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乡村规约对廉洁文化建设的启示

2024-06-05 12:51王召侠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廉洁文化侗族

摘 要:贵州从江县占里村侗族乡村规约继承侗族款约文化中的传统廉洁文化精神,体现为侗族传统廉洁文化建设的主体大众化和组织公共性。呈现大众化的廉洁文化教育、融入生活习俗、民主自治、惩戒震慑、涵养美德的家庭教化五种建设模式,为我国乡村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以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方式促进廉洁文化教育、内化为生活而形成廉洁习惯与习俗、完善和健全廉洁治理制度、形成廉洁的法治惩戒震慑力、家风传承铸牢廉洁思想根基的新时代乡村廉洁文化建设启示。

关键词:从江占里村;侗族;乡村规约;廉洁文化

什么是廉洁?最直接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不贪污,换句话说就是不损公肥私。显然这是一种精神的追求,道德的修养,行为的规范。在社会群体中廉洁的整个构建过程就是廉洁文化形成的过程。袁越兴和汪太理认为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就是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沈其新认为廉洁文化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论、信仰和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唐凯麟从国家建设层面上提出,廉洁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廉政建设中所形成的理论观念、 行为规范、政策制度及其实践活动的总称”。这些概念的认知,从总体上看,学术界已然形成两点共识:一是廉洁文化涉及人群不仅包括公共部门的公职人员,还应包括社会普通大众。二是廉洁文化表现在四个递进层次 :即廉洁的物质文化、行为习俗、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以系统思维的角度从外在的廉洁物质载体,逐渐上升为习俗、制度、共有精神追求的文化建设体系。

现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在实践中的建设问题。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除了廉洁文化展、廉洁榜样宣传等等面上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外,更需要以系统化思维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把握住廉洁教育与廉洁管理的深层次理论与方法,广为开展基于民众的廉洁思想教育,培育良好的廉洁生态环境,提高廉洁的思想意识,形成廉洁的社会风气。在我国,有许多基层村寨一直自觉建设和维护廉洁文化,把其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形成了良好的廉洁文化风气。贵州省从江县占里村规约管理被誉为“中国民主制度的活化石”,基于侗款约方式制定了许多利于廉洁文化建设的乡村规约,社风清朗。占里村也因此成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得到了“具有和平、安宁、平等、合作、自给自足和道德完备的特性”的高度评价。本文以从江县占里村为例,挖掘侗族乡村规约中蕴含的传统廉洁文化建设经验,以系统化建设思维,为新时代乡村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一、侗族乡村规约中传统廉洁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侗款是侗族社会发展的特有产物,是这个古老的民族所拥有的古老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从保护侗族利益出发,由款首和款众共同议定关于生产、生活及社会风俗、道德、信仰等方面的规则,有效管理传统侗族社会。其间蕴涵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因子。如关于修身自律方面的诚实正直、勤奋刻苦等;社会美德方面的公正平等、诚实守信等 ;还有政治道德方面的德法共治等。这些传统廉洁思想从个人层面和从社会层面调控着占里侗族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侗族基于款约而成的乡村规约是侗族乡村群众共同遵守的民间公约,具有增强团结,促进生产的作用。一般由村民集体制订,村民自我约束与管理。内容包括了社会公德、生产生活关系、贯彻国家政策法令等等。

占里村是侗族地区款约文化传承与发展较突出的村寨。占里侗族先民沿袭的一套侗族完整制度,形成了长期维护本村寨社会和谐的管理制度《六条款约》。这套管理制度既是占里侗寨的习惯法,更是进行善恶评价的伦理原则和道德标准。如有违犯者不仅被认为道德败坏,还要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和严厉惩罚。这种伦理性与约法性相结合的特点,塑造了占里侗寨道德上的自律与他律紧密结合鲜明特征。占里村充分利用传统的民族习惯法开展现代乡村自治管理,制定了村民共同遵守的又符合现代社会生活的乡村规约,对乡村管理十分有意义,也十分接地气,老百姓易于接受,并自觉遵守,在乡村治理中具有独特作用,对于提升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传统的廉洁文化建设脱离不了侗族的款约文化,它是款约文化中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占里村流传至今的《六条款约》就有相关规定。如:不准偷盗,偷盗者罚银五十二两,并退还偷盗的东西。为体现《六条款约》的公平性,还对实施具体管理的寨佬层进行规约:杜绝受贿,寨佬断事要公正,不能收受他人财物颠倒是非,否则将其财物全寨分享,并取消寨佬资格。重者还杀其耕牛全寨分享,以警示全寨村民。

