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阳 耿希峰
摘 要:积极心理学强调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使之发掘自身潜力,从内在的积极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积极心理学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对于优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价值。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1-0189-04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被广泛认为是能够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方式。2012年,教育部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近年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对于个体的心理,应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并致力于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发掘自身潜力,积极心理学注重探索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应该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有所创新。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中学生处在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是人格塑造、心理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根据教育部修订并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来看,应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以及促進其身心可持续发展,积极心理学倡导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强调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并且注重个体所处的积极社会环境,两者均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提供了依据。
(一)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让人终身受益,它能够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我,并确保个体在面对挫折与压力时依然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保持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智慧和知识、勇气、爱与人性、正义、节制、超越等六种美德。[1]对于中学生来说,积极的心理品质能让其保持信念与希望,减少受到心理疾病侵袭的可能性,也是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力武器。
(二)培养中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中学生处在身心飞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其情绪具有敏感性和不稳定性,不论是学习产生的压力,还是人际交往带来的不顺,都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波动,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的培养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能够给个体带来更多的心理能量,提高其对抗挫折和逆境的能力,在消极的状态中快速复原。个体的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之一,[2]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个体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积极体验,从而获得幸福感。积极的情绪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享受学习和生活中的乐趣,而这种从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的愉悦又反过来增进积极情绪的体验,形成良性循环。[3]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莫大的帮助,也会使其具有实现理想的动力,对未来充满希望。
(三)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身心健康,没有健全的人格,学生也无法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问题。健全的人格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让学生在身体上、精神上、人格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防止学生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出现偏移、扭曲。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使个体的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从而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4]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更注重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从激发学生能力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四)创设积极的校园环境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离不开所处环境的塑造。校园是中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处在一个健康的、充满积极氛围的校园环境中,同学们互帮互助、充满友爱,这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周围的环境氛围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当周围环境中的家人、同学和教师对孩子充满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5]反之,处在消极的环境氛围中,孩子无法感受到心理支持,就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通过各种形式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环境是必要的。学校可以通过海报张贴、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中,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此阶段具有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丰富等心理发展特点,同时面临学习压力较大、人际关系易处理不当的生活处境。对于此情况,应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面对的生活处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
(一)正确认识自我
在中学阶段,学生对于自我的探索已经不再满足于外表、兴趣爱好等的表面特征,而是已经向内部深化,对性格、气质等较为本质的心理特质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学生对于自我的探索较为急切,他们迫切地想要认清自己,但自身的不成熟可能会让学生对自我的定位不明晰,对于自我认识的不准确易造成不合理信念的产生,从而不愿意接纳自我,产生低自尊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例如只从单一角度看待自己,不能够多角度地认识自己;总是过分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并不能认识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都是准确、客观的,可能具有片面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学生认识自我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和他人都具有优点和缺点,不应该用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从而导致自我评价过低;也不应该用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进行比较,造成自我评价过高。因此要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概念,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学会悦纳自我。
(二)应对学习压力
中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为学习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也更为强烈。这种压力如果不加以释放,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压力的本质,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压力的本质不在于压力本身,而在于压力太过密集,缺少恢复期。可以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如在较多的学习任务中划分为若干少量任务,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完成任务后,进行休息恢复,然后再次完成少量任务,再进行休息恢复,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这种科学地处理学习任务的方式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当学生明白了压力的本质,掌握了科学的处理任务方式,就能够以积极的心态从容应对学习压力。
(三)优化人际关系
