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

2024-06-06 14:05桑凤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传统

桑凤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多姿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砥砺前行。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教师的教学应当增加反映文化传承创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情境内容。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探究,开拓创新,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新路径,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积累文化知识,陶冶文化情操,建立文化自信。

一、创设情境,引入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较小学阶段有所提升,但由于认知的局限性,他们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理解不够透彻。为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创设情境,通过形象的故事或者画面,引领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孔融让梨》,让学生从故事细节中体会孔融对于哥哥、姐姐的爱,感受亲情的宝贵,以及给人带来的力量。然后,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中华文明传承的孝道——“百善孝为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自己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依托教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挖掘和拓展相关文化教育素材。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讓友谊之树常青”时,教师可以引入自己亲身经历的关于友谊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受友谊的美好与力量。

三、对比教学,解读优秀传统文化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学习中学会筛选和对比,从众多相关资源中归纳出真知灼见,不但能够丰富文化知识储备,还能够提升思维判断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将不同时期的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等放在一起做对比,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意蕴深远,从而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师生之间》时,教师就可以将我国不同时期关于师生的故事放在一起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不同时期的师道文化中感受尊师重教的美德,学会尊敬教师、感恩教师。

四、案例分析,探究优秀传统文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引领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引入相关生活案例或典故,帮助学生从中提取有文化价值的内容,为“我”所用。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些典故,帮助学生提升法治意识,争做遵纪守法好公民。如:商鞅变法时,“立木赏金”,从而取得了民众的信任,有力地推动了变法进程;曹操在行军之前下令,践踏庄稼者,斩立决,自己却不小心践踏了小麦苗,最后将头发割去以明法令;等等。这些典故,都说明了诚信守法的重要性。

五、问题导向,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运用问题启发的方法往往能够直接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使其产生探索文化知识的欲望。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一是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提问,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二是可以针对不同的传统文化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文化本身的内涵与价值。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提问:祖国的强大与繁荣的基础是什么?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文化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先提出来的?你对此有何理解?这些问题都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其思考,探求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理解“家国天下”“有国才有家”的道理,从而培养家国情怀,做优秀的现代公民。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开拓教学新路径,合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在获取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文化审美能力,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注:本文系宣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程一体化单元教学实践研究》(宣城市教科研{2023}1号)课题成果。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传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