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解放

2024-06-06 05:03:08李辽宁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思想解放的历程。其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关于革命道路选择的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冲破教条主义的思想解放;“南方谈话”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关于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解放。作为一种高度自觉的社会意识活动,思想解放是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其中,实践困境是思想解放的外部压力,主体自觉是思想解放的内在动力,领袖人物是思想解放的关键因素,民主氛围是思想解放的重要保障。面向未来,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自觉从生动实践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双创”中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第二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A81;D61;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24)03-0023-09

作者简介:李辽宁,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成都  610064)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马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专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理论建设成就和经验研究”(SCJJ24MGC01)

①  杨玉玲:《延安13年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的历程与经验》,《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②  赵凌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的三个阶段》,《江汉论坛》2008年第7期;沈宗武:《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③  牛先锋:《解放思想: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活力之源》,《人民论坛》2021年第8期。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冲破思想认识上的束缚和禁锢,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中,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境界和高度。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主要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解放的历程、成果和经验,①或者具体分析某一阶段思想解放的状况,②甚至将中国共产党成立本身也归结于党的先驱们思想解放的结果。③总体来看,已有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解放的大致状况,但是缺乏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大视野进行全景式考察,特别是对于思想解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不够,由此影响了基本经验的现实指导力。需要追问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解放?考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解放的历程对于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怎样的现实启示?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的历程回顾

所谓思想解放,也称解放思想,意味着突破传统观念和个人偏见的限制,探索新的情况并应对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思想解放的历程。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冲破思想上的禁锢和认识上的束缚,在持续的创新探索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有多次范围不同、程度不同、影响不同的思想解放。限于篇幅,本文大致沿着中国共产党历史脉络,仅就其中四次思想解放进行讨论。严格说来,所有的理论创新都伴随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比如,除了本文所列的四次思想解放以外,延安整风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各根据地开展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定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关于革命道路选择的思想解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次思想解放。

1927年,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发动的“7·15”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导致大革命失败。此时,“敢不敢革命”和“怎样坚持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在生死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6页。可以说,对于“敢不敢革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是响亮而坚决的;但是对于“怎样坚持革命”,即中国革命应当走什么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探索。由于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参照,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唯一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这条革命道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占领中心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但是,南昌起义、秋收起義、广州起义以及其他一系列起义,由于敌对双方的力量差距、领导层的不恰当决策,或是其他不利因素,大多数都失败了。实践反复证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在中心城市拥有强大武装的形势,想通过城市武装起义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39页。中国社会的客观条件和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迫使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斗争,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以及“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多次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先后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农村工作是第一步,城市工作是第二步”的思想,并最终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实践上创新性地解决了保持和拓展农村革命根据地面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并且在理论层面上对中国革命的路径进行了明确阐述,实现了关于中国革命方式选择的思想解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123页。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教条主义的思想解放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共中央进行了拨乱反正,毅然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在如何评价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以及如何看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问题上,教条主义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此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思想禁锢,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由于“‘两个凡是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拒绝作任何分析,在理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上为新形势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设置了障碍”,《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第218页。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發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也连续发表文章参与讨论。这次讨论批评了长期存在的极端“左”倾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这不仅促进了党内和社会思想的活跃交流,也为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的新趋势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这次思想解放中,邓小平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于真理标准的辩论,因其与“两个凡是”存在明显冲突,以及与长期盛行的思想僵化和个人英雄崇拜的现象有关,遭受了一些领导的严重反对。在这一决定性时刻,邓小平给予了这场讨论及时而坚定的支持。就在“两个凡是”提出不久,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我们要高举旗帜,就是要学习和运用这个思想体系”,“毛泽东同志在这一个时间,这一个条件,对某一问题所讲的话是正确的,在另外一个时间,另外一个条件,对同样的问题讲的话也是正确的;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条件对同样的问题讲的话,有时分寸不同,着重点不同,甚至一些提法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979年1月18日至4月3日,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批评了“两个凡是”和思想僵化现象。同年3月30日,邓小平在会上发表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强调:“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上引文参见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42-43、143、179页。这些论断对于引导人们凝心聚力发展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南方谈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思想解放