对中学生而言,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其有被接纳的感觉,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当中学生面对生活或学习上的挫折时,如果其处于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一定会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且这种情感支持在中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可取代的特殊作用,能够让其从消极的心境中摆脱出来,不至于长久积压而产生心理问题。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有较为敏感的心理特点,这种心理特点会使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困扰加剧。在以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的人际关系,了解人际关系的意义,学会如何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改善不良人际关系的方法,并学会合理沟通,从而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合理调控情绪
中学生的情绪问题一直是多发性问题,其情绪丰富而强烈,起伏变化大,具有不稳定性和冲动性。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为易生气激动和易灰心丧气,常会因为小事而产生较强的负面情绪体验。学生的负面情绪如果不能进行合理调控,就会越积越多,直到无法承担,产生严重的后果。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于调控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主要放在学生对情绪的体验上。要让学生认识情绪,在面对情绪时不应只关注情绪本身,还应该反思自身为什么会出现负面情绪,明白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觉察情绪是能够调控情绪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觉察情绪和识别情绪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负面情绪并做到合理调控。对于如何调控负面情绪,教师也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教授切实可行的调控方法,如心理暗示、自我放松,冥想等。教师传授学生调控负面情绪的方法,并指导其将这些方法合理地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有利于学生保持稳定的情绪,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之中。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有所改变并有新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针对产生心理困扰或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要在重视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同时,面向全体学生。[6]主要在于从积极的方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全面发掘学生本身具有却未曾发现的内在潜力,让其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心理资本,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教学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网络的全面使用。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而对于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很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可以相互补充,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教学。[7]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以线下课堂为主,但常常会受到时空的限制,无法跨越空间教学,且对于人数方面也有局限。这些限制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分享需求,也会使学生的体验感不够。如果采取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便可以突破时空和人数的局限性,学生可以随时分享交流,且通过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的趣味性大大增强。例如,在线上教学中播放心理小故事、进行心理小测验,可以让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线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可以通过眼神交流及时关注到学生,这是线上教学无法替代的,因而二者可以相互补充。
(二)引入团体心理輔导进行教学
团体心理辅导课与心理健康课具有不同之处,相对于心理健康课,团体心理辅导更注重学生的分享与互动。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倡导给学生营造轻松和自由的氛围,来预防或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可以增进同学们的交流与分享,互动性更强,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对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的预防,对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有效的干预。如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和同学产生矛盾,对人际关系产生困扰,从而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了消极的情绪体验,对于这种情况就可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及时了解困扰问题来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化解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让学生学会感恩和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拥有更好的人际互动,打破对于原有的人际关系的消极情绪体验,增加新的积极体验,最终建立对于人际关系的积极心态,预防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引入沙盘、绘画疗法进行辅导
沙盘、绘画疗法是属于心理投射的治疗方法。学生通过摆放沙盘,绘制图画放松精神,为潜在的心理创伤带来疗愈。沙盘、绘画疗法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呈现出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沙盘中摆放的物件以及物件的位置等信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疏通情绪。
不仅如此,沙盘、绘画疗法并不注重学生间的言语交流,对于不善交流的学生更加友好。引入沙盘、绘画疗法进行辅导,对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
(四)家校联合共育
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人的社会化多发生在孩童时期,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人格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8]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和被支持感,父母对其无条件的爱也会让孩子产生价值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可以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如采用正向鼓励的方式进行引导,逐步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家校产生联结和合作,如建立家校合作平台等,做到家校合力共育才能够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结语
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既需要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也需要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二者缺一不可。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让人们更加关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9]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方面都将有新的探索和创新,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提供新视角的同时,对于推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和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新波. 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数据库建设新进展[J]. 中国特殊教育,2010(04):90-94.
[2] 赵瑾. 积极心理学在中学体育教学应用的实证研究[D]. 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6.
[3] 张微.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4] 李俊平. 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上海大学,2013.
[5] 余磊. 积极教育视角下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7.
[6] HAVNES T, MOGSTAD M. No child left behind: Subsidized child care and childrens long-run outcomes[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2011,3(02):97-129.
[7] 高達维.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小学心育课中的应用[J]. 基础教育参考,2020(11):44-45.
[8] 冯墨女. 中小学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12):141-143.
[9] 曾文雄.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析[J]. 教育参考,2019(05):56-60+66.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专项)“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与学习理论的架构研究”(项目编号:SZZX2021-02)。
作者简介:林博阳(1998—),女,硕士在读,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耿希峰(1972—),男,硕士,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