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以育人质量提升为导向的培智教育改革探索

2024-06-12 10:17申承林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培智教育课程建设信息技术

【摘要】 质量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建设教育强国关键在于提升育人质量。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积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初心,以提升育人质量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发展促学生人性发展”为理念,强化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抓手破解教育难题,全力为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交出“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顺德答卷。

【关键词】 育人质量;培智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64

【作者简介】 申承林,特殊教育正高级教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广东佛山,528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建设教育强国关键在于提升育人质量。近年来,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障碍类型愈加复杂、障碍程度逐年加重,社会及家长对特殊教育育人质量提升的期待越来越强烈,区域特殊教育专业化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是实现培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了让特需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自1999年开办以来,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以“教师专业发展促学生人性发展”为办学理念,形成了“一个人的教育”全程体验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专业之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2020年学校围绕育人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开启以提升育人质量为导向,以强化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增强科技赋能为主要内容的“全要素”改革,努力交出“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顺德答卷。

一、强化课程建设,奠定育人质量提升基础

202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程度、不同年龄残疾儿童青少年的需要,科学评估、合理安置、分类施教”[1];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指出“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办学质量,促进特殊儿童全面健康适宜发展”[2]。为实现特需儿童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学校启动分部改革,依据学生障碍类别、程度及年级段,成立中度障碍教学部、重度障碍教学部、孤独症教学部、高中实验部,深化各教学部课程研究及建设(见表1),着力提升育人质量。

(一)贯彻落实课标,实现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融通发展

教育部发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培智学校提供了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依据。实验方案指出,“在课程实施中,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学校经过20余年的实践探索,确立了人性化教育理念,构建了集课上、课下、生活和家庭为一体的系统化的校本课程,形成了“一个人”的教育模式。在充分遵循课标理念、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学校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个体差异,整合课标中的教学目标,构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立体式融通结构,形成三维课程群。其中,基础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领域与课标一致;校本课程以“人性化”理念为指导,同样面向全体学生,涵盖课上、课间及生活区,教学内容为课标的延伸;个性化课程面向特定障碍类型和程度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二)探索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开发“融合+”三级成长课程

进入“十四五”,学校重度、极重度障碍学生所占比例不断攀升,残疾类型更加复杂。重度障碍教学部基于重度智力障碍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规律,探索24小时全天候教育模式,形成了一套“融合+”三级成长课程,其中:基础性课程和补偿性课程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动作发展;发展性课程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综合性课程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此外,形成配套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破解孤独症儿童教育难题,形成全程全域教育模式

为了更好地服务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学校孤独症教学部着眼孤独症儿童终身发展,基于儿童发展理论和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围绕孤独症核心障碍,探索形成了以发展自我意识为核心的涵盖自我与社会、语言与沟通、情绪与情感、规则与行为、生活与技能、感知与运动六大领域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生活情境的全程全域教育模式,突破了侧重技能习得、行为矫正的原有康复模式,最大限度地为孤独症儿童适应学校生活、融入社会生活提供支持。

(四)推进特殊教育学制延伸,构建高中阶段“1+1+N”培养模式

办好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是帮助特需学生成功融入社会、能够自食其力和人生出彩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国家提出的“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青少年入学机会明显增加”的关键路径。学校高中实验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堅持“真教育”理念,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素养、多形式”为原则,采用“1+1+N”(其中,两个“1”分别指劳动素养和文化素养,“N”指综合素养)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身体素质、文化素养等,让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生活、能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

二、创新教学模式,探寻育人质量提升路径

目前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障碍类型95%以上为中重度智力障碍,其余为重度、极重度智力障碍。如何针对学生实际开展有效教学成为培智学校教育教学亟需破解的难题。学校以“三全育人”为理念,以“时时、事事、处处育人”为策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化的育人体系,搭建以体验为核心的“三维立体”育人模式,充分发挥“物”的文化塑型作用,形成“时时是教育之时,处处是教育之处,人人是教育之人”的教育态势,多途径、宽通道实现育人目标[3]。

(一)时间维度:时时是教育之时

学校秉持“教育人性化、生活教育化”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育活动,形成特需学生“24小时全程体验培养模式”。作为一所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校园生活为特需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够使其建立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助其获得丰富的人际体验,把握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宿舍区作为真实的生活场景,在功能上与家庭生活相似,因此遵照学生的一日生活节律安排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学习特点,能够使教育价值最大化。目前学校已建立以生活实践为主体的个人卫生、用餐、清洁、运动、主题教育等多彩的宿舍区育人课程,实现时时都能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空间维度:处处是教育之处

