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 折宇婷
201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人民的幸福是“中国梦”三大主题的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奋斗的初心和使命,人民的幸福既包括物质方面富足的幸福也包括精神方面富有的幸福,[1]劳动能带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物质富足需求。马克思曾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并不是以求生为目的,而是对自我价值追求的满足。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辅助学生养成“劳动四最”的劳动理念并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从而将其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成为现实。
随着国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涌入,不少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深受错误思潮的荼毒,严重扭曲了高校学子的价值观。网红文化的兴起更是对高校学子的价值观形成了猛烈的冲击,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妄想不劳而获。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是“三全育人”政策落地生根的必要举措,也是充分发挥高校立德树人关键作用的有效措施。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的教育,能够帮助高校大学生养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正确认知,在此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价值,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德才皆备的时代新人。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再到“五育”协同,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走出了“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教育“沼泽”,劳动教育越来越成为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有效路径。首先,劳动教育具有树德的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以及劳动精神教育等内容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树德的育人效果;其次,劳动教育具有增智的作用,将劳动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及实习实训课程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此外,劳动教育还具有健体的作用,近年来因缺乏日常健身锻炼而沉浸于学习或沉溺于网络游戏导致猝死的高校学生数量逐渐增加,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并有效释放学生的学业压力;最后,劳动教育具有育美的作用,不少学生在网络的诱导下形成了错误的审美观念,选择整容来追求外在的美丽,通过劳动教育能够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在风吹日晒下辛勤劳作的黝黑脸庞才是高校学生应该追求的内在美。思想政治教育是着重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点”的教育,而劳动教育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面”的教育。[2]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交叉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同向发力就必须要整合分散的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包含着对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奋斗史、革命史的论述,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突破一个又一个重大风险从而赢得伟大胜利的奋斗历程,深刻感悟夺取伟大胜利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亿万群众的“实干兴邦”。劳动教育课程中也蕴藏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大国工匠的案例教学、劳动精神教育以及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诚实、守法、敬业的优良品德。综上所述,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是较为丰富的,但由于尚未形成健全的融合机制、各部门负责人的联动意识不强等现实因素导致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呈现出“离散化”趋势,[3]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有待整合。
受到“学而仕则优”等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高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了片面化、畸形化的发展态势,这种滞后的教育理念并没有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进而更新,反而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仍时有显露。例如教师将劳动教育这一动态的教育等同于书本教育的静态化教学,而尚未从“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三位一体教学目标体系着手育人。[4]其次,高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手段过于陈旧,从而导致融合效果不佳。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劳动已经出现了多样化的形态,例如数字劳动、智能劳动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而是包括饱含科研智慧的“脑力劳动”、付诸行动的“体力劳动”、富有创新意识的“智慧劳动”等新形式,但是高校在融合实践活动的选择上还留存着浅显化、形式化的倾向,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式仍主要以传统体力劳动为主,并未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遵循系统性原则就是以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杜绝片面化、孤立化的思考方式。瓦根舍因在“范例教学”模式中提出了“稠密区”概念,所谓“稠密区”就是选择不同学科知识中最具代表性的材料,从而各类知识汇集、交融。通过对这个稠密区的观察和研究,形成一种普遍性的认知,并以其为指导构建联动机制,[5]为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资源提供了思路借鉴,教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教育来加强劳动教育的隐性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方向指引;同理,用劳动实践活动这一显性教育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内化。通过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耦合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遵循开放性原则就是要保持与外界环境的信息、物质交换,通过这种交换来保持自身的先进性。首先,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劳动+课程思政”的形式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高校课程学体系中,提升二者的协同育人作用;其次,通过“线上宣讲”+“线下教学”的方式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加强网络舆论阵地的占领,合理利用微博、视频号等网络平台加强劳动精神以及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同时通过线下的实践活动加强理论知识的内化。再次,紧跟时代潮流,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基础,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依托,通过VR 技术带领学生身临其境的模拟劳动场景,从而给予学生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刺激下的新体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开展教育,真正实现寓学于乐。
遵循整体性原则就是从事物的全局出发,合理规划各个部分的组成要素。首先,在教学师资力量层面打造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双师型队伍”既能满足学生理论知识层面解惑释疑的需求也能满足学生实践层面劳动技能提升的要求。[6]其次,在教学评价机制层面创新教育评价机制,增加增值性评价,即用本学年的学习表现减去上一学年的学习表现从而概括出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后,在教育保障机制层面要增强协同意识,发挥政府的“桥头堡”作用,加大对于劳动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场域支持;发挥家庭的辅助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国军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