随着侗族传统款约管理体系的瓦解,新的村民自治管理模式仍然借用了传统款约管理的一些有益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容和方式,采取“取精华,去其粕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辩证看待传统的款约文化,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寻找更有益于和谐社会发展的方式,实现传统伦理道德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转型。占里村在《六条款约》基础上形成的47条乡村规约,保持着浓厚的民族传统伦理色彩,具有传统的伦理性与约法性相结合的特点,包含的节俭、勤政、廉洁奉公等廉洁思想继续传承发展。

侗族传统廉洁文化建设的特征十分明显。占里侗寨侗族传统廉洁文化建设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合侗族社会管理的一种社会管理文化体系,而被全体村民认同并确立下来,体现了侗族传统廉洁文化建设的主体大众化和组织公共性的特点。

1.主体的大众性

占里村的传统廉洁文化是大众文化、集体文化,覆盖村内每个村民,不仅仅要求普通村民遵守,也要求寨老组织遵守。占里村廉潔文化其生存基础存在于民众中,由民众共同掌握并维护其存续发展。在占里村,勤劳节俭、正直公平、诚实守信等品德是“道德完备”的标签,是人人争做这样品德的动力,也是占里村能够保持清朗风气的根本原因。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占里村的常规状态。村民说:“门可不上锁,夜可不闭户,我们的牛、鸡等养在山里,耕地机器放在田里,买东西都可以赊账。”节俭被看成是一种对物质与劳动的尊重。丰收不忘节俭是对粮食的尊重,房屋够住观念是对生态的尊重,衣物能穿用的认知是对纺织劳动的尊重,等等。在诚信方面,侗寨鼓楼里议款立规、骑马凳划分林木山界、裁岩立法等公共事务,虽无文字可溯源,但人们对其的遵循,千年不移。这些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廉洁思想已经深入到占里侗族人的精神世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

2.组织的公共性

以侗族款约为基础的乡村规约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充分彰显出民主性、群众性、公正性,是每一位村民都自觉自愿遵守的自治管理规定,负责自治管理的组织必须具备很强大的公共特征,才能使村民的自觉性达到高度的一致。占里村整合传统社会管理方式,采用村委会与乡村权威即寨老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寨老组织是以乡村权威的身份管理着传统意义上的村寨,并在现行政府组织权力和村民之间扮演着平衡力量的角色。一边帮助政府组织管理、建设乡村,凝聚民心,一边以传统文化的文脉解决村民与政府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各种矛盾和纠纷,真正成为了政府的助手、村民的管家。对于乡村规约的制定,寨老也仍是寨子的“灵魂”所在。一般是在村委会的牵头下,寨老们和村民商议讨论乡村规约,寨老仍要代表村民意愿提出意见和建议。规约必须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把那些未能在国家法律层面细化的领域进行管理商议,村委、寨老及村民一致通过后,报乡级政府备案,形成适用于本村寨的管理规则。举行盟誓仪式,管理规则生效,村民人人遵守,违者必罚。基于这样的管理规则,寨老组织代表的公共性就要极其权威,公正处理寨内各种纠纷。如:对于那些尚未达到触犯法律而又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和村民权益的不道德行为 ,寨佬可以通过与伦理性侗款相结合的乡村规约来干预与调节。寨老又要受寨老组织的管理,在处理家庭内部纠纷、村寨内部纠纷以及寨际间纠纷的过程中必须公正断事,一旦出现违背规约的不公正裁决决定,会有专门制约寨老的乡村规约对其进行严格的处罚以警示众人,以確保处事断事的公平公正,以正社会风气。村委会、寨老、村民之间在“乡村规约”这个管理平台上,相互制约、监督、协调,共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与冲突,达到社会和谐的共同愿望。

二、侗族传统廉洁文化的建设模式

把物质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加以思考的系统性思维方式与传统的先分析、后综合的思维方式不同。占里村的乡村廉洁文化建设是从整体出发,先综合,后分析,最后复归到更高阶段上的新的综合的系统性思维进行构建。一是村内有宣传廉洁文化的节日、摆古、唱侗歌等物质文化形式;二是村民有形成不贪不占的廉洁风俗习惯;三是村内有促进廉洁文化产生的民主自治模式和惩戒方式;四是村内有深入精神内核的廉洁道德根基及良好家庭传承模式。占里侗寨的乡村规约传承了款约文化精神,在传统廉洁文化建设方面创造出自身独特的经验。

