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珍
【摘要】对话教学作为一种互动性的教育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群体讨论,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及思维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文章先分析了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优势,然后探讨了几种具体的对话教学策略,如引导对话思路、角色扮演、问题启迪、因材施教以及互评互助等,这些策略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解题技能.文章对这些策略进行分析并对实际应用的案例进行研究,旨在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创新的教学视角和实践的参考.
【关键词】对话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对话教学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逐漸被淘汰,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寻求能够激发学生潜能和提高他们主动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对话教学作为一种促进知识建构和深化理解的互动形式,它的重要性不断被强调.文章旨在探讨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及其策略分析,回答对话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提高解题技能,并激发学习的自驱力.
一、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对话教学因其独特的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对话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深化数学理解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法的应用显示出以下两大优势.
(一)对话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形成基础数学概念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对话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使得数学知识的传授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多方共建.学生在对话中主动提问,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彼此讨论,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互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还能够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对话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而这种结构正是深层次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基础.
(二)对话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往往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缺乏足够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而对话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将他们从听众转变为参与者.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并回应同伴的意见,这种互动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课堂参与感.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积极分子.教学研究发现,当学生感到自己的声音被倾听,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显著提升.通过对话,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培养了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因此,对话教学不仅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在增强学生的数学沟通能力上展示了其独有的优势.通过对话教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为深刻和全面,这也为他们将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将对话教学策略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效的.
二、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分析
(一)引导对话思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对话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该模式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促进思维的交流与数学概念的建构.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直接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有几条边呢?”这一开放式的问题不仅简单直接,而且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投入即将展开的数学探究之中.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纷纷回答:“四条.”这种互动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并且为后续的更深层次的对话奠定了基础.接着,教师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那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了都有四条边,还有哪些相同之处呢?”这一问题促使学生不仅要记忆已学知识,更要在对话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开始留意这两种图形的更多细节,并发现它们“都有对边平行”的共同特性.教师适时的提问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点,还激发了他们进一步观察和思考的兴趣.教师紧接着提出:“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哪些不同呢?”这一问题鼓励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两种图形,并试图从中发现不同点.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他们指出:“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观察和比较的能力,也练习了如何将观察到的具体信息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十分关键.每当学生给出回答时,教师要及时正面反馈:“同学们回答得太好了.”这种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教师的这种鼓励态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类似的对话中去.这种引导式的对话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交流表达的技巧.教师的恰当引导,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构成了这一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开设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作为一种互动性极强的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和运用.对话教学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认识人民币”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超市的场景.教师扮演商店老板,学生则分成几组,每组代表一个不同的“家庭”,学生扮演家庭购物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人民币购买教师提供的物品,如水果、文具等.教师可以先介绍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并讲述它们的特征和价值.接着,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总价、找零等.这时,教室仿佛变成了一个真实的交易市场,学生积极地和“商店老板”讨价还价,进行买卖.例如,一名学生想要购买一些文具,总价为15元,他给了教师一张20元的人民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识别20元人民币的特征,还要计算找回的零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穿插提问,如:“如果我找给你一张5元和一张1元,对不对?”通过这样的互动对话,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面额的理解和运用.
在整个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特殊情境,比如假币的识别、优惠活动的计算等,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讨论:如何使用最快的方法计算总价?如何识别真假货币?如何确保找零的准确性?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角色扮演和对话交流,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提升了解题技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亲身体验和反复实践中,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三)采用问题启迪,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递者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对话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对话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和启发性,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主动探索者.
例如,在教授“千克和克”的单元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实际问题来引入新课:“如果超市的秤坏了,只能显示克而不能显示千克,那么我们如何在买5千克苹果时,知道该称多少克呢?”这一问题会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它触及了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自由交流思考过程,并记录下各种可能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走动于各小组之间,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提供指导,但不直接给出答案.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了各种转换的想法,有的小组尝试通过实际动手称取物品来探求答案,有的小组则尝试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随后,教师可以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探究过程和结论.在分享过程中,学生积极展示了自己的发现:“我们发现1千克等于1000克,所以5千克就应该是5000克.”教师通过提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那么如果是7千克半呢?我们该怎样将其转换成克?”学生再次投入讨论,尝试将之前的方法应用到新问题中.在这样的对话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千克和克的转换关系,还通过对话和互动,加深了对数学单位概念的理解.这种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使得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和分享提升了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最后总结时需要强调千克和克之间转换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将课堂上的讨论和发现应用于日常生活.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还在对话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因材施教,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作为一种互动式教学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方法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
以“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作为引入,例如:如果一个篮子里有24个苹果,我们要将这些苹果分成3份,每份有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他们进入实际情境中深度思考.教师接着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例如,对于思考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将24个苹果均匀地分成4份,每份会有多少个苹果?这和我们刚才的问题有什么关联?”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拓展了他们的思考空间.对于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线索:“我们可以先找出3个苹果是一组,那么24个苹果有几组呢?”这样的线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除法和乘法的关系,又能鼓励他们继续尝试解题.在学生交流讨论的环节,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观察者.通过仔细听取学生的讨论,教师能够发现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潜在的理解误区.例如,学生在讨论将24分成3份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使用试错法,有的学生可能已经能够快速地使用分配律完成计算.这时,教师可以总结不同的解题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并指出每种方法的优点和可能的局限性.在最后的总结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反思整个解题过程,并引导学生将今天的学习应用到其他类似的数学问题中,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题目:“那么,如果我要计算28乘3,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回顾了学习内容,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乘法的实际意义和操作方法.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对话教学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学生在对话中逐步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而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的教学调整.
(五)互评互助,提升学生解题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话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互动性成为提升学生数学解题技能的有效手段.互评互助活动,特别是在具体的数学概念,如“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学习中,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交流与合作,进而使其深化理解并增强应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话教学法来教授小数的加减法.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一系列小数加减法的题目,并邀请学生主动参与到解题过程中来.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并解答黑板上的题目.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他们小组的解题过程向全班展示.例如,一个关于小数加法的题目是:计算3.25+2.1.一个小组的代表在黑板上写下了他们的解题步骤:首先将两个小数对齐,确保小数点一直在同一直线上;其次从右至左逐位相加;最后将结果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其他小组成员关注解题步骤是否合理,并鼓励他们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在随后的互评环节中,其他小组的学生开始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有的学生发现小组代表在数的相加过程中没有正确进位;有的学生则提出可以更有效地整理计算步骤,以减少错误.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变得更加深入,他们可能会开始检讨和讨论解题过程中的不同方法,并互相学习对方的解题技巧.通过这样的互评互助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小数加法的基本步骤,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通过交流与合作来发现和纠正错误,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数学解题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的同时,还在不断地学习如何给予和接受反馈,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自我检查和自我改进的习惯.这次教学的过程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对话教学和互评互助的策略,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显著提升他们的解题技能.通过对话和交流,学生在相互学习中进步,在相互启发中成长.
结 语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思考,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课堂参与度.文章提出的教学策略,如引导对话思路、开设角色扮演、问题启迪、因材施教、互评互助等,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交流和解题技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以使对话教学的效果最大化.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对话教学与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创造更为丰富多彩和高效的数学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瑞利.思维发展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文理导航(下旬),2023(6):43-45.
[2]黄素平.“双减”下应用对话教学提升学生數学对话力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2):164-167.
[3]陈阿环.利用有效对话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教育界,2023(16):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