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悦
摘 要:在深度学习的视域下,对民族民间舞深度学习目标进行剖析,从民间舞知识技能的运用和活用,迁移至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构建、艺术观的渗透,提出表演、教学、创编、研究和育人五个方向的目标。混合式教学活动能够打破线上线下的界限,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活动的延续和交叉,帮助学生由浅表学习到深度理解再到迁移应用,并进一步实现综合能力培养与文化价值传递。
关键词:深度学习;民族民间舞;混合式教学;教学活动策略
注: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舞蹈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2021SJA0383)研究成果。
當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金课”“一流课程”“两性一度”等概念的提出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行之有效的教改活动,在各学科进行了实践。舞蹈学科中的民族民间舞课程顺应时代变化,走在了教学改革的前列。发布在中国大学MOOC上的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舞蹈技术技巧”、南京体育学院“民族民间舞——藏族”等为民族民间舞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优质的线上资源。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良好基础。只有科学安排混合式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学改革成效突出。至此,深度学习的理念被逐渐引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并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将在深度学习的理论引领下,分析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的设定设计混合式教学活动,形成教学策略以期达到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实现教学闭环。
一、概念界定
(一)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一种关于知识学习的目标和过程的理论,是在布鲁姆认知目标层次理论上的一种深入和发展。1976年,费伦茨·马顿和罗杰·塞尔乔通过对学生阅读文章的实验研究,发现了学生两种不同的学习策略,一种是以记忆事实表达为主的浅层学习,一种是以理解中心思想内涵为主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化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引发其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发生系统变化,达到提升核心素养和关键学科能力的目的。深度学习是一种源于个体学习内驱力,以促进学习者深层理解和知识迁移为目的,以高阶思维、复杂问题解决等能力培养为内容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着眼于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深度处理。
深度学习的理论为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对教学目标的梳理和深层次剖析,使民间舞教学目标从民间舞动作符号的模仿向舞蹈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转化,由民族舞蹈的表演向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从浅层学习的“了解、理解”到深度学习的“运用、迁移、创造”。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与深度学习的结合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最早诞生于1999年,美国斯隆联盟将其定义为“一定比例面对面教学与线上教学的结合”。随着教学模式的发展,混合式教学也不仅仅是单一的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的结合,更加强调各个维度的“混合”,营造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的学习场域。该场域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局限,开展发散式的学习活动。在这个场域内,时间自由(学生随时学,教师随时反馈)、空间自由(并不局限在舞蹈教室)、汲取知识的形式自由(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等任何一种信息方式)。
混合式教学多样、丰富且自由的教学形式,为实现深度学习提供了技术路径。线上与线下课堂的结合,提出了混合式的学习要求,形成了学生混合式的学习行为。这样的混合从根本上强调多步骤复杂能力的应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浅表学习的可能性,为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具体的课程应用层面,对于民族民间舞教学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运用什么样的手段等问题,可以在深度学习理论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寻找答案。
二、民族民间舞的深度教学目标
潘志涛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一书中提到,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效果层次可划分为掌握知识与技能、运用知识与技能、活用知识与技能。实际上就是由浅表学习向深度学习进化的过程。在浅表学习达成知识的理解后,知识的运用和活用就进入了深度学习的范畴。根据民族民间舞的学科培养特点,对应深度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复杂能力的培养,其培养目标可以细化为以下五个方向。
(一)基于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不同民族舞蹈表演特定的动作风格并具备个人的表演气质,精准地完成各级各类舞台作品表演中的技术动作,灵活运用肢体展现音乐的韵律、作品人物形象,展现队形的调度,配合舞美效果传达作品中特定的情绪变化和情感思想。使学生具备舞蹈表演所需的肢体协调性、控制力、爆发力、韵律感、情感表达能力等可以迁移至其他舞蹈表演中的必备舞蹈表演素养。
(二)基于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备不同民族民间舞教学的能力。精准进行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等舞蹈基本动律、节奏、动作的示范;同时能进行民族民间舞动作技术要点的讲解,如基本动律、节奏重拍、经典节奏型、特殊的表演方式等;具备一针见血的纠错能力,能够发现肢体动作的关键点与核心;掌握民族舞蹈理论知识,能够挖掘教材、文献、网络等资源,为民族民间舞教学提供支撑。如:能够进行藏族堆谐、弦子等基本舞种的动作示范,对颤膝动律、屈伸动律能够进行较好的讲解,能够发现常见的动作错误并进行纠正,具备技术动作的语言表述引导能力,能较好地讲述藏族舞蹈文化和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民间舞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从而具备实现教学能力的迁移的可能性。