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如何认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如何看待姓“资”姓“社”的关系,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其实质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姓“资”姓“社”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这些论述冲破了长期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禁锢,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思想解放作用。

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经典作家虽然有一些论述,但都没有从本质层面予以明确阐释。自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在探寻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上,既创造了辉煌成就,亦遭受了重大挫折。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并没有真正弄清楚。这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有关,“在他对于社会主义的一些独特构想中,既有一些宝贵的预见,但也有一些脱离实际的空想”。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第565页。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本质性问题,邓小平第一次明确进行了阐述:“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关于思想上的左右之争,邓小平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以上引文参见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7、373、375页。这些论述彻底消除了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视为社会基础制度类型的观念束缚,对于廓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比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7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516页。这些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述的继承和发展。

(四)“第二个结合”:关于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解放

习近平关于“两个结合”的论述,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要论述,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禁锢,纠正了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这对于树立文化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回顾历史,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受以下事件的影响:一是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二是改革开放以后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攻击。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攻击对象是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特别是被袁世凯所尊奉的孔教,认为三纲五常是“奴隶的道德”,忠孝节义是“吃人的礼教”。陈独秀明确指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11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3号。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比较理性的,比如李大钊指出:“余之掊擊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守常(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甲寅》日刊,1917年2月4日。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是深刻的,有力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0页。但是许多人由此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甚至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一些人把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崇拜联系在一起。其中,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六集电视政论片《河殇》最具代表性。该片充斥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鄙视和偏见,把中国文明简单归结为“华夏文明——内陆文明——农业文明——黄色文明”,相反把欧洲文明概括为“希腊文明——海洋文明——工业文明——蓝色文明”,进而贬低“黄色文明”,歌颂“蓝色文明”。作者使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这两个模糊概念,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归入东方的“农业文明”而加以否定,强烈地反衬西方“工业文明”即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似乎“现代”只属于特定的区域(西方),而其他地方的文化“天然”不是“现代”的。这种错误认识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能解释世界的变化与发展的客观趋势。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两个结合”)的要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7页。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个结合”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逻辑上包含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但是将其单独提出作为“第二个结合”,则更加凸显其重要性。这一论断有利于消解广为盛行的“西方中心论”,有利于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其深刻意蕴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走向现代化的基因。这对于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好树立“四个自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思想解放的动力条件

作为一种高度自觉的社会意识活动,思想解放是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反作用,也是对主体原有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这个过程不是任意出现的,是多方面动力和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实践困境是推动思想解放的外部压力

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理论的真理性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当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理论也需要做出调整和创新。思想解放的出现往往有三个征兆:一是实践遇到了重大挫折或者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这种困难是系统性的而不是个别现象;二是原有的理论无法解决现有问题;三是新的有成效的实践不仅与现行的权威理论不一致,甚至刚好相反。而所谓思想解放,就是在实践面临重大挑战或困难的时候,主体对原有理论的有效性和适应性进行反思,针对新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变革。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与实践上遭遇重大困境有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革命力量攻打大城市连续遭遇挫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思考苏俄革命道路在中国的可行性,终于在比较两国的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分布特征后,找到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文化大革命”以后,当人们反思过去走过的路并试图拨乱反正的时候,遇到教条主义的阻挠,这是一个套在人们头上的新的“思想枷锁”,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破除教条主义的有力武器,也为后续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也深深影响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会不会导致中国滑向资本主义”既是人们心中的疑问,也是实践中导致犹豫不决、徘徊中前进的客观困境。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南方谈话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明确深刻而坚强有力的回答,突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和行动的障碍。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但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除了要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外,还需要树立文化自信,亟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由于受到“西方中心主义”的干扰,人们长期以来对于西方文化有一种认识上的崇拜,这种认识严重影响文化自信的树立。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的思想,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论断,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幻象,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主體自觉是推动思想解放的内在动力

