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昌杰 程琦
摘要 在高中地理研学旅行中渗透“两山”理论,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地理教育的改革创新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淮北市南湖湿地公园研学旅行的实际案例,阐述了“两山”理论在地理研学旅行中的渗透,同时通过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研学旅行的效果。
关键词 地理研学旅行“两山”理论 信息技术 南湖湿地公园
一、背景分析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和科学论断。2006年3月,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他又发表了题为《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的政治短评,进一步总结了人类认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把“两山”理论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指明了新方向,也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此,开展地理研学活动是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引导他们认识自然、探索社会、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将“两山”理论融入地理研学旅行,既是响应国家的发展理念,也是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还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内涵分析
1.地理研学旅行。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则是结合地理学科知识,通过实地考察、体验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实践力的教育活动。开展这一活动可以将地理学科知识与旅行体验相结合,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加深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这与高中地理的课程要求也是一致的。
2.“两山”理论。
“两山”理论完整表述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比喻人类持久永续发展所依靠的优质生态环境,是自然本身蕴含的生态价值、生态效益;“金山银山”指人类社会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一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产生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有矛盾,但是又可以辩证统一。“两山”理论生动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地理研学中渗透“两山”理论的意义
1.深化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
通过研学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山”理论的内涵,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能提高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中学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具体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研学活动强调实践性和体验性,这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地考察和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也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地理研学活动中,学生需要自主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分析问题等,这有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推动地理教育的改革创新。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两山”理论等生态文明理念在地理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在高中地理研学中渗透“两山”理论,可以推动地理教育的改革创新,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培养出更多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优秀人才。
总的来说,高中地理研学中渗透“两山”理论无论是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教师教学的深入,以及对社会的促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研学旅行实践课程设计
1.研学点概括。
淮北市南湖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南湖”)位于淮北市烈山区,该处原为农田,后因开采煤炭而导致地面塌陷,成为采煤塌陷区。后经当地政府治理,形成了如今融自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的4A级城市湿地公园。
目前,园内野生湿地植物资源丰富。在南湖外围,当地已建成度假酒店、矿山博物馆、南湖美术馆和游客中心等,各种住宿、餐饮、休闲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现如今,秀美的风景及便捷的交通已使南湖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地,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2.研学目标。
结合南湖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有效開展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制定了如下研学目标(见表1)。
表1 研学目标分析
核心素养研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考察南湖的发展历程,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论的内涵,树立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通过考察南湖的发展历程,从区域变化和时空综合等视角分析南湖早先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及具体的治理措施。
区域认知能在地图中找到南湖的地理位置,并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角度思考该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南湖的实地考察,理解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
3.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研学旅行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升研学效果,如:在研学前,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查阅相关资料,初步掌握南湖的相关状况;在研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研学旅行的全过程;在研学后,学生可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建立数字化档案;等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录和总结研学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和活动开展提供宝贵的资料。
4.实施方案。
(1)研学前准备。
①安全教育。保证学生安全是研学旅行的第一要求。因此,在研学旅行之前,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必要的自救互救措施。这也与高中地理的教材内容相契合。
②路线规划。合理的路线规划既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也能提升研学的效果。经過多次实地考察和交流,本次研学将采用公交出行的方式,沿途会经过濉河公园、濉溪古城、乾隆湖公园等,这些景点既与南湖湿地公园距离较近,也可以为下次研学做准备。
③内容准备。在研学前,笔者会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搜集与南湖相关的资料,包括南湖的发展变迁、自然和人文景观、治理措施、生态价值等,引导学生对南湖有充分的了解,也有利于接下来研学旅行的开展。
(2)开展研学实践(见表2)。
表2 研学实践的实施过程
研学主题“两山”理论契合点研学内容相关联的地理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
忆往昔——南湖的过去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1.通过参观矿山博物馆及走访周边群众,了解当初采煤区的发展历程。
2.思考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环境和耕地的破坏。产业的相关知识;能源与国家安全;耕地与国家安全。
看发展——南湖的治理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1.采访当地管理人员,了解南湖的治理过程。2.实地走访周边群众了解周边采煤区的存续状况。环境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
思未来——南湖的价值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1.通过采访游客,调查南湖游客的时间安排和居住地。
2.分析南湖的生态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
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等设备展示搜集到的资料,并在研学过程中采集、记录数据,建立数字化档案。
(3)教学评价。
评价是考查研学旅行效果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本次南湖研学旅行中,我们将采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研学前、研学中和研学后的综合表现进行分析,全面考查他们的知识理解、团队协作、实践操作和生态意识等,为以后的教学及活动开展提供数据支撑和改进策略。
五、结语
南湖作为淮北的标志之一,其发展变迁伴随着一代人的记忆和成长。因此,本文立足于南湖开展地理研学旅行,并以“两山”理论为支撑,深化现实与理论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研学旅行的效果。通过本次研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其地理实践力和创新思维,还能提升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将会更加深入地理解“两山”理论的内涵,切实体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地理教学渗透习近平“两山”理论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K22093)和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AH2023045)阶段性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