(三)基于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备创编不同民族民间舞的舞台作品、舞蹈作品的能力。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进行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提炼,甄别民族舞蹈的内核,抓取主要动作元素,收集舞蹈作品创作素材;合理运用该民族动作进行舞蹈动作语汇的创新,创作舞蹈作品的语境,使其具有一定突破但不失民族风格。通过民族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提升其对舞蹈元素的提取能力,使其能将动作、动律、节奏、步伐、姿态、手势等进行变化、创造,同时掌握舞蹈动作的选取、剔除、归纳、创造、美化、提炼等方式,培养舞蹈作品的创编能力。
(四)基于舞蹈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能够广泛搜集资料文献,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民族民间舞的田野调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挖掘民间舞动作的文化内涵,提炼其审美的嬗变,探寻民间舞的内在规律与意义。在民俗学、人类学、美学、教育学等跨学科视角下提出研究的新命题。通过民族民间舞的论文写作、分析探究等方式提升语言逻辑能力、文本的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成为能进行舞蹈科学研究的人才。
(五)基于育人本质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备民族文化认同、民族自信,通过精神引领使学生发现、感受民间舞蹈的美、总结民间舞的美。民族民间舞的育人本质隐藏在美的传递中,强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要培养学生尊重传统艺术,理解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民族民间舞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体现为人民而舞的艺术观,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艺心艺德。
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应从知识技能的运用和活用,迁移至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构建、艺术观的渗透。从浅层学习的单一技术动作的掌握,到具备各种舞蹈学习中的底层逻辑能力,形成深度学习长远影响。
三、民族民间舞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
(一)线上教学活动设计
在民族民间舞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知识的获取”大部分转化为线上的教学资料学习。因此,教师有计划地进行线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尤为重要。首先需要丰富舞蹈教学资源,包括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表演内容、经过提炼的课堂民间舞教学组合元素、经过创造的舞台表演作品、表演名家的讲座等。此外还要丰富线上资源的呈现形式,可以是静态呈现的图片、动态呈现的视频、文献报刊等文本资料、多形式呈现的PPT、教学的微课视频等。
除了教学资源的提供,线下教学与线上视频课的不同还在于其丰富的教学活动。不只是学生单向的学习,线上教学活动提供了交流互动和教学反馈,并能够实时记录学习的数据,形成客观的学习档案。线下教学的讨论、作业、测验、评价、分析等教学活动均可迁移至线上,可以运用弹幕、问答、赏析、客观题测验、主观表达输出等丰富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的时间可分为实时、延时两种,实时的教学活动能够第一时间反映学生在民族民间舞课堂中掌握动作风格或者理解情绪表达等方面的问题。而延时的教学活动,就可以延伸至线下课堂,弹性的时间和开放性的回答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民族民间舞线上教学活动的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如虚拟现实、动作捕捉技术等仍有进一步贴合舞蹈教学需求的广阔空间。
(二)线下教学活动设计
多年来,民族民间舞教学沿袭传统的口传身授教学模式,这与舞蹈专业本身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面授课堂的重要性不容忽略。在民族民间舞混合式教学中,线下的教学活动与传统的面授课堂需要区分开来,由于具备线上教学的铺垫和辅助,线下的教学活动要注意两个要点。一是应设计线上教学完成不了的活动。双人舞蹈的配合、集体舞蹈队形的调度变化等,均需要线下完成。民族民间舞中的气质的传达,如朝鲜族舞蹈所特有的呼吸,都是需要在线下的面授环境中才能完成的。二是应设计比线上更具优势的活动。民族民间舞动作的个性化和普遍化,在线下的课堂中能够更直观地体现出来,在动作的纠错这一环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线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各民族舞蹈的不同的心理环境和舞蹈环境,如在秧歌类舞蹈教学中,通过配合服装和道具,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营造一个热闹的舞蹈环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并掌握民族风情。
不只是面授课堂的部分,课后的教学应用和延伸扩展也应当是线下教学活动的重点关注内容。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民间舞技能进行社会服务,如举办民间舞蹈的科普讲座、组织民间舞体验活动等。
(三)深度学习下的混合式教学活动
深度学习下的教学活动强调对学生复杂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迁移,最终达到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引领。如何在实践中实现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换,设计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发的、主动的学习是关键。深度的融合,其联结点在于线上线下活动的延续和交叉,将线上教学任务延伸至线下。教师可以从线上资源提供、线下教学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活动连接三方面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四、结语
民族民间舞深度学习目标分为表演、教学、创编、科研、育人五个方向。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融合,有助于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活动设计应丰富资源建设和增加交互活动,线下教学活动应从面授课堂延伸扩展应用。根据表演、教学、创编、科研、育人方向设计深度的混合式教学活动,运用项目驱动和多元化评价的混合式教学活动策略进行实践。虽然混合式教学在运用中仍有一些现实问题,但随着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技术手段的发展以及相关机制的建立健全,相信混合式教学能够不断完善,最终成为培养民族民间舞人才最有力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3):1-11.
[2]许锋华,余乐.深度学习的教育学研究:缘起、内涵与展望[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47-156.
[3]谭爽.指向深度学习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9(6):51-53.
[4]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5]金石,王璐露,宛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學的反思与策略优化[J].中国大学教学,2022(11):72-77.
[6]马啸.民族舞蹈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5):135-140.
作者单位:
南京体育学院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