这里的主体是指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党,时刻保持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主体自觉。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主体自觉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已有知识经验和理论的继承,并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二是根据形势的变化,打破原有经验和理论的束缚,从新经验中升华出新的理论。在此过程中,主体对于形势或条件的正确判断是关键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历次思想解放都是主体自觉的结果。在党成立之初,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都体现出高度的自觉性。李大钊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不能“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例如民主主义的理想,不论在那一国,大致都很相同。把这个理想适用到实际的政治上去,那就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有些不同”。《李大钊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3、51页。在革命遇到困难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在艰苦条件下继续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同反革命力量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另一方面保持高度的自觉意识,善于反思斗争的条件和困难,总结斗争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遵义会议、延安整风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挥主体自觉的高度体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要从实际出发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以及邓小平“南方谈话”,都体现了这种思想。只有从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断作出新的、科学的理论概括,才能深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再认识,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体现了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三)领袖人物是推动思想解放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肯定历史人物尤其是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充分证明,在关键时刻,充分发挥领袖人物的作用对于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思想解放这个问题上,领袖人物的坚定支持和身体力行直接决定着思想解放的广度和深度。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主体自觉”在领袖人物身上的集中体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以其高超的斗争艺术、深邃的理论思维和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领袖,在多次重大历史关头所表现出来的冷静和智慧,特别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成为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关键性因素,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曾回忆道:“回想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8页。“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始终着眼大局,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这场讨论的落脚点,对于引导讨论的方向发挥了重要作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改革开放向何处去”的疑虑,邓小平对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进行了考察,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不仅深入总结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际探索与根本经验,而且在理论层面明确回应了许多长期以来深深困扰着人们思维的重大问题。这一系列讲话是又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将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第792页。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为完成新的文化使命,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断,进一步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推动了对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的思想解放。习近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6页。

(四)民主氛围是推动思想解放的重要保障

民主集中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组织和领导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差异。这一体制成功地将广泛的党内民主与集中式决策的有效实施结合在一起,这样既极大地提升了党的创造力和活力,也确保了党的意志和行动的统一,有效避免了决策迟缓和执行不力的问题。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坚持和运用好民主集中制,党内政治生态就能保持积极健康向上,党的思想解放就能顺利推进;什么时候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党的思想解放就会遇到困难,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遇挫折。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民主集中制还不成熟。遵义会议以前,毛泽东提出的一些正确理论、路线和策略,遭到在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左”、右倾错误,特别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反对、排斥和打击。遵义会议是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纠正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问题上的错误,解决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使党在革命道路选择问题上的思想解放能够在实践中落地,使中国共产党从幼年期走向成熟期。“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民主集中制逐渐得到恢复,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相当宽松的氛围中发表见解、表达心声,这也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能够得以开展的前提,讨论本身也是“民主”的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这次讨论的高度评价,也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邓小平在广泛调研和深邃思考基础上,对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本质等问题作出深刻论述,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次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这些思想既符合客观实际,也顺应民意民心,很快在广大党员和群众中形成共识。实践反复证明,贯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充分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同,是推动思想解放的重要保障。

在以上四个动力因素中,实践困境是直接的外部动力,其动力大小与困难的“难度系数”成正比,“难度系数”越高,就越需要解放思想,从而激发越强大的精神动力;主体自觉是直接的内在动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领袖人物是最直接的推动力量,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关键時刻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政党主体自觉的集中体现;民主氛围是思想解放得以实现的外部条件,也是考察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度的重要指标。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在历次重大历史关头共同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解放。

三、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思想解放的现实启示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历次思想解放面临的主题和环境各不相同,分别聚焦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涵盖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透过历史的尘烟,这些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未来的前行之路提供重要启示。

(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思想解放意味着对于已有权威和传统习惯的突破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的理论指南。但是如何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也需要思想解放。特别是当形势和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更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思想解放。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解放和理论自觉。马克思恩格斯早已提醒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2页。“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86页。反思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守正创新”作为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页。当前,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此重大历史时期,更加需要在思想解放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中华文化及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理论飞跃,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南。新时代征程,我们应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和核心价值,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是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船”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

