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龙
【摘 要】劳动作为一门兼具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载体。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校本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该教育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具备充分的可行性,还展现出显著的时代性与时效性。常规课堂中,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锻炼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学科活动中,学生体验具体职业与技术应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家校社协同的实践中,学生增强服务能力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劳动教育;校本实践;项目学习;学科融合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劳动教育中,丰富的实践活动能为学生带来真切的劳动体验,有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应对并解决现实情境中的各类问题。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校本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该教育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具备充分的可行性,还展现出显著的时代性与时效性。
一、常规课堂中开展劳动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具体项目来驱动学习。[2]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劳动教学,即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创意劳动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锻炼学生的创意设计与创意制作能力。在设置课堂劳动项目时,教师可选择选材方便、操作性强、凸显创意的内容,突出其生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如选择常见的废弃卷纸筒,依托变废为宝主题,设计“纸筒变身”项目,该项目包含设计笔筒和收纳筒、裁剪拼接立体装饰画、组合多个纸筒设计会动的玩偶等等。
此外,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制作技能。以学校四年级“慧叠衣物”项目为例,该项目属于“收纳与整理”任务群,项目任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驱动性问题为:如何巧妙地将衣物叠放整齐,使其不易散开,达到节省空间、便于存取的目的?项目实施前期,教师创设了外出旅行准备衣物的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选择旅行的目的地,确定需要携带的衣物,如去海边需要携带防晒衣帽,然后列出材料清单。经历该过程,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项目实施中期,学生将衣物带进课堂。各小组通过自主探究、聆听微课、示范学习、试错纠错等方式,反复实践。学生逐步掌握折、卷、包、塞等动作要领,并依据衣服的特点进行折叠,做到衣物叠放整齐、紧实、不易散开、便于存取,逐步掌握创意折叠和分类整理的劳动技巧。项目成果展示过程中,各小组从教师手里领取帆布袋,开展衣物收纳比赛,看哪个小组的成员能在规定时间内将衣物整齐地放入帆布袋,并取出整齐紧实的衣服加以展示。项目实施后期,学生在家里担任“创意叠衣技能推广师”,获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通过该项目化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创意叠衣物的方法,还初步发展了计划思维,形成了具有实效性的劳动能力。
在常规课堂劳动项目化学习中,生活场景的再现,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劳动热情;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的实战演练,使学生有机会锻炼劳动技能;借助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创意劳动的乐趣与成就感。可以说,课堂劳动项目化学习,不仅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掌握了劳动技能,还提升了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科活动中融合劳动实践,让学生体验具体职业与技术应用
有条件的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的劳动资源,发挥地理优势,开展学科融合性劳动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职业体验。按照劳动任务群的类别进行划分,可以将学科融合活动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与美术融合的传统工艺劳动活动,如“指尖邂逅毛线”“扎染工作坊”“衍纸文创”等活动;第二类是结合校园文化的现代服务业劳动活动,如“童乐市场”“徽章设计”“慧心小达人”等活动;第三类是融合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活动,如“走进身边的各行各业”“校园劳动周”活动;第四类是融合了科学学科的新技术体验与劳动应用活动,如“走进光电实验室”“3D梦工厂”等活动。
以学校“童乐市场”的融合实践活动为例,每年的“双十一”,劳动学科组联合德育部门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开展创新型“跳蚤市场”活动。其中,一至三年级学生和教师均为顾客,四至六年级学生则为经营者。该活动融合了创意设计、动手制作、买卖经营等多方面的内容。场地分为“二手市场”区、现场自制货品区、服务提供区、自由交换区等多个区域。此外,学校还设置了由大队委组织的“市场管理部”,并设有场地清理、爱心捐赠等活动环节,旨在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与情感体验。活动前期,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至三年级学生了解购物的学问;四至六年级学生了解与销售相关的知识,组建小组,合作完成攤位设计、商品筹备、摊位申报、押金支付等工作。活动中期,所有摊主严格按照要求布置摊位。“市场管理部”根据各摊位的经营及卫生状况,采用台签的方式及时评定商户等级。活动后期,各摊主清理场地,凭“文明商户”证退还押金,得到的爱心基金统一捐献给一所乡村小学,落实“手拉手”友谊帮扶计划。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应用知识、锻炼技能、体验角色、感知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童乐市场”活动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学、创的融通。其一,学生在筹备摊位的过程中,用心钻研摊位设计、营销策略,思考“如何为店铺起名”“如何设计吸引顾客的广告语”等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运用美术、科学、语文、数学、信息科技等学科知识,制作引人注目的摊位招牌和广告牌,有的甚至用上电子广告,还有的摊主提前录制了“预热视频”。其二,货品售卖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特长,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自主“开发”产品,如现场绘画、创意折纸、制作文创书签、定制手链、现场做美食等,特色“商家”层出不穷。
通过学科融合性劳动实践,学生深入体验各种具体的职业,增强了对劳动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各行业的认识,也使学生明白了时代发展赋予劳动的新意义和新要求,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增强劳动责任意识。
三、家校社协同中实施劳动互动,增强学生的服务能力与创新意识
因学校场地与设施的制约,劳动教育的开展受到限制,部分极具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无法得到落实。家校社的协同互动可突破这一难题,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实践出真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促使学生思考劳动的真正价值。
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群等平台,发布“家务劳动PK”“劳动小能手争章”等互动活动,拓宽劳动教育的实践空间。以“劳动技能PK——清洁小卫士”为例,教师发起初级挑战、中级挑战、高级挑战三个层级的比赛,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任务。每一层挑战都有对应的示范、要求、评价标准,辅之以问题引导,如:“除了这种方法,还有什么小妙招可以解决这类难题?”“怎样做得又快又好?”具体表现为:初级挑战“地板闪亮亮”,鼓励学生把客厅地板拖干净,将房间角落的灰尘清理干净;中级挑战“窗户明晃晃”,要求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擦拭室内玻璃窗,清洗纱窗;高级挑战“厨灶大变样”,倡导学生清洁厨房地板、整理厨房灶台,除去台面和墙壁上的油污。学生完成任务后以照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劳动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刻体验到为家人提供劳动服务的愉悦,领悟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意识到主动承担家务的重要性。
在家校社协同的劳动中,学生切实履行了身为小主人的职责。他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技能,还学会了如何为自己、他人和社区提供服务,为将来服务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聚焦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是培育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一种有益探索。学生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常规课堂学习、学科融合及家校社联合的劳动活动中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不仅感悟到新时代的劳动内涵,掌握了实用的劳动技能,还深化了对劳动的理解,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未来,教师还须关注劳动教育课程的評价,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高志军,陶玉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92-95.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