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舞蹈教育作为美育的组成部分,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素质教育舞蹈》一书中“永”的课程内容,笔者进一步开发了以培养学生舞蹈审美能力为核心的初中普及性舞蹈课程——“永”。该课程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永”字转化为富有节奏感的身体动作,通过创新舞蹈实践活动,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进行全新诠释。在设计实施该课程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探索了跨学科的创新融合,也对舞蹈教育方法和教案写作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总结。
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进行“永”的教案设计时,笔者设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舞蹈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永字八法”的基本笔法精髓,用身体创编出个性化的舞蹈动作,以此体验中国书法的意象美和韵律美,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迁移性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促进学生身体、头脑和心灵共同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舞蹈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舞蹈的美、体验舞蹈的乐趣。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教学内容的构建
本课以“永字八法”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书法笔法的精髓。教学内容包括“永字八法”的基本笔法及其意象动态解析;如何将书法笔法转化为舞蹈动律;个人舞蹈动作的创编与排练;小组合作完成舞蹈作品的创作与展示。
教学方法的应用
舞蹈课程《永》在教学上进行了创新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跨学科”教学法:通过导入“永字八法”,将书法与舞蹈相结合,运用迁移性思维,让学生在书法的八种基础笔法中寻找意象、动态与动作,体会舞蹈的奥妙。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能够丰富舞蹈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书法作品和舞蹈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示范教学法:引导学生模仿并体会舞蹈的韵律和美感。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用教师指定的身体部位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和排练,以此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互动评价法: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舞蹈作品,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教学过程的优化
教案设计了多个教学环节,包括热身活动、基本动作学习、舞蹈创编、小组合作等,每个环节都紧扣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掌握舞蹈技能并提升舞蹈素养。同时,教案还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舞蹈学习中得到成长和进步。
环节一:导入与笔法解析
1. 导入新课:展示优秀的书法作品和舞蹈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书法与舞蹈的相通之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解析“永字八法”的基本笔法,详细介绍每种笔法的意象和动态特点。
3. 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初步体验笔法的动态美。
环节二:舞蹈动律创编
1. 教师示范如何将笔法转化为舞蹈动律,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转化的方法。
2. 学生个人尝试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动作不规范之处。
3. 学生个人展示自己创编的舞蹈动作,并与同学互相交流学习。
环节三:舞蹈排练与合作
1. 学生根据创编的舞蹈动作分组进行排练,形成完整的舞蹈作品。
2. 小组讨论舞蹈作品的节奏、队形和表情等细节,完善作品。
3. 各组进行舞蹈作品的彩排,教师提出改进意见。
环节四:表演展示与评价
1. 各组依次上台展示舞蹈作品,其他学生认真观看。
2. 展示结束后,学生互评和自评,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舞蹈课“永”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舞蹈与书法艺术的相通之处以及跨学科教学的魅力。
在进行教案设计时,笔者对“永”字的书法精髓进行了深入研究,了解其结构、笔法和意境,这为将书法笔法转化为舞蹈动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将书法中的笔法精髓转化为身体动律,用舞蹈动作表达出来。
在教学方法上,笔者注重情境导入和示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直观示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在舞蹈动作创编和排练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舞蹈技能,还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小组合作和互动评价的方式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舞蹈动作的掌握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指导;另外,由于受到课时限制,有些内容只能点到为止,未能深入展开,例如在小组合作与创作环节,部分学生在动作创新和节奏把握上还需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造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继续探索、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效。
教案写作方法的提炼与总结
教案作为教师教学的蓝图,其内容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与育人效果。结合本次“永”舞蹈课程的教案实践研究与创新提炼,笔者对教案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深入反思,得出了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注重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在“永”的教案中,笔者设定了清晰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目标不仅涵盖舞蹈动作的学习和掌握,还注重学生在舞蹈创作中的过程体验,并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这样的目标设定使得教案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其次,教案内容需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为实现这些目标,需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特别要注重跨学科融合和创新性;同时,应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确保环节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在“永”的教案中,笔者根据目标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包括舞蹈动作的教学、舞蹈创作的指导以及传统文化的渗透等。此外,笔者还非常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这样的内容设计使教案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在创新性方面,笔者将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进行了融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舞蹈教学形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舞蹈动作,还能引导他们通过舞蹈动作去感受和表达“永”字的意境与美感。
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永”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教学、分组练习、合作创作等。同时,注重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科学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确保教案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并注重实施个性化教学。笔者在实施教学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舞蹈学习中得到成长和进步。例如,鼓励学生在舞蹈动作创编过程中发挥个人创意和想象力,让他们在舞蹈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表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注重教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教案能够真正指导教学实践。在进行教案设计时,笔者注重教案与实际教学的结合及灵活运用,使得教案更加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并通过观察和反思教学实践,不断调整和优化教案内容,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班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综上,初中舞蹈教学应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跨学科融合和创新性探索,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全面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