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艳 宣飞霞
近年来,一些恶搞、装傻、扮土等类型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在人们的生活中蔓延,并且很快下沉到青少年群体,形成了青少年的“审丑”现象,使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发生异化与扭曲,甚至成为“审丑”的亚文化。例如,有的青少年以丑为美,拍照时经常披头散发、歪嘴斜眼;有的青少年对“药水哥”“郭老师”等网络红人形象推崇备至成为“铁粉”,不仅喜欢丑而且主动去效仿丑;还有的青少年把丑看作是时髦与个性,故意打扮得邋里邋遢、穿着稀奇古怪。青少年“审丑”亚文化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密青少年“审丑”的生成机理,有利于对青少年做好正向引导。
青少年热衷“审丑”的内部动因
从青少年发展的内因来看,“审丑”狂欢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密切關系。
第一,“审丑”亚文化满足了青少年自我认同的需要。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青少年渴望表现自我和展示个性,他们好奇心强,追求与众不同,渴望自由与平等,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探索欲望。“审丑”类动画、视频等出现在大众视野后,满足了青少年表现自我的需要,也满足了青少年想独立、与众不同、猎奇的心理需求。各种“丑”的言行使青少年感到自我表达畅快淋漓、不受约束,个性得到张扬。
第二,“审丑”亚文化满足了青少年群体认同的需要。青少年容易受朋友和同龄人等的影响,渴望得到朋辈的认同,从而获得群体归属感。因此,青少年会特别关注同龄人热衷的话题,即使自己并不真正喜欢“审丑”的行为,但为了身份认同也会表现出“热衷”,甚至参与“审丑”的喧嚣大潮中,从而顺利进入朋辈圈层。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分辨力和自制力,往往因为“随大流”而被带偏到“审丑”的轨道上。
第三,“审丑”亚文化满足了青少年“去中心化”的需要。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是特别渴望平等和更具有包容性的一代,他们讨厌高高在上,喜欢“去中心化”。“审丑”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亚文化现象,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与高雅、严肃、传统、正规形成鲜明对比,满足了青少年对抗主流的反叛心理。作为大千世界中的“小人物”,青少年在围观那些夸张、丑陋乃至有些低俗的行为时获得了心理满足,情绪得到宣泄,周围的人不再居高临下,而是和自己“一样”的人——有点儿丑,有点儿疯狂,有点儿低俗。
第四,“审丑”亚文化满足了青少年减压与放松的需要。社会快速转型使青少年面临较大的生存与生活压力,有的青年需要面对就业、住房、婚恋压力,有的青少年则需要面对考试和升学压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对24758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两成多中学生存在抑郁情绪,有近四成中学生有焦虑情绪。青少年需要放松的渠道,“审丑”亚文化满足了青少年减压与放松的需要,使青少年在搞笑、调侃、戏谑等廉价的快乐中对抗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使压力获得释放。
“审丑”亚文化流行的外部诱因
外部因素对青少年“审丑”现象的生成具有较大的助推作用。
首先,利益驱动是“审丑”亚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的首要原因。网络时代“流量经济”“眼球经济”成为重要的商业模式,内容生产者要通过吸引大众眼球来获得利益,独树一帜、另辟蹊径、与众不同、有特色有个性是吸引眼球的好方法。为了对抗大众审美疲劳和各种同质化的内容,内容生产者绞尽脑汁,反其道而行之,生产出各种扮丑、浮夸、雷人的段子或视频等来博眼球并从中获利。甚至,一些内容生产者为了“商机”去策划、制作、推出或者出售各种“审丑”视频、动画等。
其次,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是“审丑”亚文化得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虽然早期在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等文艺产品中也存在一些“审丑”片段,但是传统媒介时代的“审丑”和当前互联网传播背景下的“审丑”文化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自媒体时代流量为王,人人都是自媒体,恶搞、扮丑、庸俗的视频制作成本低、传播快、互动性强、准入门槛低,几乎可一键上传,借助网络技术得到更快捷便利的传播,而且传播范围更大。
再次,资本市场对“审丑”亚文化的传播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一些“审丑”亚文化的传播,刚开始可能仅仅是内容制作者为了个人牟利,在传播阵势上尚属“小打小闹”。但是,资本市场瞅准了“审丑”亚文化对大众的吸引力,通过资本优势进行运作,利用算法推介、用户引流、跨界合作等推波助澜,使“审丑”亚文化形成了传播矩阵,传播模式更加市场化、产业化。
最后,网络主流文化丰富性、多元化不足。绝大多数青少年更喜欢真善美而不是假恶丑,但是网络上符合青少年认知与心理接纳特点的文化内容还不够丰富多元,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日常文化需求。青少年网络素养、审美素养等的教育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与不足,这使得那些丑陋庸俗、光怪陆离的“审丑”内容乘虚而入。
“审丑”泛化对青少年的危害
虽然青少年的“审丑”狂欢有其主客观影响因素,也确实满足了青少年成长中的一些心理需要,但是我们仍要看到青少年“审丑”泛化有可能带来的各种危害,从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审丑”亚文化扭曲青少年的审美观念。积极的审美观使青少年产生愉悦感和幸福感,使青少年用积极的眼光与心态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对社会和世界保持美好和谐的心态,愿意主动参与生活,崇尚正能量,友善对待他人,形成健康的人格。如果长期浸润在“审丑”亚文化中,则易使青少年的审美观念被颠覆,从起初的好奇、好玩逐渐被庸俗、粗陋、搞怪的行为裹挟,对积极的审美观丧失自信,美丑不分,审美观念日益畸化,审美趣味不断低级化。例如,有些青少年对网络上流行的“锥子脸”“瘦弱美”“伪娘”“耽美”非常热衷和追捧。
“审丑”亚文化瓦解青少年的生活态度。青少年“审丑”的泛化不仅影响他们的审美价值观,也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容易导致青少年将“审丑”亚文化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低沉、消极、悲观、无所谓的生活态度,逐渐对周遭生活丧失希望感。希望感是积极的人格特质,使青少年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和期待,这种正向感受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0年对931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近四成中小学生表示对自己的未来希望感不强。在这种心态下,有些青少年更想选择“躺平”“佛系”“丧”的生活态度,认为生活无意义、人生无意义,一切都无意义。有的青少年麻木、空虚,对自我与社会缺乏自信,没有远大理想,戏称自己是“废柴”“废人”。
“审丑”亚文化冲击青少年的价值选择。“审丑”亚文化具有鲜明的娱乐化特征,使青少年长期用娱乐的心态和思维看待生活、社会,易导致娱乐泛化。主流价值观因此受到娱乐泛化的严重冲击,严肃话题易被贬低和消解,社会规范易被弱化。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过度追求娱乐容易导致青少年对严肃性话题缺乏尊重,使青少年的价值选择产生偏差,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甚至成为急功近利、道德失范、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一代。
“审丑”亚文化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健全。爱心、责任感、乐观、宽容等品质都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健全的人情绪稳定,能客观认识自我,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全的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人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审丑”亚文化使青少年在围观、效仿恶俗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产生不健全的人格特质如自卑、自贱、浮夸、戏谑、虚伪、消沉、不友善等。
为避免青少年长期沉溺于“审丑”狂欢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审丑”亚文化的生成逻辑,给青少年补上审丑教育这一课,使新时代的审美教育更加丰富和有效。
【本文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新时代少年儿童政治引领机理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2TZTSKA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