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梅玲
[摘 要]项目式学习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条创新路径。文章概述项目式学习的概念与特征,并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中的“鸦片战争”为例探寻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真正落地。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鸦片战争;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7-0072-04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机械地记忆、背诵历史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因而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项目式学习应运而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项目式学习,将学生置于具有挑战性的、复杂的问题情境当中,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内化历史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项目式學习的概念
徐锦生与吴小军认为,项目式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深入探究真实世界主题的一种课程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探究式学习。夏雪梅认为,项目式学习是在一段时间内,学生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究,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产生深刻理解,并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项目式学习就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学科相关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相应成果,最终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发展学科关键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项目式学习的特征
(一)主体性
学生是项目式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项目式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还体现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时间管理、工具选择与合作方式应用等方面。比如,在小组合作中,如何解决内部成员的分歧、采用哪些信息技术学习工具等,都由小组成员自主协商解决。
(二)驱动性
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科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问题为驱动展开的学习。其中,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式学习的关键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实践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理论强调从活动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只有亲自动手“做”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项目式学习同样强调“做”和“学”,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由此不难看出,项目式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明确反对脱离实际的“坐而论道”和强制性的知识灌输,主张把“做”和“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创生性
创生性是创造性和生成性的统称。在项目式学习中,师生都有可能遇到无法预设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对某个问题产生个性化的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使学生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提升能力。与此同时,项目式学习对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出较高要求,需要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和创新,这意味着通过项目式学习得到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创新性。
三、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
(一)项目主题的确立
1.确立项目主题
确立科学的项目主题是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基础。这要求教师科学地确立项目主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项目内容,以增强项目主题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二是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偏好、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等确立项目主题,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中的“鸦片战争”一课为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该课所属单元的要求是: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局限性。通过分析、解读以上要求不难看出,该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这是该单元的两条主线。具体到“鸦片战争”一课而言,笔者认为,该课的核心内容是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从教材编排看,该课分为“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战火再燃”三个子目,在历史事件上具有明显的先行后续关系。然而,历史教学还应该关注历史事件的共时性,这就要求教师将历史事件放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审视和研究。从横向来看,该课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从纵向来看,该课上承“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下启“各个阶层探索救国道路”,是沟通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的重要内容。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将该课的项目主题确定为“天朝上国之崩溃,百年未有之危局”。
2.设计驱动问题
如前所述,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特征。项目式学习的关键在于设计具有一定逻辑顺序和层次设计的问题链,从而实现将烦琐复杂的知识条理化和结构化。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层层建构知识体系。通过项目主题的分析,并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笔者将本课的核心问题设计为:①战争因何爆发?②政局为何而变?③中国为何战败?这三个问题逻辑清晰、层次明晰,为项目式学习的下一个环节指明了方向。
(二)项目的计划和实施环节
1.制定项目计划
在确定项目主题后,为了使项目顺利开展,教师还需要制定项目计划。首先,教师要精心组建项目小组。在组建小组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使学生在明确分工中协作完成项目。其次,教师要规划项目实施的步骤。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确立项目,制定项目计划,小组按照学习任务单进行合作探究活动、课堂交流和展示等。
2.实施项目计划
(1)小组合作探究环节
小组借助互联网、历史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等,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如下学习任务单。
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比较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并结合相关文献和史料,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②梳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③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史料,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④以“回首百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为题,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做到言之有据、条理清晰。
(2)课堂交流和展示环节
问题①:战争因何爆发?
小组合作制作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差异的表格,学生通过搜集和整理资料,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英两国当时的差异。这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和时空观念。
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展示如下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见表1)
材料三 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如下结论: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拓展海外市场;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属于贸易顺差情况,英国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材料三反映了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通过以上材料,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正确理解了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提升了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理解能力。
问题② :政局为何而变?
小组梳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并分析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从而得出以下结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
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两次鸦片战争除了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屈辱,还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学生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得出以下结论:在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外交上,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在社会生活方面,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开始发生变化,向近代社会转变。学生通过归纳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提升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问题③:中国为何战败?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各方面的差异,并为学生展示如下学习材料。
材料一 清军的鸟枪与英军的枪支比较(见表2)
材料二 鴉片战争的失败是由于武器的陈旧,政治的腐败,还是社会的落后?……应当说这三个东西是相互联系的: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提问:通过分析以上材料,你是如何理解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合作探究、交流互动,从武器装备、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理解了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理解了中国战败是多重因素造成的,但归根到底是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抵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最后,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讨论,不断补充完善。同时让学生基于上述学习过程,写一篇以“回首百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为题的历史小论文。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所学、所想、所悟,并内化于心,形成对鸦片战争的全面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完成历史小论文。
(三)项目式学习的评价环节
与传统评价方式不同,项目式评价采用的是贯穿于整个项目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其关注学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实际表现,并践行评价主体多元化,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有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制定自我评价表(见表3)和小组合作能力评价表(见表4)。
通过以上评价量表,基本能够做到对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进行全面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和小组共同体同步发展。
综上,项目式学习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条创新路径。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大胆尝试,灵活运用,让项目式学习成为历史教育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 参 考 文 献 ]
[1] 徐锦生,吴小军.项目学习:探索综合化教学模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 夏雪梅.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内涵、设计逻辑与实践原型[J].课程·教材·教法,2022(10):78-8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刘斌.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以“两次鸦片战争”为例 [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1.
[5] 陈菊慧.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问题设计研究[J].高考,2023(3):64-66.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