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杰出农业科学家

2024-06-10 05:50张蓝水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书农业

张蓝水

《中国古代十位农业科学家》小册子,购得35 年,始终作为“辞典”资料查阅,未系统阅读过,实在可惜。今读之,对直涉农业科技、农书的前八位专家做些学术笔记。

本书系易知编著,1984 年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该书52千字,不只是对科学家农业学术的展陈,不少还插入小故事。作为古老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杰出人才济济,该书前言后语未及入选原则,该书遴选的10 位农业科学家是李冰、赵过、氾胜之、马钧、贾思勰、陆羽、陈旉、王禛、徐光启、陈潢。

农业水利专家李冰

李冰,战国时代秦国人。公元前316 年,秦灭了位于成都平原的蜀国。为加强对当地的统治,前258 年,秦昭王任命精明强干的李冰为蜀郡守(最高长官)。众所周知,李冰父子主要解决了多年来岷江在成都平原的水患。

长江支流岷江发源岷山。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水大势猛地进入成都平原灌县,往往造成堤岸决口之灾。遵从百姓之意,李冰在北部玉垒山开掘“宝瓶口”,引水东流灌溉良田,又在岷江江心筑起分水坝-分水堰,江水一分为二。东为内江,西为外江。

后来,在宝瓶口后修建多条灌溉分渠,形成内江为总干渠,宝瓶口为咽喉,与灌溉分渠组成扇形水网。宝瓶口与分水堰修好后,取名“都安偃”。其后,在分水堰尾构筑沟通内外江的泄洪水道——平水槽,修筑低于分水堰的溢洪道——飞沙堰。若内江之水超过需要,可能引发水灾,水流会越过分沙堰流入外江。溢洪工程既可增加宝瓶口进水量,提高分洪能力,又能使分水堰自然有利农业生产。

宋代改称为“都江堰”,分水堰、宝瓶口、飞沙堰无变化,“都江堰”兼具防洪、灌溉、航行功能。成都平原遂成富饶粮仓。

农业技术改革家赵过

赵过,汉武帝时期西汉人,是古代农业科技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为发展农业生产,汉武帝封赵过为管理农业的治粟都尉。甫任即提出代田法。代田即1 亩(1亩=667 m2,下同)地开三沟、三垄,农作物播在沟里,沟内可保持一定温度和水分,有利于全苗;出苗后,减少叶面蒸发,使苗壮。中耕时逐次将垄土入沟,故耐旱、耐干风,抗倒伏。次年互换沟垄位置。代田法是农业重大技术改革。赵过亲自试验生产全程,比当时普遍耕种法增产25%~50%。

西汉前期,种田主要用马。当时战争频繁,马伤亡多。赵过推行牛作农业动力,涉及农具的改革。赵过苦心钻研,发明耦犁和耧车。耦犁即“二牛抬杠”式。楼车是一种新型播种机,一牛拖动可完成开沟、播种3 行、复土。比人工在沟内撒种快且均匀,生产效率提高。

农耕总原则创者氾胜之

氾胜之,西汉末期山东人,在长安任议郎。他提出适合北方的农业生产总原则:不违农时,疏松土壤,维持肥效,保墒灌溉,中耕除草,收获要早。说清楚了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几个环节的重要性及其联系。不按时令耕地,土地势必疏松不好,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即使在播种施肥上狠下功夫,也不会取得好收成;同样,时令耕地恰当,肥料跟不上,庄稼也不会长好;其他环节都对,但忽视中耕除草,出现草与庄稼争肥争水,也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别的都做好了,未能按时抢收,造成掉穗掉粒,丰收也会前功尽弃。这个缺一不可的耕作总原则,把我国古代农业技术从个别推向整体研究的新水平,首次从生产全过程反映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氾胜之从农耕总原则出发,用精耕细作方法,有效解决了北方作物防旱问题。在操作上,他提出防旱三环节:首次耕地要抢墒、耱平土地、中耕除草。抢墒是指在春、夏、秋,耕头遍时要在土地潮湿或下雨后抢耕、抢种。春耕在土地解冻后,夏耕在夏至后90天左右,都是趁土地潮湿,耱平和中耕都是为保墒、防土地板结、水分蒸发。

氾胜之受老农的启发,总结老农经验提出区田法:一种是一行一行种植,即带状区种法;一种是一块一块种植,即小方穴区种法。区种精耕细作主在三方面:深耕作区、点播密植,增施肥料、及时灌溉,松土除草、抗旱保墒。他重视选种,提倡“田间穗选”,单收单存。他的学术思想存于18 卷《氾胜之书》。然宋代后散失,后世转述记载仅三千多字。

1.4.1 测量重复性标准不确定度urel(frep) 依据标准方法,同时称取7份样品进行独立测定,亚砷酸(三价砷)结果见表1。

龙骨水车巧制者马钧

引水浇地是农业要事。商代有桔槔提水,周代有辘轳深井提水。两者均要工艺间歇,三国时才有连续引水浇地水车,《三国志》说是马钧制造。

马钧,三国时魏国人,从小喜动脑动手,终于制成连续将水从低处带往高处的水车。一端是带齿轮和踏板的轴,另一头是小齿轮轴,两轴用装有木片的链条相连。小轮置于水中。踩动踏板,木片带水而上。连续踩动,水即连续从低处引向高处。龙骨水车出世,人们称马钧是世间少有的巧匠。

与农业相关,马钧改进了绫子织机,简化结构,提高劳动效率。新机所织图案新奇,绫质提高,淘汰了旧织机。马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机械专家,人们把他与前代能工巧匠鲁班、墨子相提并论。

