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百代之流 会当今之变

2024-06-07 08:42刘晓倩林梓琦
人民音乐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央音乐学院民乐民族音乐

刘晓倩 林梓琦

3月26—31日,由中央音乐学院、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厦门·中国民族音乐周于美丽的鹭岛举办。本着全方位、多层面展示中国民乐的最高水准和中央音乐学院创作、演奏、教学综合实力,持续助力厦门市文化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动宗旨,本届音乐周汇集了全国二百余名具有影响力的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专家学者,以及十一所音乐学院民乐系领军人齐聚厦门,共襄盛举。音乐周共设四大板块,分别为三场音乐会、两场学术活动、七场中国民族音乐进校园活动以及对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学,力图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映照传统之美,增强交流合作,推动传承发展。

一泓碧水和云下,琼岛瑶楼奏管弦

本次民族音乐周期间举办的三场别具匠心、内涵丰富的音乐会可谓阵容强大、名家云集、新秀荟萃。“龙腾虎跃”开幕式音乐会、“美美与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和合共声”闭幕式音乐会,呈现了高水准的音乐表达、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更传递出了文化赓续、音乐创新、文艺为民三个关键词。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龙腾虎跃”开幕式音乐会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千年仍铮铮作响的民族精魂,坚守着民族之根、文明之源的初心。二胡演奏家于红梅、琵琶演奏家章红艳、笛子演奏家戴亚等享誉海内外的民乐演奏家,以及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师生倾情出演,国家一级指挥、中央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刘沙率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合唱团、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合唱团集体亮相,集中展现了优秀人才的顶尖实力和中国民乐的最高水准。音乐会呈现出重奏、协奏、合奏、合唱等多元化的形式,别具匠心的曲目安排,以历史脉络为经线,以地域风貌为纬线,用多重表达诠释音乐会的创新融合,以多种形式勾勒音乐会的文化根脉。《望春风》《将军令》《秦川情》《天边情歌》等作品以多地域、多元化的音乐语汇,探寻镌刻在历史年轮里的文化符号;《龙腾虎跃》《敦煌新语》《云想花想》三首作品则以新时代的古韵新声,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呈现吸收互鉴、融合创新;《蒙山沂水情》《清风语》《永远的山丹丹》三部作品为观众奏响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刻勾勒了在长期奋斗中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赋予传统以新声、赋予传统以新生。“美美与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由陈冰担任指挥并兼任导聆,特邀歌唱家王丽达倾情演绎,上演了6部兼具当代审美与文化底蕴的原创民族室内乐作品。这些当代作品或以古典诗词为灵感,或呈现一方风土,或讴歌时代精神,力求呈现中国民族音乐的当代价值内涵,展现国际视野下的民乐风貌与格局。《茉莉青春》《贺兰源祈》《妙旋古道》《春晓》《繁星闽宁》等作品以多元包容的面貌演绎出新的时代内涵。民族器乐童话剧《碧海金螺》的首演则彰显了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核与精神。该作品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陈欣若创作并担任导演,分为“阿仔赶海”“梦得金螺”“扶危济困”“恶霸横行”“家丁围捕”“拷问阿仔”“海底斗智”“金螺归来”八场(乐章)。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本场音乐会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以波澜壮阔、恢宏磅礴的气势和力度,以凝心聚力的作品和顶尖水准的演奏,充分彰顯了学校的家国情怀,国乐的人文情怀,文化的传承情怀,文明的发展情怀。

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无论是经典荟萃的曲目设置,还是蔼然可亲的演绎表达,“和合共声”闭幕式音乐会肩负深入人民群众之中的责任使命,诉说着薪火相传的传承初心。音乐会由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弹拨乐团、进击打击乐团、圣风室内乐团、艺境室内乐团、颂笙乐团和厦门市南乐团,台湾艺术家邱婷、黄正铭联袂上演,以多维度、多形式、多方面的传承、创新、诠释,为人民群众献上新时代新风貌的音乐。《打虎上山》《牛斗虎》《冲天炮》《小河淌水》《圣风》《在遥远的地方》《茶马》《悄然》《那拉提》等经典作品焕发新声,在精妙绝伦的演绎中为观众们带来惊喜的听觉盛宴;《李白诗二首》《走马》《静夜思》《鹅銮鼻之春》等作品则荟萃海峡两岸经典,搭建起两岸民间艺术交流互鉴的桥梁。

溯源寻脉盘根植,千帆竞发续远行

本届民族音乐周,荟萃全国十一所音乐院校的民乐系领导及专家、海峡两岸知名学者,共聚2024厦门·中国民族音乐周,举办了两场观照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会议——“当代民族器乐教学论坛”“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围绕民乐的传承与发展,兼及闽台音乐文化的实践,给出敦本务实的建议、见解与思考。

“当代民族器乐教学论坛”从专业教育层面,关注各大院校民乐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及其特色。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章红艳、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刘灏、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主任魏国、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王展展、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高纯华、星海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李复斌、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张忠、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主任谭军、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副主任盛秧、哈尔滨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姜克美以及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葛咏等来自全国十一所音乐院校的民乐系系领导、专家先后发言,围绕民乐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研理论、精品创作、海外传播、社会普及等众多关乎专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展开分享与讨论。与会专家从民族器乐专业建制发展、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分别介绍了各自院校的办学思路、学科建设与教学特色,通过教学传承、演奏实践、作品创作、理论科研、国际交流等路径,紧扣当下民族音乐发展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切实推动民族器乐音乐人才的全方位、可持续性培养。

