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日亮 银文达 姚引婧 李戍斌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原先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诸多不足。分析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教育模式,是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效途径。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建立师资融合、基地融合、课程融合、评价机制融合“四融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的有力保障。实践证明,该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利用企业的实践资源,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整合学校教学等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1 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中国高等教育在迅猛发展,部分高校与时俱进、教育创新,但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现象、教法陈旧、脱离企业需求的问题仍然存在。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突破口[1]。合肥学院蔡敬民剖析了新建本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与内涵,对新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方案,并强调教学环节更加突出强化实践教学[2]。李金懋等提出了采用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培养基地建设、丰富的培养内容、灵活的考评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3]。范若寻分析了我国应用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革新教学方法和革新课程体系的思路[4]。潘章以唐山学院自身发展经验为范例,介绍了OBE 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实践[5]。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转变的。主要表现在:对多元化应用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维度多样性。研究方法与形式多样化,但大多都是以定性研究为主,其次为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参与研究者的人员也比较多,有院士、企业管理者、社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专任教师和高校的管理人员等都有参与研究。总体来说,教学改革研究多,综合改革研究较少,多元化应用型、复合应用型人才整体建设研究有待加强[6]。
2 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2.1 实践教学基地单一
实践教学条件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主要是指各类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及其配套设备、器材等。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和支撑,也是衡量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场地、资金毕竟有限,很难全方位筹建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所需的硬件条件。传统的高校教学,仅以自身硬软件条件方面出发,没有综合考虑利用社会资源来进行有效补充。高校原先的教学模式单一,独立教学,很少有融入到企业、行业、社会教学机构中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孤岛”,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再则,大多高等院校费用来源没有与社会经济效益挂钩,缺少经费的院校少投入,通过减少实践教学内容教学,使得应用型本科该有的教学实践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与开展,教学质量上打了折扣。特别是一些新建的院校,资金投入有限,实践教学基地少之又少,应用型学生的培养缺乏实践。
2.2实践教学队师资缺乏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招聘教师的主要依据是学历,并没有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且工科领域,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人往往学历相对较低;导致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存在着“理论过硬、实践薄弱”的问题。大多数教师都是校园对校园,刚毕业就成为了任课教师。还有,实践教师队伍一旦晋升职称,部分教师便会进行转岗,这就使得实践教学队伍出现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绝大多数实践教学的教师来源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背景和经验,在实践教学基地和环境中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不高。
2.3实验实训项目多源于教材
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倡应用,但这里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强化理解专业知识,更应该是面向社会并能为行业、企业解决相关实际工程问题。而教育是针对工程中某一项典型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技术上的解决方案或者知识点的传递手段。实验实训项目主要来自于教科书,往往不能直接解决社会上真实的工程应用问题。而且这些教科书的案例有些已经过时,对于现在的技术应用将难以匹配,最终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2.4 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高校实践教学还存在评价不科学的问题,以理论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在我国高校沿用已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存在评价目标不明确,没有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综合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评价主体缺少多元性,无法或者很少采纳学生家长、毕业生、用人单位等相關利益主体的评价意见,评价内容不适应应用型素质教育要求,过分强调知识掌握而忽视综合能力的应用培养。评价指标和操作规定不统一,导致评价结果不合理、不客观等问题。
3现代产业学院的建立
校企合作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一条直接有效的途径,也是深化产教融合,产学联盟的重要手段。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促进高等院校再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产业、企业深度衔接。国家提倡把产业与教育融合为一体,并将其升华为优化高等教育人才供需结构的国家战略。为了迎合和服务于国家的教育战略,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大量具备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我校的汽车服务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专业等的定位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且符合地方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为此,我校积极扩展校外合作实训基地,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申办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的建立,使得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学联盟变得切实可行,也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自我发展转型的一条有效的重要途径。
4应用型本科“四融并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现代产业学院是主题混合的一个现代教育教学实体,其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产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应用侧的有效链接,教育理念与生产理念的有机融合。在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双方都有着对方必须而又难以取替的资源优势,只有双方建立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才能整合优化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从高校获得对口的应用型人才资源,高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拓宽知识面。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为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师生校外实践基地、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提供支持。依托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产业学院,建立师资融合、基地融合、课程融合、评价机制融合“四融并重”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4.1 校企基地融合
校企合作是促進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协同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等多主体的系统工程[7]。依托产业学院,融合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实习实训基地这三大模块,以这种“双赢”的模式,实现信息资源、设备、技术的共享和互补,完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所需硬件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以学校教师为主进行课程实验实训的引导和拓展,主要承担专业课内实训及基础实践环节。学生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实验实训,理论知识得到快速检验,夯实专业基础。
