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性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探究

2024-06-05 05:50殷传宝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思辨性红楼梦高中语文

殷传宝

摘要:基于思辨性整本书阅读有路径、有方法,如基于解读范畴的设定激活思辨性思考,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基于作品母题的设置开启思辨性阅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基于人物形象的对比强化思辨性体验,让学会学会有依据、有条理的思考。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为例,探析其基本路径与策略,助力学生阅读力与文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思辨性;红楼梦

现实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有一叶障目之现象,论人论事局限于一端,闭目塞听与因循守旧成为常态,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性眼光及思维品质尤为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慎思明辨是古人探寻真知的必经之途,也是语文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引领学生不落窠臼,多一些思辨性探究与实践,不仅是对学生思维的开拓,也是对其视野的洞开、思想的丰富与价值观的重构[1]。

《红楼梦》是一部意蕴十足的文学经典,人物形象的逼真刻画、艺术手法的高超运用、思想情感的丰富深刻等都值得师生解读。由单一到丰富、由扁平到复杂、由平面化到立体化等,都需要我们多层次、多角度、辩证地去理解。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将《红楼梦》安排为“整本书阅读”单元的主文章,旨在提升学生的结构化鉴赏能力与思辨性思维品质。而其中“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正是基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而提出的。引领学生融入到《红楼梦》的深处,学会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应该成为整本书高效阅读落地的基本路径之一。

一、基于解读范畴的设定激活思辨性思考

整本书阅读需要事先通过解读范畴的设定达到“预”的目的。与课外自由阅读相比,作为一个单元计划的整本书阅读,应该事先设定阅读的方向与重点。诸如《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小说,容量大、人物多、情节曲折,如果没有具体而细微的设定与规划,学生阅读时会出现费时低效,甚至半途而废的情况。对于高中生而言,一般性的问题设置与范畴设定,不一定能吸引他们,唯有趣味性较强、具有思辨性的内容与问题,才得以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良好的伸展。思辨性愈强,学生愈能深入到整本书的深处去涵咏,由此提升鉴赏能力、丰富言语生命、深化思想情感(见表1)。

表1中的内容是阅读《红楼梦》整本书解读范畴的部分设定,可以看出,内容及问题的设定倾向于发展学生的逻辑与思辨性思维。人物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的,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都具有丰富性与复杂性,这就需要教师以系统而富有层次的视角,引领学生多一些质疑与思考,在集体的讨论与交流中,将问题越辩越明[2]。

二、基于作品母题的设置开启思辨性阅读

经典名著的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凭借与依托。基于作品母题的设置开启思辨性阅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所谓“母题”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是原型、主题、象征、意象,反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母题犹如一条主线可以把“散乱的珠子串在一起”。基于母题开启思辨性阅读,是贴近作品价值和意义的路径之一。母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它可以让学生自愿选择进行系列化专题学习(见表2)。

聚焦作品母题确定整本书阅读的出发点,学生兴致盎然。《红楼梦》从“绛珠还泪”的神话故事开始,其中的“顽石经历”让学生大开眼界。基于此,可以确定第一个母题为“女娲补天”。“无材补天”的现象较为普遍,“凡心已炽”的不只是贾宝玉,“幻形入世”者较多,甄士隐、贾雨村的人生际遇也是学生进行思辨性探究的抓手。由此,确定第二个母题为“补天弃石”。《红楼梦》在总体上暗喻了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而这从小说主人公一开始的痴迷到最后的觉悟体现出来,由此,确定第三个母题为“痴迷与觉悟”,除此之外还可以确定“爱情”等母题。

沿着母题所关联的路径走向阅读的深处,学生思辨的余地更大、更聚焦、更有方向。诸如“青春与毁灭、盛衰与荣枯”的辩证话题,对于高中生而言就是从感性转入理性。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母题所暗含的多重意蕴,能够促使学生生长出面向未来的力量———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青春与爱情?我们有必要从某些痴迷中醒悟过来吗?诸如此类的辩证思考都得益于母题的设置,由此避免大而无当的阅读误区,实现对整本书核心价值的深度解读。

三、基于人物形象的对比强化思辨性体验

对比中有矛盾、有发现、有多元收获。正是在细节化的多元类比中,文学作品的多重意蕴被挖掘出来,以此强化学生的思辨性体验,提升其综合性、发散性思维。恰到好处的对比至少可以打开两扇窗户:一是求异与求同的辩证,二是明处与暗处的融通。通过辩证与融通,学生倾向于通过审辩式思维去细读文本、去评析人物形象。学生自然而然理解到《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是立体的,没有纯粹的、极致的好人与坏人,不是非黑即白。可见,以多元类比为手段的思辨性阅读方式,既是整本书阅读的需要,也是以更開阔、更纵深的视角去理解人物形象特点的需要(见表3)。

多元对比中,诸多群像个性鲜明、形象复杂,复杂多向的人物关系网络得以呈现。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既“求同”,也“求异”,尽可能消除阅读中的碎片化现象,避免被程式化的概念所湮没。通过对比这样的思辨性阅读,学生更容易理解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除了以上对比,《红楼梦》还有回目对比、类似事件对比、递进暗比等。引领学生多一些对比,能够避免学生僵硬感与扁平化的解读。整本书阅读尤其需要学生通过对比学会思辨性探究,学会有依据、有条理地思考,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红楼梦》在破除旧模式、旧观点、旧套路中,重建叙事、写人、传情等方面的艺术新境界,这样的“新境界”需要师生以思辨性眼光对待之[3]。假如学生走进《红楼梦》之前,思维发展不平衡并且处于感性阶段,从《红楼梦》出来之后,进入到理性思维的和谐发展阶段,并且能够有效处理成长问题、实际生活问题与社会问题,那就是学生之幸、整本书阅读之幸、语文教学之幸。

参考文献:

[1] 徐德琳 审辩式思维视野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J]中国教师,2020(7)

[2] 王祥富 基于思辨性读写的《红楼梦》阅读教学[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2)

[3] 梁建蕊 《红楼梦》评赏之“跨文本”[J] 语文建设,2023(2)

编辑/王波

猜你喜欢
思辨性红楼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从《红楼梦》看养生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别样解读《红楼梦》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