“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上,多元背景的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既有长期关注中国民族音乐的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演奏家,也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类非遗领域深耕数十载的名家。中国台湾学者林谷芳先生以《托古、溯源、改制——台湾南管复振的文化切入》为题,从三个视角生动叙述了南管的历史溯源、当代价值和在海峡两岸发展的不同态势、当代的创新实践;作曲家章绍同以《闽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为题从闽台两地文化同根、习俗相近、语言相通、血脉相连谈起,谈到闽台音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王次炤以《中国传统音乐词曲关系的特殊结合》为主旨进行深入探讨,从音乐与语言、音韵、调类调值的关系,汉语歌唱的特殊节拍,汉语声调形成的特殊词曲关系,音乐中的腔词关系等方面,阐述其对于传统音乐的重要影响,探讨了中国歌剧领域中与中国传统音乐有关的传承问题;张伯瑜从中国工尺谱的流变、特点和价值进行展开,强调工尺谱在传承过程中应进行逆向实践,走进民间,努力寻找回丢失的传统,同时指出传统音乐价值的回归需要基于传统音乐审美的重塑;张萌编审以《同根同源,华夏新声——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音乐的当代内涵》为题,强调民族音乐具有时代和历史的二重维度,而时代的变化也推动着乐器、传承方式、审美观念相适应的变化,我们应在当下的重新理解和定位之上再次定义“中国音乐”。

在交流发言环节,与会嘉宾从民乐国际化发展、音乐中的中国文化品格、闽台地区的传统音乐等角度入手进行发言与分享。中央音乐学院王磊围绕中国民乐国际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与美国巴德学院合作项目的三点意义;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何丽丽以“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为主旨,指出中国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具有“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深远意义;中央音乐学院程乾从“关于中国音乐的故事与记忆”谈到民乐与中国人文化品格、精神世界的关系;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家阳介绍了南音乐团当前对于南音的保护传承所做的工作;台湾琴园国乐团团长林谷珍谈及两岸民族音乐的过去与未来,梳理了近代国乐团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展过程;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邱婷谈及北管乱弹世家第三代的求索、台湾乱弹声腔移入与在地发展经验等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器乐学科主任卜晓妹将视角引入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谈到了将传统乐种与经典作品注入音乐教材,对推动民族音乐在校园普及的作用;福建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赵亮对福建省当前的民乐发展情况进行了汇报;中央音乐学院二胡专业研究生司宇辰分享了作为台湾青年学子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经历以及在北京生活的感想。

群英荟萃、百家争鸣,不仅搭建起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桥梁,精彩前沿的学术研讨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族音乐未来发展更多的可能性。在浩浩汤汤的时代潮流之中,我们或回归传统、溯源寻根,在文化传承中愈加坚定;或踏浪高歌、创新前行,在交流与争鸣中镌刻时代的印记。

深学笃行重实践,清风化乐润校园

3月29日上午,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周(2024·厦门)四大板块之一的“生态文明”“以人民为中心”主题实践研学在厦门筼筜故事馆、筼筜书院和深田社区展开。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于红梅带队,厦门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廖华生陪同,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春梅,党委统战部部长王磊,民乐系主任章红艳,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鼓浪屿钢琴学校校长李昕,指挥系党总支书记陈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亚辉,民乐系副主任胡瑜,思政部副主任于竞游以及声乐歌剧系教授、女高音歌唱家王丽达等27名师生参加研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通过此次“沉浸式”“现场式”主题实践研学,中央音乐学院参加实践研学的干部师生深受教育。新时代新征程上,学院将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特色,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中,努力打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高地,以实际行动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进校园”是本届中国民族音乐周重要内容之一。3月26日至31日,由于红梅书记带队,学校20位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先后走进厦门市音乐学校、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市蔡塘学校等4所学校,共开展8场民族器乐学习大师课,通过现场演奏、讲解示范、互动交流的方式,为厦门市中小学师生讲解了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相关知识及演奏方法,让广大师生零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艺术魅力,通过音乐这一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青少年心灵。本届中国民族音乐周中持续深入开展的“中国民族音乐进校园”活动,正是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生命力找准道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用音乐艺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风韵千载寄丝竹,散入春风满鹭城

本届音乐周是全面探索高质高效传播弘扬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次新形式、新思路、新举措,吹响了“凝聚两岸力量、共话民乐未来”的集结号。海峡两岸不同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厦门、全国十一所音乐学院民乐系领军人凝聚共识,在中央音乐学院强大的号召力下,完成了一次促进民乐交流、共谋民乐发展的盛会。通过此次音乐周,我们可以看到,民族音乐注入了生机活力,融入了诗性文化和家国情怀,一部部作品展现出的是全新的生命和时代的光彩,是以音乐人的使命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实践。中央音乐学院回答了如何用音乐来表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音乐语言背后蕴藏的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乘风好去,長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在这个重要年份,中国民族音乐周的成功举办承载了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民族音乐周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人民性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艺为民”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活动举办的历史自觉完美融合,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细照笃行。今天,民族音乐周将民族音乐的种子深植鹭岛,待他日,繁花正茂;未来,民族音乐周也将传统文化织成风帆,携迢迢过往,迈向更广远的前方!

刘晓倩 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

林梓琦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民族音乐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民乐国祥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中央音乐学院2020年新年音乐会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中央音乐学院·延安“10·15”艺术节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走近音乐的世界》系列之三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告诉你 艺术让人学会感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