育和以追求、实现人的身心健悦为指向的群众体育等关于人自身身心发展的领域,则构成了体育的核心领域。但人不仅是一种自然有机体,也不只是具有“类特性”[6]的生命体,而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的“类存在物”[7],其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在人身心运动的实践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人与自己的关系,也必然或直接或通过某种中介而间接的形成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在此基础上体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国家和社会有机体的各组成部分逐渐形成了渗透和融合关系,体育产业和体育服务、体育治理和体育外交、体育精神和体育科技等多个体育相关领域的出现也就成为体育发展的必然,形成了以体育为主题的“体育社会”。可见,体育是一个以人的身体运动为逻辑起点、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根本指向,由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关于人自身的核心领域和体育经济、体育治理、体育文化等“体育社会”的相关领域构成的结构系统。因此,体育的发展就是指这个结构系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仅只是其构成领域在“规模”上的“扩大”,更是整个系统发生“结构性合理变革” [9],使得体育的本质之于人的身心发展真正实现。
三、 体育的发展何以可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育的发展不仅在于体育所处的国家和社会有机体等外因的作用,更在于体育内部构成之“体育社会”和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关系发生了变化。而不管是外因的作用还是内部自身的变化,共同之处就在于人类社会开启的现代化进程。
一方面,体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机制使原有结构发生合理性转变”[10]。体育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运行“机制”对体育的发展方式、基本路径和根本指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从社会的整体层面赋予体育结构系统的“合理性转变”以外在张力。以资本为核心、以私有制—资本—科学技术为内在机理的“现代”机制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并建立起发达的西方现代化国家,为体育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现实”的社会基础,也为现代性体育文明的形成提供了现代化的社会条件。古代体育的自然性结构系统正是在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现实”和现代性的境遇中发生了重大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像古代社会那样追求对人身的占有和对神的依附,使得人的身心发展有了“自由”和“公平”的基本条件;科学技术领域的新发现和新突破又使得人对自然有了崭新的认识,与自然的关系愈加紧密,人的身心发展有了合“理”的支持和保障;以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为内容的体育经济在“体育社会”中异军突起,成为体育发展的新生力量;资本与体育不断融合形成的体育资本在整体结构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驱动体育发展的“新”引擎;体育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服务的扩大使得体育成为整个社会有机体中的新兴行业……“现代”社会的“现代”机制使得古代体育的自然性结构系统在增“容”的同时也完成了合乎“现代”之“理”的巨大变革,构建起现代体育结构系统,不仅开启了体育的现代化进程,还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现代性体育文明,体育综合实力强大的现代化国家即体育强国的出现当然也就顺“理”成章。
另一方面,体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体育自身结构系统的“重组和创新”[11]。现代体育的合“理”之处就在于资本与体育、科技与体育的融合不仅改变了古代自然性“体育社会”内部的运行方式、处事规则和社会关系,决定了“体育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性品质;还使得人在现代化“体育社会”的“现实”中具备了人身自由、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主导了人的现代性发展。这种以体育资本为核心的西方现代体育结构系统是对自然性“体育社会”内部关系及其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关系的“重组和创新”,解决了古代体育内在的基本矛盾,从根本上推动了古代体育向现代体育的转型并最终建立起现代性体育文明。但体育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体育科技的迅猛发展又为其赋予巨大的动能,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私有制境遇下的“体育社会”逐渐变成了体育资本主导的“物化世界”,人刚刚摆脱“对人的依赖”又不得不开始“对物的依赖”而出现严重“异化”。人在体育资本的控制和技术理性的裹挟下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人的身心发展也不过是在“现代”空间里的“现代性”发展,严重背离了体育的本质追求。现代体育结构系统的内在矛盾不仅形成了对抗性的矛盾,而且不断激化且不能自已,这样的困境亟需其结构系统内部再次“合理”的“重组和创新”才能解决。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正是鉴于此开始了对体育结构系统进行了合乎人之“理”的“重组和创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主要标识,“人民”在体育的整体结构系统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而且“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12]“具体的人”的身心发展成为整体结构系统中首要的也是主要的问题。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条件下,体育资本逐利的本性受到根本规制,无序的状态得到有效遏制,但其在体育市场、体育产业等“体育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体育科技也不再是体育资本的“御用”工具,而是推动整个体育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伟大的历史杠杆”[13],成為“第一推动力”;体育资源和体育服务不再是少数精英才有资格享有的“贵族”权利,而走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中国“体育社会”内部的基本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体育资本、体育科技等归“正”、显“能”,成为服从和服务于“体育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现代化要素,使得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体育社会”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更为“具体的人”的身心发展创造了合乎“人”之“理”的社会条件,“在现实性上”保证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和必然。