(2)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训及专业课程设计,学生得到企业导师的现场指导。专业课程设计和专业实训中遇到的工程问题,现场解决,有效实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有效解决了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8]。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理论实践教育办学模式,校企共同策划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职业技能,不断增强专业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防止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空中楼阁”。
(3)企业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承担学生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由企业导师指导,有现场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能否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职业道德素养。通过校企文化第二课堂宣讲、授课等方式,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促进课堂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让学生提前感知企业文化,提升专业认同感,有助于实现学生到工作者的零过度。
4.2师资融合
校企合作共建师资,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实现校企双方教师的互换、互访、互学、互评,打造校企教学创新团队,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形成校内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企业高技能人才+企业高职称技术人员、企业导师的三层教师团队,对标基础实验实训+专业技能训练的综合实训+创新能力训练的拓展类实训。形成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训练的有力软件保障。完善师资队伍背景来源单一,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企业大师的加盟,强大了实践教学队伍的同时,也能传帮带,并解决目前时间队伍年龄结构、背景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1)聘请一部分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和具有一线丰富操作经验的技术工人,参与学生实践操作类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参与培训校内专职专任教师,尽快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变。
(2)以产业学院作为平台,聘请企一定数量的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等作为兼职教师,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专业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内的实训项目的制定、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答辩等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引进企业大师,企业高职称的技术人员,参与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指导工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3课程融合
课程资源建设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将“1+X”证书制度与课程建设有机融合,同时建立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将行业企业一线项目案例转化为教学案例,建立共享课程资源平台。课程资源由校企共同重构,更加注重“基础理论+新技术实战”的结合,同时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双师共商共建”,发挥高校理论教学和企业技术更新的特点。
(1)对企业岗位能力、实践技能体系等内容进行分解、分类与重构,将其知识、技能需求转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要求,着力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促进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需求互嵌共生,实现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共生共长,使得新的课程体系更加突出专业特色,更加贴合行业企业需求。
(2)邀请企业导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按工作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使课堂教学贴近社会生产实践,实现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零距离”融通。
4.4 评价机制融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构建。通过学科竞赛,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技能比赛中,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现场运用能力[9],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完善教学条件,使学生获得了基础训练、技能训练、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的训练,能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更好的解决问题。着力推行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台竞技,用人单位就其就业方向可以适当参与学生学业考核,通过对学生完成企业指标情况,培养学生的企业服务意识。采用企业运营模式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并推行学生考证,持证上岗,提升在岗的专业技能,符合企业使用的合格人才“产品”。
将企业生产工艺标准、职业技能大赛标准有机融入实践教学标准,实现实践教学标准、竞赛标准的完美对接。加强学生日常实践教学和训练,使实践教学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客观化,同时建立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依托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发挥以“赛”促教的作用,实施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把对学生的评价贯穿于学习、实训、竞赛的全过程。
结语
应用型本科强调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社会生活中的能力,而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往高技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参与项目先期的资料收集、方案制定、进而参与企业项目,可以采用企业指标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课程的学习情况,并可作为该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依托现有的现代产业学院模式,加强校企聯合、产业融合,通过“四融并重”的有效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有效整合教学、实训实习、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学生就业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人才培养有效性不足、流失率高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葛喜艳. 国外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启示——以米兰理工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 2010(04): 109-111.
[2]蔡敬民.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16,1(01): 5-8+47.
[3]王松博.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9.
[4]范若寻.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信息记录材料, 2019,20(01) : 195-196.
[5]潘章,陈静,张聚涛.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唐山学院为例[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8, (12): 82-84.
[6]彭和平. 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7, (10) :63-65.
[7]涂宝军,丁三青,季晶晶.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四种思维[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4):24-29.
[8]姜丽,杨维明,张玮.“基地+平台”一站式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04): 228-231+235.
[9]王侠,王德强,周炳臣.应用型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多元创新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 (10): 79-81.
基金项目:2023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应用型本科“四融并重”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23JGA360);2021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GXGZJG2021A020);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活动综合委员会课题(课题批准号:JYFZ103357)成果
作者简介:张日亮(1978— ),男,广西来宾人,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机电工程、数据科学与教育管理。
*通讯作者:姚引婧(1984— ),女,甘肃天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