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澜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 上海 200136)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关键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要按照筑基提质、补短扶弱、做优建强的思路,建立健全师资调配机制,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一支堪当教育强国建设重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1]2022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指出,推动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强”起来,重点要做到“五强”:一是强精神,强化精神引领,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二是强师德,要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压实学校主体责任;三是强素质,开展好教师培训,强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四是强治理,推进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推动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满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五是强保障,推进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随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2]
关于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有研究提出,新时代教师队伍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具备卓越的胜任力。[3]由此,本文所论述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强调强大的精神引领、高尚的师德师风、卓越的专业素养、科学的共生机制、充足的内生动力五个要素。对照这些要求,本文以上海市J 中学为例,梳理了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举措,对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效进行提炼。
上海市J 中学创建于1999 年,建校伊始,学校就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了锐意进取、吃苦耐劳的组织文化。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真实诉求和迫切渴望,J 中学作为“家门口的品牌学校”辐射输出,形成紧密型教育集团。随着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的剧变,学校师资也出现了不同层面的分化:近年来,新进教师迅速增加,近5 年将退休的资深教师人数激增,“芳林新秀”的专业信念和胜任能力有待提升,资深教师的职业倦怠和经验固化不容忽视,“中流砥柱”的晋升困境和发展瓶颈需要突破。如何让新教师缩短摸索期、提升胜任力、萌生归属感、增强责任心,如何唤醒成熟教师二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如何推动高端教师开启走向卓越的专业进阶,是教师发展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经调研和梳理,上海市J 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几种问题。
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强化党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统筹和决策。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是新时代教师的使命,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是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但让一线教师真正建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认识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尚需加强精神引领,弘扬教育家精神,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人是教育的核心,但教师普遍对“立德树人”的理解有失偏颇,理念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脱节;来自家长、社会的升学期待使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成长的真实需要,有功利化的趋势;受直接灌输、简单训导等僵化育德模式的影响,教师立德意识淡薄,育人方式单一。
教育教学未能实现高水平、低成本、可持续质量观,应试型教师多,专家型教师少,教师单一的能力结构与新中考改革的多元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教师理论学习、专业发展的意识薄弱,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的能力有待加强,过于依赖主观经验和传统模式,缺乏深度研修和创新勇气。
学校校本研修课程已形成清晰的思路与不同的模块,但如何从“主题拼凑式”走向“系统建构式”,由单一培训者提供的“固定配餐”到考量学习者需求的“自选菜单”,培训内容设计有待走向深度且适切,课程内在联系尚需不断加强和融通,课程资源还应趋于多元而丰富。如何实现教师个体成长与学校整体发展同频共振,学校还需建立体现时代性和个性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双减”政策出台后,教师工作时间增加,工作担子加重,教师课余时间投入专业阅读、教学反思和课堂改进的时间较少。中小学普遍存在师资分布不均、教师群体间缺少有效互动的协同场域等问题,教师发展模式主流还是行政主导的培训或个人自觉的进修,尚未形成基于愿景共绘、规划共制、问题共商、资源共享的学术共同体。