而最重要的是体育的本质得到了充分体现,实现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突破,人逐渐摆脱了对“物的依赖”获取了真正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整个体育结构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人的身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社会”中不仅有“现实性”的根本保证,还呈现出“真”“实”的根本特征,体育呈现着螺旋式的上升式发展态势。由此,人的身心发展与“体育社会”的“现代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而人对身心发展质量的需要与“体育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现实性矛盾成为是中国体育的内在主要矛盾,如何“合理”解决这一矛盾成为中国体育进一步向前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动力。可见,中国体育的整个结构系统在体育发展史上再次发生了“合理”但却是根本性的“重组和创新”,形成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结构系统。
四 、体育的发展如何呈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现实结果直接呈现为体育领域的整体实力在“质”和“量”上都有显著的提升,“量”上达之于“强”是数量判断,“质”达之于“强”是性质判断。
一方面,体育的整体实力在“量”上达之于“强”,即达到了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这是科学意义上客观性的现实结果。从体育的核心领域来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实力达到了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不仅在体育发展进程中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辉煌成就,“竞技体育强、群众体育弱和‘夏强冬弱、‘冰强雪弱”[14]等中国体育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而且达到和超越西方发达国家体育实力的同期水平,“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15];竞技运动水平在与世界各国的体育项目竞争中处于优先地位,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取得更多优异成绩,中国人挑战人类生命体的极限能力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得以充分体现;全民的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达到中华民族历史最佳状态,并在与西方现代化发达国家国民的比照中居于领先地位,全民树立大健康理念、掌握科学健身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参与体育人口数量和参与体育活动质量等显著提升,全民健身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中国人身心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及其真实性和现实性得到充分体现。从体育社会领域来看,体育治理、体育经济、体育文化等领域的实力达到了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其中,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体育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16]是其主要标志;体育经济是体育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完善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充满活力的体育市场主体、扩大的体育消费模式、强有力的体育市场监管是其主要标志;体育文化是体育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信息化、智能化、便利化的先进体育科技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体育精神及其丰富的文化产品是其主要标志;体育外交是体育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空间容量,形成体育对外交往的新格局,与重点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体育人文交流与合作繁荣兴盛,中国体育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具有示范性的国际影响力和强有力的话语权是其主要标志。
另一方面,体育领域的整体实力在“质”上达之于“强”,即形成了新现代性的体育文明新形态,这是在概括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感性”现实的基础上,对其“合理”性的理论思考和反思。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结果在“感性”现实中表现为体育领域的整体实力达到并超越西方的体育实力,而在其“现实性”上则意味着一条全新的体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映射出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体育文明形态的历史在场。如前所述,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开启,资本、科学技术等“现代”要素对体育领域的渗入、融合和掌控也不断加强,体育社会的发展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人的身心发展也随着体育社会关系的转换而成为可能和必然,现代化就成为体育世界的共同追求。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现代”要素方面的绝对优势率先实现了体育现代化、建立起体育实力强大的现代化体育强国,拓展出一条经济+科技的体育现代化发展之路,形成了资本+理性的现代性体育文明。但实际上资本的本性与体育的本质从元点开始就是异“质”的,“理性至上”的理念与体育“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根本追求也是背道而驰的,这就导致了在西方体育社会中“现代”要素逐渐遮蔽了体育的本质,资本收益最大化取代人的身心发展而占据了体育结构系统的核心地位,本应服务和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技术理性”转而成为资本收益最大化的专属工具,由此所带来的体育过度商业化、体育日益政治化、体育伦理日渐堪忧、体育科技的泛滥使用等现象的频繁涌现便是其现实表征。西方体育现代化由此走上了资本控制下人的物化——异化之歧途,随着人与“现代”要素之间形成的现代性矛盾、冲突和危机愈演愈烈,经西方体育现代化道路所成就的西方现代性体育文明之“合理”性在体育发展的“真实”性要求面前愈显失“理”。尽管后现代主义者看到了“理性至上”的消极效应并对其展开了对“工具理性”的“观念论”批判,但他们却未能进一步深入到揭示其社会历史的存在论基础,没有找到产生现代性危机的真正病根——资本,更没有也无法对这个现代性的本质展开“救赎”,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西方体育世界的现代性危机。资本依然是西方现代性体育文明的核心,资本逻辑依然是其内在不可更改的“现代”之“理”。