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与环境向来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学校着力打造直观性、互动性、教育性强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空间环境浸润的育人功能。压水井是学校教育生活化的典型代表,学生通过真实的压水浇花活动,实现身体动作协调统一,达到运动康复的目的,也促进认知、社会行为及情绪情感的发展;户外康复区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了真实的斑马线与红绿灯场景,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习得安全知识,进而将所学泛化到社会生活中;盥洗室、教室等场所内的水龙头分为感应式和自开式两种,满足学生不同社会场景的应用学习需要。校园环境充分体现了将教育生活化、处处是教育的立体育人理念。基于“24小时全程体验育人模式”,重度障碍教学部和孤独症教学部打造了用于生活和教学的,集用餐、洗漱、休息于一体的综合育人空间。学生通过每日真实生活情境体验,将所学运用到家庭中去,助其今后回归家庭生活、减轻家庭成员照料负担。

(三)团队视角:人人是教育之人

团队视角是将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相关人员设计到教育培养的模式中,以真实关系为线索,融入以立体育人为核心的体验式课程实施中来。学校开发各类育人资源环境,将与学生有关的其他社会角色如校内清洁与保安、劳动队师傅等转化为育人资源。借助家庭中的亲戚朋友、社会中的社会工作者、专业康复人士、各类服务人员以及企业雇主等力量,让环境中的人员所构成的社会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各种枢纽及沟通机制的建设,统一各种教育因素,使其能相互协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合力,使每位教职员工、家长、社会人士将工作与育人紧密相连,找准自身在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总体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实现人人是教育者,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三、增强科技赋能,优化育人质量提升策略

教育部2018年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以特殊教育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难题,是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学校对未来特殊教育的新样态进行研究,开发并升级了基于多视角的图形操作系统、虚拟现实(VR)教学资源以及评价体系[4]。

(一)研发图形操作系统,实现学生多感官联动学习

图形操作系统以皮亚杰的动作思维理论为依据,使学生可以通过点读的方式触摸电脑屏幕,追视并读出点击的内容,实现操作性条件反射及反馈,发展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智力,增加其社会生活知识,促进其思维发展。该系统共有43个程序、880张图片,可以为不同年级、不同课程提供辅助教学支撑。近年来,根据课标要求,学校将生活语文和生活数学的核心知识点梳理整合后编排到图形操作系统中,对图形操作系统再次进行优化,为课程教学注入新活力[5]。

(二)打造“启智灵境”智慧教育空间,拓展学生学习情境

“启智灵境”智慧教育空间是一款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特殊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软件系统,由前端VR一体机、后端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师生互动App3个部分组成。该系统包含80个VR教学应用内容,教学知识点与课标对应,且融入学校校本课程的相关内容,涵盖认知、语言、动作、社会交往等多个领域,真正实现可检验、可预测、可追踪的智慧学习,使信息技术能切实服务学生。“启智灵境”智慧教育空间的研发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智力障碍学生认知教育和安全教育环境受限、方法单一、重复训练成本高、训练情景设置难等问题。

(三)构建“启智宝典”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监测平台,促进学生评价可视化

为履行区特殊教育指导与资源整合等职责,借助信息技术推动区域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学校构建了智力障碍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监测平台——“启智宝典”。“启智宝典”旨在建立智力障碍学生能力发展水平标准,了解区域内特需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支持。该平台能够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分类,并按类别从感知觉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情绪与行为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多维度采集数据。平台可对数据进行分析,为区域特殊教育教学评价提供数据支撑与量化标准,为智力障碍学生的教学服务提供数据参考与实践指导。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做特殊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坚定实践者和推动者,持续推进教育教学“全要素”改革,努力实现“办中国特色特殊教育专业化发展示范校”的战略目标,为建设教育强国、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贡献特教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22-01-25)[2024-03-28].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5/content_5670341.htm.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的通知[EB/OL].(2022-11-07)[2024-03-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2211/t20221107_975922.html.

[3]孫其华,陈瑞昌,陈宁,等. 物型课程: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25)[2024-03-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5]梁敏仪. 一个人的教育:顺德区启智学校特殊儿童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赵华丽)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1年广东省特殊教育内涵建设示范项目“特殊学校‘未来特殊教育建设”和2022年广东省特殊教育内涵建设示范项目“特殊教育示范学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培智教育课程建设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有感于小学特殊教育之培智音乐教学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培智学校体育课中有效实施分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