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式教学的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

2024-06-06 14:05刘玲玲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研学家乡土壤

刘玲玲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工具,尝试在课堂外的真实环境下,采用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取区域地理信息,研究并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具备地理研学的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需要依托课程内容,在课堂内外,组织学生开展恰当有效的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背景提出的。该模式围绕教学主题,通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拓展主题和课后延伸等环节,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并进行多元评价。地理主题式教学模式是在主题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地理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围绕地理主题,充分挖掘、整合课程资源,凝聚教学系统各要素,在一定情境中展开合作探究活动,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

高中阶段,学科多、任务重、强度高,而地理学科涵盖广、知识点丰富,因而学生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双减”背景下,以地理学科思想为指导,开展有层次的主题式教学,并通过多元的实践活动进行课前铺垫和课后延伸,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笔者以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的教学为例,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家乡土壤,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随后将地理实践部分作为《土壤》教学的前置性内容,引导学生对土壤的认知进行思维建构,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以地理实践力培养为目标,确定可行性方案

《土壤》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实例,通过野外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发现土壤的质地结构,探究土壤观察的方法,利用生物、物理等其他学科辅助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和形成要素,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了解土壤的功能,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经过实地调查,并从路程和学生安全角度出发,最终确定研学路线,设计可行性方案。

二、以主题情境为驱动,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以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利用问题认知冲突,从而维持有效学习。问题驱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渠道,设置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的研学问题链条(见下表)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有效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展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建构对土壤的认知体系。

问题驱动设置

情境模块问题模块问题设置地理学科素养

主题情境1问题探究11.观察家乡的区域特征。2.观察不同区域(地形、植被)的土壤景观,认识区域差异性。区域认知能力

主题情境2问题探究21.各小分队通过小铲子、卷尺等工具挖掘土壤剖面,观察家乡土壤的颜色、剖面构造、质地、结构。

2.通过课内的三种土壤的透水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

主题情境3问题探究3综合分析土壤的不同质地和结构对土壤水分、肥力、空气含量、土壤温度的影响。综合思维

主题情境4问题探究4通过观察家乡土壤,发现家乡土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土壤保护措施。人地协调观

三、以深度地理实踐为模式,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1.观察家乡土壤的颜色,分析家乡红壤的形成原因,并对常见的黑土、红壤、黄壤和紫色土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家乡除了有红壤,还有黄壤、黑土,利用变量的控制原理分析这一特殊原因。

2.观察土壤的质地。首先用手抓起一小把土壤样品,体验抓起时的感觉;观察手中土壤颗粒的粒径大小,大致判断粒级和比例;用右手食指、中指和大拇指一起研磨土壤矿物质颗粒,体验手感;将土壤样品放下,观察土壤放下时的形态变化。用手搓,看是否能搓成条。不能搓成条、松散的就是砂土,能搓成条,是壤土和黏土,如果能均匀地塑造成圆形而且几乎没缝隙的为黏土。

3.学生用仪器测量土壤的温度、酸碱度和干湿度。学生通过认真测量,发现家乡土壤呈弱酸性;土壤温度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壤温度会比海拔低的水稻田土壤低1~2度,符合学生所学的温度垂直分布规律。

4.水稻土和森林土的挖掘和测量。通过实践挖掘的森林土壤与课本理论模式的森林壤进行比较,发现所测量的土壤分层不明显,其中有机质层和母质层较易辨认,指导学生分析形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学生发现课本中森林土壤剖面是长时间森林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剖面受气候、地形、生物、时间等因素影响。

5.壤土、砂土和黏土的持水性试验。对于高中生而言,土壤标本的制作是一个烦琐的过程,所以可以通过已有的土壤样本进行持水性实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壤的孔隙度。通过实验,学生发现了三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的差异,并将土壤样本倒扣,发现三种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差异。

围绕土壤主题,通过挖掘课外地理实践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学生在地理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在巩固的同时进行课后延伸和创新设计,如学生利用薯片盒模拟水稻土土壤剖面,通过各种形式设计保护土壤的标志,强化保护土壤的意识,增强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深刻认知。

地理实践力把理论和实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整合起来,把地理课程的实践性完整地表达出来。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所以,教师应精选主题,制定研学方案,利用有限的课内外时间,高效地利用课内外资源进行深度研学,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地理实践力素养提升的研学旅行实施方案研究》(课题编号:FJJKXB20-597)课题成果。

猜你喜欢
研学家乡土壤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土壤
灵感的土壤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研学之旅
灵感的土壤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