而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并未忽视,也不否认资本、科学技术等“现代”要素在体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占据的关键地位,更不排斥和抗拒其在实现体育终极追求和根本目标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因为这些都是在体育的现代化发展实践中被证明了的规律性的“事实”,是现实的、历史的当然也是客观的,是体育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规定和应然样式,构成了现代化体育的一般特征和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石和重要支撑。与西方的体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根本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7],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体育发展之路,其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其内在屬性是社会主义。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与体育的根本追求在逻辑起点、核心理念、逻辑主线和目标指向等方面是同“质”的,“人”的发展使得三者不仅可以同频共振,而且必然同向聚合,这不仅从根本上规制了中国体育结构系统及其发展的“合理性”,也在内在机理上规约了中国式现代化体育的“真实”性。而且此时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是“现实”的人,其“现实性”突出表现在资本、科学技术等“现代”要素在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发展实践中“物”尽其用,在物质基础和条件支撑等方面保证了人的身心发展从可能变为现实。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中不仅要求“以遮蔽、压制资本逻辑的‘邪恶性为前提”[18],成功驾驭了资本在体育社会发展的有序运行,而且解弊了技术理性对人之本质的困顿和缠绕,切实把科技创新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现代”要素“非常革命”和“伟大的文明作用”方面,体育产业、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等体育社会各领域由此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加速了中国体育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建立起全新的体育社会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在全新的体育社会的社会关系总和中得以升华,“人”不再是资本“奴役”的实体,更不是技术理性裹挟的客体,而是身心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人”获得了“合理”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体育回归到其本真的应然样式。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不仅极大提升了体育领域的整体实力,实现了体育的“现实”发展,成就了体育世界的现代化追求,而且规避了西方体育社会的现代性矛盾和危机,破除了对资本万能的迷信和理性至上的迷失,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体育文明的超越。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的发展道路上形成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人类社会体育文明新形态,既有体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有鲜明的中国体育特色;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内含“人”的现代化;既体现体育结构系统发展的“合理”性,也彰显体育本质追求的“真实”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的“现实性”表征,是基于中国力量实现的体育现代化。所以,西方体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并不是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唯一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体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西方现代性体育文明也并不是体育发展“历史的终结”,中华民族现代体育文明的形成和在场为人类追求身心的全面自由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综上所述,体育的发展是“体育强国”理论叙事的首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体育发展至现代化程度、形成现代性体育文明是体育“强”的根本标识。而不管是“体育社会”的发展还是人的身心发展,整个体育领域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上实现的。所以,现代化构成了体育强国的基本叙事空间和主要逻辑导引,只有在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理”遇中才能切实把握什么是“体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是什么这两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与西方现代化既有根本性差异又有共同表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保证了体育社会各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建立起全新的体育社会关系,也保证了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体现了体育的本质属性,突显出中国的现代化体育之“真”、之“实”,中华民族现代体育文明由此形成。它是社会主义现代性体育文明,是人类社会体育文明的新形态。
〔参 考 文 献〕
[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69.
[4]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5] [6]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9]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37.
[10]刘森林.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的多层反思[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86.
[11]丰子义.发展的呼唤与回应:哲学视野中的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7.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92.
[1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02).
[15][16]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 2019-09-02.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
5426485.htm
[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18]张三元.中国道路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J].山东社会科学,2017(06).
〔责任编辑: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