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水稻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4-06-11 12:23邓绮雯林肖楠黄东瑞严贤诚梁明然
南方农业 2024年5期
关键词:丝苗肇庆市稻米

邓绮雯,林肖楠,黄东瑞,严贤诚,梁明然

(肇庆市农业良种示范推广中心,广东肇庆 526000)

肇庆市位于广东中西部,西江北岸,北回归线横贯其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雨热同期,非常有利于水稻生长[1]。肇庆市作为广东省主要粮食种植区和重要的粮食产业基地之一,水稻产业是全市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省9%和10%以上,占珠三角36%和40%以上,规模居全省和珠三角前列[2]。近年来,肇庆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结合实际,大力推动水稻产业优质高效绿色发展。笔者对肇庆市水稻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肇庆市水稻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1 发展现状

1.1 水稻种植情况

肇庆市一直以坚持发展粮食优势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高要、封开、怀集3 大粮食主产区为主战场,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基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通过分析2018—2022 年间统计数据(表1)[3],可以发现全市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年际间有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16.43 万hm2和100.42 万t 以上,分别占全市粮食生产的84%和88%以上。在水稻单产方面,肇庆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等措施,水稻平均单产从2018 年的6 112.81 kg·hm-2提高到2022 年的6 449.65 kg·hm-2,实现水稻单产的稳步提高。

1.2 品种应用情况

随着肇庆市大力开展水稻良种良法推广、技术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良种覆盖率、技术推广率等稳步提升,全市水稻良种覆盖率约为98.70%,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6%。根据肇庆市早、晚两季水稻品种种植面积统计结果,全市水稻种植品种数量约253 个,其中杂交稻、常规稻和特种稻分别占种植总面积的67.98%、31.02%和1.00%,品种应用以弘优秋占、广泰优天弘丝苗、广8 优金占、广8 优165、泰丰优208、Y 两优3089、野香优莉丝、青香优19 香、美香两优晶丝、深优9516等杂交稻,以及美巴香占、华航57 号、华航48 号、华航51 号、19 香、粤禾丝苗、华航31、南广丝苗、美香占2 号、南8 糯等常规稻为主,主导品种不突出。

1.3 机械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情况

肇庆市深入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做好农机检修和机手人员培训,落实农机跨区作业有关政策,持续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8.41%,农业机械化正在从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程延伸拓展。从生产环节上看,水稻机耕率98.73%、机收率97.22%,耕地和收割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由于耕地细碎不连片、小农户分散种植、水稻种植品种繁多等原因,全市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依然较低,机播率仅为32.49%。目前肇庆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主要有菜单式作业服务和土地流转托管服务两种模式,涉及开荒复垦、翻耕起垄、水稻流水线播种育苗、机插秧、水稻收割、稻谷烘干等环节。全市共有农机户8.69 万户,农机服务组织201 个,农机专业合作社62 家,其中规模以上(农机服务作业面积66.67 hm2以上)的农机服务组织22家,其农机服务作业面积约1.80万hm2。

1.4 加工情况

肇庆市水稻加工企业以稻米粗加工为主,以生产米线、河粉、面线,制作裹蒸粽、糯米鸡等方便食品为辅,主要集中在高要、怀集、封开。高要区活道镇水稻加工集中化、规模化程度最高,全镇聚集27家优质大米加工企业,规模较大的有家欢、梅香、洪兴、金穗、金隆、金明、洪记、家福、家裕、金桥、裕福等11 家,年加工量15 万t,加工产值9.1 亿元,已成为全市乃至珠三角地区较为有名的优质大米加工集散地。怀集县省供销社怀集丝苗米产业园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全产业链于一体,建有超1 000 m2的大米加工中心,配置日产170 t 标米加工线及日产120 t精米加工线。