1.大众化的廉洁文化教育模式

以文化教育平台为廉洁文化在全村的普及提供了喜闻乐见的方式,体现出典型的大众化教育模式。占里村的“摆古”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在鼓楼内向村民讲述侗族有关德、勤、谦的经典故事,正是传承和传播侗族廉洁文化的有效渠道,形成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如侗族歌师吴文彩立大志、勤奋刻苦追求梦想的民间故事;侗族倡导公平公正,反对偏私狡诈的民间传说《宝镜断案》《正宇的传说》《王乔星的传说》。侗寨“讲款”常常是在重大活动上或立款立规时向所有村民上的一堂“法制课”,以经典故事方式唱颂“款”的内容,直接把款约灌输给村民,这样的教育活动起着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如寨老不许受贿,村民不许偷盗。侗族爱唱侗歌唱侗戏,时常把劝人为善等道德修养内容编成侗歌、侗戏在侗族乡村传唱,以净化社会风气。比如《劝恶寨老》侗歌这样唱:“为民办事要公平,不要偏心背地接金银。……为人公平好相交,买卖要用一杆秤。”

2.融入生活习俗模式

占里村早已把诚实守信、正直仁厚等传统廉洁文化融入村民共同生活领域,并形成了特定的风俗习惯。占里村崇尚节俭,铺张浪费会被鄙视和谴责。占里寨中红白大事,客人自带酒、饭,吃多少、带多少,避免浪费;宣扬诚信,无论是市场交易,还约定俗成规矩,都严格遵守。只要在山坡上、大路口、田塘、水井等特殊位置打上一定的草标,人们会按照先民或者寨子间对其意义的约定加以遵守而不违反。 村民从内心愿意遵守自己制定或参与制定的款约规则并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以民俗习惯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是文化自觉的表现。费孝通认为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的主体是人。占里村遵守乡村规约成为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自觉。

3.民主自治模式

侗款以其强烈的民主色彩被喻为“中国民主制度的活化石”。从款约订立到具体实施都是民主自治的模式,充分体现民意。一是款约由款区民众共同商定订立,款约的修改、废除必须由全体款众共同协商决定。“款首邀集寨佬,款脚传报众人。大家相聚一坪,共同议定村规。杀牛盟誓合款,集众制定规章。”二是款约当众发布,付诸实施,款众自觉遵守。若有触犯,由款众民主审议处理,由款首宣布处理意见并监督实施。三是款首由民选产生,接受款众的监督,秉公办事,不得滥用权力牟取私利,不脱离生产。款首“做事要在理,处事要公正,要像戮称两头平。”占里村的乡村规约继承了传统侗款的民主性,在规约面前人人平等,具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一律宣誓盟约,共同遵守;寨佬没有特权,不得徇私枉法,断事程序公开透明。这种全民参与的民主自治模式为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4.惩戒震慑模式

“山有山规,寨有寨约,不管谁人,不听规约,大家户让他产光,小家户让他产落。”这是占里村侗族款约的一段经典款词,划出大家必须遵守的“红线”“底线”,提出了违规将受到的惩罚。在传统社会里,违规就会被重罚,或失去银两、耕牛等财产,或逐出村寨、族群。严厉的处罚是农耕社会高昂的违规成本,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营造出不敢、知止的警示氛围。而对于寨佬组织里的管理者,违规处罚非常严厉。如果受贿或者办事不公则“将其财物全寨分享,并取消寨佬资格。重者还杀其耕牛全寨分享。”村民说:“这些规定以前是很严的,如果违反了是真的要被罚,但现在管得相对松散了,但也没有人违反。”这种相对严厉的惩戒方式,为廉洁文化建设创建了良好的法规环境。

5.涵养美德的家庭教化模式

优良家风的传承,要以长辈的良好道德为基础。占里侗寨民风淳朴,三百余年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现今,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在外工作的公职人员也没有发生违法乱纪行为。显然,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并不是偶然形成的,一定与占里侗寨村民的家庭教育分不开。占里村家风传承也离不开款约文化,离不开乡村规约的倡导与约束。每个家庭都以长辈言行为准则,以规约为标杆,对日常的思想、行为进行教化,崇尚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热爱家庭、勤俭节约,杜绝贪、偷、腐,要做到道德自律、行为自律,遵守寨规款约等。