农业大百科著者贾思勰

我国历史上研究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汗牛充栋,是几千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书《齐民要术》,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该书成于距今1 500 多年的北魏时期,“齐民”即平民,“要术”即用以谋生的主要方法。该书主讲我国对农业生产的技术贡献。全书10卷92篇,约11万字。其内容丰富,含土地耕作,农作物、蔬菜种植,果木树栽种,畜牧,饲养家禽和养鱼技术,还有养蚕、制曲、酿醋、做酱等副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当时农业农家各方面都有详细记述。本书中反映了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情,总结了我国西周到南北朝1 000 多年的农业经验,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的宝贵资料。

该书记载了许多中国的农业技术、作物轮作制的栽种方法,是在世界上最早明确提出的发明创造,书中20几种农作物轮作方法,当时农民已普遍采用,欧美18世纪末英国才出现。

此书作者是北魏时期的山东人贾思勰(公元480-550年)。曾任北魏高阳(今山东临淄县西北)太守。他深感农业在国家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决心把古代和那时的农业知识和经验,收集整理成一部让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的农书。

对编纂此书,贾思勰非常注重阅读古籍,从书本中吸取知识。他把书中有关农业生产的资料摘录出来,分类整理,载入《齐民要术》不同章节,共引用古书180多种,一些与农家生活、农村生活的相关知识,他都尽可能摘录刊入。宋以后失传的《氾胜之书》,贾思勰摘录到《齐民要术》中的内容,使后人得以知晓氾氏论述。他不满足于从古书摘录知识,而经常到农村去,亲身观察、调查、了解第一手情况,几乎走遍北魏辖之豫、冀、晋、鲁等地。他还亲自种植,在实践中检验,修正错误。他特别注重向有经验的老农学习,在拜访中收集了许多口述和民间谚语,编入《齐民要术》之中。

通过阅读古书学习,深入实际调研,虚心请教老农,亲身耕作体验,这是贾思勰作为杰出的科学家著成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之所在。

被誉为“茶神”者陆羽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茶树和饮茶最早的国家。周代饮茶成为人们的习惯。名医华佗认为饮茶有助思考。唐代种茶饮茶从南方传至北方。

陆羽,公元727年生,幼失父母,在寺庙中长大。神由人杜撰,有特殊贡献的人常被化为神。755年游历长江东部,他参与种、采、制茶劳作。760年隐居天目山苕溪,钻研学问。780年写出世界首部茶著《茶经》,分上、中、下卷,10 节7 000 余字,从茶树起源、制茶、煮茶、饮茶、茶具,茶品种、特色及茶趣多有记述,并附插图。

唐之前对茶用字多样。陆羽将“荼”字改为“茶”字。至今各国多用汉语“茶”音称茶。饮茶如此广泛,与陆羽难分。从《茶经》到“茶”字,称陆羽“茶神”实不为过。

农民之农学家陈旉

农民研究家北宋人陈旉,1076 年生。他从小对动植物感兴趣,立志把干农业的实践经验写出一部农书。他白天或顶烈日忙碌田间;或串门走户,向有经验的老农收集生产经验;夜晚读书、整理材料常常夜以继日。

以往农书多以农业技术或农事活动为主、《陈旉农书》则从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两方面论述生产活动。该书是现存最早的论述南方农业的著作,分三卷。上卷是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生产,书中特别提出一个用木头扎成木排放在水面上,在木排上堆积泥土造成田地,种水稻新招儿;中卷专谈养牛,强调要像关心自己来关心牛;下卷专谈蚕桑,把蚕桑作为农书中一个重点来处理从陈旉始。

多才多艺科学家王禛

元代初、中期的山东人王禛,先后在今安徽、江西任县官,认为农业是天下最根本大事,他亲自参加农业生产,调查总结经验。

他深感不违农时是农业根本原则。那时人们看物候进行农事。他绘制《授时执掌活法之图》,内春夏秋冬四季、12 个月、24 节气,常年气象、动植物物候、相应农事活动,一一醒目列入,让百姓一目了然。农历正月,有立春和雨水节气,常规有东风吹来,大地解冻,草木复苏,大雁北飞,种田进入农忙,制备农具,运肥下地、择时耕地、耱地等。

为编适宜全国用农书,他搜集全国土壤、气候、作物分布,绘成《天下农种总要图》,后失传。他是天才的农具改革家,把水磨改成磨面、砻稻、碾米一体机。

1313年版《王禛农书》对北方、南方农业均有述及。全书37 卷13 万字300 多幅图,含南北方17 省。该书分三部分:《农桑通诀》含农业发展史,从耕到收,养鱼养蚕;《百谷谱》含80 种粮食与经济作物起源、品种、栽培法;《农器图谱》重点项,有200种农业、手工业工具和生活用具,配306幅插图。图文并茂说工具起源、构造、用法、工效,过去农书所无。

书中述及农民劳动互助和经营方式。古代农村有天然农忙互助机制。夏锄季节,10户农家组织“锄社”。10 张锄先锄一家之地,该户供应锄者饮食。后9 天依此陆续锄完9户之地。

王禛是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毕昇发明活字排印,胶泥字不易上墨,还易损。王禛改木活字,设贮字架,按音韵和杂字分排,提高活字使用与排字效率。记述于书,引起明、清代推广。他是有才华的诗人,农具均有诗赞,成为《王禛农书》一大特色。

猜你喜欢
农书农业
邱志诚著《宋代农书研究》出版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唐代农书“稀见”现象探析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宋元农业文献物量词及语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