1.5 品牌建设情况

近年来,肇庆市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611”工程,通过加强项目建设推动水稻产业高质高效,品牌大米打造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方面,该市高要大米和怀集丝苗米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在产品品牌建设方面,高要区活道大米已形成优质米系列产品,主要有“家欢”“家乐”“家和”“活雪”“洪兴”“梅香”等知名品牌;封开县通过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水稻专业镇,示范带动全区域打造“状元贡米”“封开县名优香米”等品牌;怀集县依托丝苗米现代产业园建设大力推广“新天润”怀集丝苗米。随着水稻产业的转型升级,部分加工企业也加入种植行列,通过从根源上抓好本地稻谷产量和质量,打造自有优质稻米品牌,开拓高端市场。如家欢米厂和经销公司合作打造的“高要香大米”已进军广州、深圳的高端稻米市场;洪兴米业在活道镇横岗村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打造从种植到加工全程可追溯的优质活道大米品牌[4]。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成本增加,比较收益低影响主体积极性

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都处于高位[5]。受出租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农户影响,土地流转费逐渐上涨,种植人工成本提高,加之灾害天气频发,病虫危害越发严重,水稻种植成本日益增加;而粮价偏低,肇庆市现行种粮补贴与2016年改革前相比每667 m2减少了100 元,在企业和大户规模种植的情况下才略有盈利,散户种植往往只能保本甚至亏损。种稻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水稻种植农户数量减少,剩余从事水稻种植的农户平均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缺少系统性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增加了种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导致管理费用和人工费用增加,进一步影响水稻种植的积极性[6-7]。

2.2 农田基础设施陈旧,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肇庆市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全市土地面积81%都是中低山和丘陵,主要分布在广宁、德庆、封开、怀集等县[8]。丘陵山区的耕地大多属中低产田块,农田基础设施修建时间较早,其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加之年久失修,沟渠水利设施残缺淤积,容易造成干旱和农田内涝;土壤退化耕作条件差,抗自然灾害整体能力弱,导致水稻产量不稳定。由于耕地破碎不连片,田间农机通道差,制约了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部分地区使用小型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但播种环节主要依赖人工播插,部分落后地区甚至依然在使用全人力生产,劳动成本高且生产效率低。对于鼎湖、高要、四会等地处平原的地区,其仓储、烘干、田间地头物流等设施配套也尚未完善,水稻烘干能力薄弱,易在收储环节造成产量和风味减损,尤其是遇上灾害天气时产量损失较大。

2.3 水稻产业链条短,企业带动效应弱

目前肇庆市水稻产业化开发程度仍在较低水平,很多地方仍未形成生产、购销、加工、销售等一套完整的体系。究其原因:1)肇庆市粮食类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较弱,缺乏龙头集聚效应。全市涉及水稻生产类的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仅有12家,且营业收入不高,仅广东新顺福食品有限公司、广东陈村食品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超亿元,其余整体实力偏弱,有待进一步引育与壮大。2)肇庆市水稻产业链条短,绝大多数企业水稻的生产、购销、加工等环节还处于分割状态,局限于对粮食进行初加工,缺乏对稻壳、米胚等进行精深加工及涉及第二、三产业的附产品研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创税能力差。3)企业联农带农效应较弱,以活道大米为例,加工原粮的主要原产地为安徽等省外地区,活道镇米业企业仅进行稻米加工、包装及销售,本地产稻米仅占加工量的少部分,未能带动全镇稻米种植业发展。

2.4 品牌竞争力不足,品牌效应不显著

目前肇庆市区域品牌尚未形成一套水稻生产的规范化及可追溯化制度,未能整合区域优势发展品牌,其品牌效应不显著。如活道镇各大米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且互为竞争对手各自发展,自有品牌多却未有能擦亮“活道大米”名片的拳头产品,至今未能实现整体品牌发展,难以与外地品牌竞争。此外,目前该市多数稻米品牌属传统品牌,对优质、特种稻品牌打造尚未成熟,虽然肇庆市近年来已成功创建新家欢、高要象牙、高要丝苗王、双龙米、新天润怀集丝苗米等优质稻品牌,但在大量泰国米、澳洲米、日本米等进口大米品牌的冲击下仍缺乏竞争力,产品强而品牌弱,对丝苗米、绿色无公害等优质稻米品牌打造力度有待加强[9]。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政策资金保障,促进产业规模发展

