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梦
一、问题思考
在新课改背景下,江苏高考对于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查愈加突出,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在新情境中进行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大多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掌握的知识点零散,缺乏把知识点系统地构建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中的能力,对于某个地理过程很难用语言完整地描述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二是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只能从问题的一个方面去思考,而忽视了事物存在多面性特征;三是知识迁移能力弱,学生在面对新情境问题时,很难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区域情境进行教学,启发学生将已掌握的区域的零散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将知识理解内化,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形成地理综合思维。
二、教学实践
在对中国南方地区典型地貌与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复习时,笔者围绕“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这一专题,通过梳理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对喀斯特地貌和石漠化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通过3个探究活动主题进行复习,完成相关知识的构建。
1.复习主题的确定。
喀斯特地貌是南方地区典型的地貌类型,该地貌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喀斯特地貌是石漠化形成的一个诱因。在教学设计时将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作为线索贯穿课堂,分析某种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时,将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描述充分体现,在探究石漠化成因时,不拘泥于人为因素,还要考虑自然因素,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石漠化形成的影响。对于石漠化的治理,注意从多个方面提出治理措施,发散学生思维。通过将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相结合,形成问题探究链,让学生在主题情境中培养综合思维。
2.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确定复习主题之后,接着设计具体教学环节,如下图所示。
3.探究活动的展开。
呈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视频,引出探究主题——喀斯特地貌,让学生通过地理视角描述所见景观的特点。
【探究活动一】呈现世界、中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图和喀斯特模型图,引导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进行正确、完整的描述,同时能正确说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问题设计】
(1)根据相关图片,说出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特征。
(2)根据相关图片,说出中国不同区域喀斯特地貌的类型。根据喀斯特地貌的模型图,说出喀斯特地貌的地上和地下类型名称并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
【设计意图】
对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主要从整体到局部、一般到特殊进行分析。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信息,对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喀斯特地貌是一类成因相似的地貌的总称,通过模型图的识别和形态描述,加深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的认识。
【探究活动二】事物都是运动的,引导学生运用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态影响的相关知识,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角度描述峰丛洼地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探究喀斯特地貌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问题设计】
(1)簡述峰丛洼地的形成过程。
(2)评价喀斯特地貌对于我国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
【设计意图】
新高考对于地理科目的考查非常注重对地理过程的描述,关于峰丛洼地的形成,要从岩石的形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时要注意地质作用的前后顺序,正确完整地把峰丛洼地的形成过程描述出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分析喀斯特地貌带来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指从地区的基础设施、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等方面构建评价体系。
【探究活动三】呈现南方地区以贵州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石漠化问题突出及石漠化形成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南方地区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的形成原因,探究石漠化的解决措施。
【问题设计】
(1)简述南方地区石漠化的成因。
(2)为南方地区石漠化治理提出合理建议,并为喀斯特地貌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人类为了发展不惜牺牲环境作为代价,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产生的生态问题,要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大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探究石漠化成因和石漠化治理措施,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态问题寻找原因并且从多方面寻找解决措施。
三、设计反思
1.创设情境。
复习内容的选择是实施教学实践非常关键的一步。选择与复习内容相关的两个或几个地理现象串连成一个整体作为主题,能够将若干个地理现象密切联系,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让学生贴近生活去关注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在课程情境及主题确定后,教师要对收集的主题材料和情境内容进行整合,使主题情境符合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
2.设计有效问题链。
以创设的导入情境为基础贯穿全文,对探究的核心知识进行设问,设计一系列逻辑关系紧密的问题,让学生围绕所设计的问题展开探究讨论,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中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思维在思考问题时得以发散。
3.展示问题思考过程。
思维导图可以直观呈现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对于学生用全局观去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深入理解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且对相关地理问题提出解决建议非常有利。
4.重视思维结构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思考、展示后的评价,可以通过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来让学生逐渐构建对于问题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有效地改进问题解决方式和问题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