有学者认为,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具有人民性、公平性、融合性和开放性等鲜明特征。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党对教师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发展思想,构建创新共生体发展模式,聚焦特色化建设发展主线,打造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格局。[4]也有专家认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教育强国建设的统一,中小学校要把面向现代化的目标导向、面向世界的格局导向与面向未来的需求导向相结合,将全面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为“五个统一”:为党育人与为国育才的统一,学生快乐与成长的统一,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的统一,教师专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以及家庭学校社会育人的统一。[5]笔者认为,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应以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多元协同为教师队伍发展的战略,在体现出“五线谱”特点的教师专业发展部署和“五子棋”特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之中,促进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学校将教师专业发展部署作为推动学校整体转型变革的突破点与生长点,把“探索真知、追求真理、学做真人、活出真我”作为育人目标,与不同条线的教育教学改革及常态工作的价值追求紧密对接,与已有的校本研修和重点项目保持高度一致。“德智融合”、项目化学习、课程领导力等课题和项目都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进而提炼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和推动学校发展。
1.立德树人,“红线”警示不放松
上海市J 中学党总支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思想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以“书香支部”党建品牌建设为文化引领,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教职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端正教育思想。校本研修对标国家要求、彰显时代需求、凸显学校追求,着力打造“师德高尚、师能娴熟、师艺精湛”的师资队伍,扎实践行“人人有气度、思想有高度、言行有雅度、教育有精度”的“四度教师”倡议,倾情为教师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力推表率,让教师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大先生”。
2.五育融合,“主线”贯穿始终
提升教师育人境界,就要实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的转型,对教师的培养也一定要从强调学科专业进一步走向强化育人专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做到育人和育己的统一,做到提高教学能力与教育能力的统一。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精准调研需求;以终为始,精细设计模块;以实为要,精致实施课程;以评为鉴,精彩提炼成果”的宗旨和准则,完善了富有学校特色的全方位、多形式、高质量的研修体系。同时,我们积极探索“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路径和方略,引导教师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为自己的使命,各学科打破壁垒,协作融通,适时开展思想引导、学科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努力践行全员导师关爱全体学生的育人职责。不同学科的教师跨界发展,课程理解力、课程执行力、课程重构力也在不断提升。
3.减负增效,“底线”稳固坚守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确立了培训、教学、研究、分享、保障相融合的工作机制,优化课堂指导、增强教学互动、创新作业设计,引导教师在学习中改善、在实践中摸索、在研究中反思、在改进中提升。市级课题“指向‘德智融合’的初中生学习行为分析与支持的实证研究”立项并完成开题;区级重点课题“以‘德智融合’启探初中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已完成中期汇报,获评优秀;“构建‘三需’课程群助力快乐成长”课题成果即将付梓出版。龙头课题的规划、落地与实施,让教师回归育人原点。聚焦素养本位,坚守学生立场、破解课堂黑箱,直击课改核心、落实双减政策。这不仅为学校的高站位持续发展聚力蓄势,同时为教师的高质量教育人生铺路赋能。
4.多元互动,“连线”畅通无阻
学校在师资差异中发现资源,构建引领反哺的研修场域,成立弹性灵活的专业团队,畅通交流渠道,营造学习氛围,满足不同需求。多元视角的相互补充,多方思维的相互碰撞,多种声音的相互交织,互相学习,彼此激励。比较中甄别,借鉴中超越,协同中成长,伙伴之间的能量传递和流通,黙会知识和同行经验得以梳理、共享和发展,实现了彼此赋能、同频脉动和双向成长。此外,学校打破正式与非正式组织间的界线,在学校综合治理、课程教学改革、家校社共育等方面加强平台建设,推进共同体建构,增进主体之间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家、校、社有机联动,合力营造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育人生态。
5.身心健康,“防线”切实筑牢
身心健康的教师方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学校将“四个努力”的育人追求进行了有机转化,提出了面向教师的“四个努力”:努力使每个教师拥有到校工作的愿力,努力使每个教师都在美丽校园中找到自己开心的源泉,努力使每个教师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努力使每个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学校实现人生的价值,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幸福感和价值感。
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部署,探索教育之于社会公正的意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尊严地学习,具有强烈的全纳教育理念和人文关怀意识,这是学校教师“用父母心办教育”的最好诠释,也是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力证明。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成长,由“重术轻道”转向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每个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积蓄力量,以研修机制和学校文化支持着每一位教师的理念更新和专业提升,这不仅仅是追求的愿景,更是学校教师着力拥有的现实。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教师队伍建设举措强调通盘运转,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全面实施至关重要。这需要统筹学校的内在需求、师资的层次差异、资源的配套支持和制度的有力保障,才能形成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才能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热情,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擦亮“面子”,彰显品牌特色