1)强化政策支撑引领,制定全市绿色优质水稻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统筹整合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发展等涉农资金,逐步完善水稻产业发展的用地和基础设施问题,夯实粮食生产基础[10]。可以高要区禄步镇、活道镇,封开县南丰镇、河儿口镇,怀集县大岗镇、梁村镇等水稻种植大镇为核心区,建设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优质丝苗米基地,示范带动全区域优质稻产业发展。2)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在完善现有粮食生产补贴的基础上出台奖励激励机制,设立水稻生产奖补资金,专项用于水稻生产有关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托管服务、科研育种、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农机购置补贴、品牌培育和创建、粮食储备等奖励。3)优化金融保险支持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粮食种植、收购、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理赔率。

3.2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优化种植区域布局

联合省、市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力量,共同构建绿色高效水稻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水稻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通过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途径提升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主体的种植技术,促进优质稻种植面积提升[11]。优化区域布局和水稻主导品种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订单生产为纽带,在水稻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内集中种植优势品种,打造绿色种植、有机种植新方式,实现优良品种与适宜区域精准对接,良种、良田、良制、良法配套。

3.3 鼓励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生产全程机械化

1)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政府应积极推进土地整合,创新流转新路径,对多地块、大范围的土地流转程序加强指导,对零散耕地可采用调整土地变零星为成片、村集体包耕包种等形式发展水稻规模种植[12]。2)大力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将分散经营变集中生产,实现机械化统一管理。3)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探索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试点,重点推进机插秧、机抛秧、统防统治、稻谷烘干等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或菜单式社会化服务,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3.4 打造水稻产业集群,延长水稻全产业链

1)强化水稻产业集群建设。可以省供销社怀集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怀集稻蔬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要区禄步镇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封开县“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水稻专业村镇等为核心,整合区域内各类水稻生产经营主体,打通水稻种植、仓储、物流、加工、贸易一体化的水稻生产全产业链,打造集农业种养殖、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旅、文融合发展的现代生产研学基地。2)做强水稻加工。积极引进先进大米加工生产线,升级稻米加工装备,鼓励稻米就地生产加工,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活道大米”加工企业整合重组,重组后大米产能可达10 万t,并将业务拓展到植物油、米粉、米面等行业,培育其成为肇庆市粮油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3)提升产业附加值。鼓励现有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大优质米面制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等系列化、多元化水稻产品开发力度,实现水稻加工转化增值。注重培育稻米主题景区、稻米文化旅游等休闲旅游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5 强化品质安全控制,打造特色区域品牌

稻米品质是大米品牌建设的核心和物质基础,通过强化稻米品质和安全管控可提升肇庆大米品牌价值。在现有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上,制定高要大米和怀集丝苗米的标准生产体系,政府应主动牵线搭桥,通过让种植户与粮食企业和规模生产经营主体深度合作,开展精细化订单农业,从水稻的种植管理、病虫防治、收储运输、加工销售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严格把控稻米质量和安全标准,树立优质的品牌形象,推动品牌转型升级[13]。探索组建粮食产业协会,统筹推进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积极参加省内外奖项评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会展宣传品牌,不断提高肇庆稻米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鼓励经营主体从传统稻米加工向农产品生产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转型,充分挖掘肇庆地区悠久、渊源流长的稻米历史文化,赋予品牌鲜活的生命力,利用文化创意助推品牌成长。

猜你喜欢
丝苗肇庆市稻米
安庆市适宜水稻品种筛选
兴宁丝苗香稻示范推广技术的创新点及发展措施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星科学校
稻米香喷喷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幸福街道中心小学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中心小学
几种感温型常规稻在广西桂中地区引种试验示范及栽培技术要点
增城:中国丝苗米之乡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