(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自觉从生动实践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思想解放需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9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自觉从中国的生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一是要树立责任意识,强化使命担当。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指出了方向,但是不能代替我们去思考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具体问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第633页。没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国家救亡图存的使命担当意识,就不可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和创新;没有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对于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主动精神,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和巨大成就。二是深入基层群众,加强调查研究。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也是党的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以来,我国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国际层面的大国博弈对国内发展产生传导性压力,使得各个地区、各个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脚踏实地深入基层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了解群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才能发现新问题、真问题,找准工作的难点和“堵点”,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三是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能力本领。时代在发展,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信息科技进步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巨大变革,社会矛盾呈现新的样态和特点,这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为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找出规律性,从碎片化的社会生活中凝练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

(三)堅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双创”中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思想解放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3页。面向新征程,需要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铸魂”“赋能”“塑形”作用,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发展。一是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铸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不断夯实和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使中国式现代化充满中国味、中华情、民族魂;坚持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以批判继承、革故鼎新的“守正”态度,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新时代发展相协调、与现代文化元素相适应。二是在健全文化产业体系中推动繁荣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要着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从互联网、元宇宙、数字产权等方面创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打造我国文化产品品牌,提升产品工艺质量和产品服务质量,塑造产品特色理念,构建体现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具有吸引力与公信力的符号标识;健全高水平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传播的亲和力和产品的吸引力。三是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塑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坚持自信自立自强,坚决反对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自觉抵制文化虚无主义;要推进对外宣传的精品策略,精选代表中华文明核心和文化精髓的优秀作品,展现可爱、可信、可敬的国家形象;加速发展中国自己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既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播中国的价值观,也要满足时代进步的需求;既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心化人,又要推进分众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全球化表达。通过国际国内的双向互促、同频共振,共塑中国形象,奋力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邱  爽)

On the Ideological Liber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Li Liaoning

Summary: The century-old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both a process of hard work and a process of continuously advancing the liberation of ideology.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Chinese Communists adhered to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Marxism. On the other hand,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ideological imprisonment, the Party has integrated the basic tenets of Marxism with Chinas specific realities and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liberation of thoughts over and over again, the Party has continued to push Marxism to a new realm. Looking back at history, Chinese Communists have launched liberation of thoughts many times: “Encircling cities from the countryside and seizing state power with military force” is the emancipation of ideas about the choice of revolutionary roads;“Extensive discussions on the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 is the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from dogmatism; Deng Xingpings “South Tour Speeches” is about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Integrating the basic tenets of Marxism with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bout the ideological liberation of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ddition, there have been ideological liberations of different scopes, degrees and impacts.

As a highly conscious social awareness activity, the emancipation of ideological liberation is compatible with specific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It is the ability of the human being to act as the subject of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it is also an ability to move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of the subject. This process is not arbitrary;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mon role of various aspects of power and conditions. Among them, the dilemma of practice is the external pressure of ideological liberation. When the emancipation of thought is to face major challenges in practice, the subject reflects on the theoretical adaptability and adjusts and changes the new situation. The subject inherits knowledge and theory and uses them as the guidelines for his a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ubject breaks the restraint of the original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in the situation. Leaders of the Party are the key factor of ideological liberation. They directly determin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ideological liberation at critical moments, with their firm support for important decision and their person guidance. The democratic atmosphere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emancipating ideology, as it not only promotes the Partys creativity and vitality, but also ensures the unity of the Partys will and actions.

History is a mirror that can provide us with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acing the future, we must always adhere to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nnovate and develop Marxism while insisting on Marxism, carry forward the new ideas of solving problems with the strong historical initiative from practice, adhere to the Chinese cultural position and stimulate the spiritual power of advanc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es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deological liberation; Marxism; The second integration

猜你喜欢
第二个结合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理论要义与战略功能
“第二个结合”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文化软实力(2023年2期)2023-07-10 06:26:59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
前线(2021年12期)2021-12-24 00:43:47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