作为全市初中学段仅有的两所“德智融合”实践研究项目基地学校之一,学校组建共读团队,创新阅读方式,聚焦一个主题,精研一位名家,修炼一项对话,同读一套书籍,完成一日打卡,共享一份成长。不足三个月的时间,30 位教师坚持每天打卡,全部读完《红烛于漪》《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概要》《燃灯》四本书籍,共读小组逐步实现了从“人物传记”到“教育对话”再到“思想研究”的阅读进阶。专业阅读已经成为教师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探真知、求真理、做真人”的文化氛围。教师在书籍共读、说课研讨、教学实践和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展开项目研究,读与思、学与行、教与研、思想与认知真实碰撞,情感与心灵默契互通,沉淀与凝聚悄然生成。笔者带领优秀的教师团队在论坛、媒体等平台上执教示范课、推出讲座、展示主题活动。学校勇于探索、潜心研究、不断创新,及时总结教育智慧,凝练办学特色,孵化品牌项目,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传播、推广的作用,一批专家型教师也在任务驱动中脱颖而出。
2.走正“路子”,推进全员导师制实践
学校始终秉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激励全体学校教师在厚植家国情怀、永葆仁爱之心的正路上行稳致远。我们以全员导师制切实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深化教师间的协同合作。学校开展了“全员导师暖心在线,云端陪伴妙招共研”融合育人系列活动,这不仅是展示交流的舞台,更是引领全员导师开展以学习实践为基础、以反思提炼为核心的专业提升行动。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们分成六组,各组分别聚焦“以德育德、以智启智、以体健体、以劳待劳、以美唤美、以心印心”六个系列中的某个专题,交流共享教育教学中的育人小妙招,努力构建了新时期综合性、实践型的育人生态。
3.绣好“里子”,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对教师实践需求精准把握,对教师成长方式科学认识,对成人学习特点清晰认识以及对当下时代特征基本理解。校本研修工作指向“德智融合”主题,形成学校龙头课题施工总览图和分领域推进框架,构建网络结构,实现学校课题核心化、核心课题多维化、品牌活动系列化。以课题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学校在不同领域赋能。教、研、修一体化方式,促使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加强专业反思、专业积累、专业进阶的意识。学校成立了“德智融合”课例研究工作坊,关注课堂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国际课堂视频研究中的话语分析最新进展,形成跨学科、典型引路式的整体推进策略。课例研究通过浸润式的深度观察、参与式的专业倾听、量表式的科学诊断、靶向式的切实改进,逐步实现基于事实和数据的课堂结构创新和教研模式优化。课例研究的校本研修方式还拓展至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助力职初教师深研教材、熟谙学情、精进教学、站稳讲台。
4.夯实“底子”,加强管理机制建设
学校注重发挥党政一肩挑的优势,认真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学校系统周密部署,顶层精心设计,各部门摸清底数、夯实基础、攻克难题、补齐短板。研修需求问卷调查和专业发展规划调整,既含需求排摸和困惑梳理,还包括研修建议和改进方略,为校本研修的指导思想、研修目标、实施规划、运行机制及考核制度等工作提供了依据。领导团队用心体察成长需要,用智助力成长困境,用情发掘成长潜势,建立在教师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努力为大家提供更有针对性和适切性的指导。培训开始前的问卷,课程进行中的测试,研修结束后的调研,主体性参与、形成性评价、交互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技术助力,更是一种理念传递。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5 年以下教龄的职初教师两支队伍的建设,定期举办“月分享·悦成长”论坛,围绕不同专题,资深教师进行“成长故事分享”,职初教师聆听研讨。见习教师规范化基地的青年教师们在带教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认真解读空中课堂优质资源,积极探索混融教学创新样态,努力优化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认知和行为。除此之外,“共享·互助·成长”经验交流会和班主任沙龙等活动中,教师通过开展“经验介绍”或“同行观察”的交流活动,挖掘实践智慧,倡导同伴互助,培育团队精神,形成了互鉴共生的研修场域。
5.用对“法子”,优化培训课程实施
学校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精细管理,科学施策。为打造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团队,学校集合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成立了首批科研骨干后备团队,提供高端的学习平台,给予优质的学术支持。骨干教师、种子教师通过担任工作坊坊主、承担项目、研究子课题、主持沙龙等示范带动,引领更多教师成长,同时提升自身的价值感与使命感。此外还有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项目,通过不同模块课程的学习、线上统一测试,现已有41 位教师获得资格证书。学校还通过为教师每月举办集体生日会、定期开展教工运动会、校园摄影比赛、教师才艺展示,特需提供中医保健理疗、暖心菜篮子工程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让研修课程更具丰富性和吸引力。
通盘运转的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尊重教师发展的专业自主权,以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起点,分层次制定了满足不同类型教师发展需求的规范化、专题化、系列化的研修课程,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依托、重实践、出成果,引发出喜人的个人成长力和感人的团队凝聚力,教师的职业尊严和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既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也是未来教师教育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学者借鉴TOE 理论框架,从技术、组织和环境等三个层面分析发现,以数字技术嵌入为逻辑起点、以组织结构创新为逻辑进路、以重塑教师教育发展新环境为价值旨归是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6]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顺应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转型要求,搭建校本研修的数字化平台,开发有效的测量工具与评价指标,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数据追踪与分析,使研修过程可视化、研修课程智能化、研修评价精确化。在未来的教育组织生态中,如何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因时而变、因势利导,真正实现教师的发展自觉、学生的成长自主、学校的文化自由,我们将持续探索,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