三、侗族传统廉洁文化建设的启示

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全社会精神层面“不想腐”的廉洁思想,不断铲除阻碍“不想腐”产生的腐败土壤和条件。当前。许多乡村仍存在“官本位”思想和复杂的裙带关系,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乡村自治制度,存在法治意识淡薄、村民权利保护意识弱等问题,影响了乡村廉洁文化建设。借鉴从江县占里村侗族的传统廉洁文化建设经验,以系统化思维铲除腐败土壤,为新时代乡村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1.以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方式促进廉洁文化教育

占里村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承传播廉洁文化。如在侗族传统节日活动中,以侗歌侗戏方式讲述廉洁故事、传唱廉洁歌,助力廉洁思想入心入脑。这种传统模式在新时代可融入数字技术,采用微信、微博、微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以听得懂的生活语言、熟悉的地方传统廉洁故事、地方红色文化、地方戏曲、小品、民歌等传播廉洁声音,转变为可以用手触摸到的、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嘴巴可表达的、心灵引发震动的数字化教育方式,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对廉洁文化的普遍认知和认同,增加文化自信,树立廉洁思想。

2.内化为生活而形成廉洁习惯与习俗

占里村自觉遵守乡村规约,将其演化为日常习惯与习俗,形成了良好的廉洁文化土壤。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廉洁文化。这种模式是值得借鉴的。新时代廉洁教育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通过层层的基础性教育,逐渐把廉洁文化融入乡村习俗,成为群众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目前,我国部分乡村仍受家长制和“官本位”等封建思想、宗族观念和裙带关系等不良文化影响,出现以权谋私、“蝇贪蚁腐”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杜绝这些现象发生,不仅需要强大的法治思维,充分尊重公民的平等权、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权利,以及村民的自治权利和监督权利。而且要建设廉洁的土壤,摒弃和铲除不良风气,教育群众自觉抵制行贿索贿行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建立廉洁社会。

3.完善和健全廉洁治理制度

目前,我国大量乡村主体力量“外出”导致乡村廉洁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缺失、对乡村管理层监督缺失,出现监督缺位的微腐败文化,而“微腐败”的出现也让干群关系出现信任危机。从占里村的做法中,可以得到一些解决这类问题的启示。占里村有公开透明处理本村事物的民主自治制度,村委会、寨老、乡村规约和村民之间相互制约、监督、协调,共同解决矛盾、纠纷与冲突。这种从制度上解决了村民、寨老、村委会都“不能腐”的问题。这正是“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的有效做法。实现由群众参与和监督的村级民主自治制度,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4.形成廉洁的法治惩戒震慑力

从严执纪执法,让腐败成本远高于腐败收益,为新时代乡村廉洁文化建設提供具有惩戒震慑化的法治环境。我国乡村社会正处于转型和变革之中,村民共同体的道德约束随之边缘化,传统“村规民约”的乡礼乡俗随之衰弱,法治观念比较落后。占里村的规约处罚严厉,违反条款的代价巨大,这对可能的贪腐行为起到不敢腐的强大震慑力。因此,要扭转乡村法治意识薄弱和道德意识滑坡现象,就要加大法治的惩戒震慑制度建设,坚持让腐败成本远高于腐败收益,坚持腐败问题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迫使可能腐败者因高昂的腐败成本而悬崖勒马,坚持纪在法前、纪比法严,纪法贯同的法治要求推进“不敢腐”的震慑,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具有惩戒震慑力的法治环境。

5.家风传承铸牢廉洁思想根基

美德是廉洁的思想根基。宋代赵湘《本文》有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位导师,孩子的成长与父母言行、观念有着莫大联系。传承和建设品德高尚的优良家风是实现精神层面的廉洁价值观,是实现政治层面“不想腐”的思想自觉。占里村民风淳朴,村民勤俭尚廉、崇德向善,上辈对下辈以身作则地教育和熏陶,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传承良好家风,传播优秀的品质是奠定社会和谐的基石,是铸牢廉洁思想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才能让干部在工作中保持清清爽爽的同事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干干净净的政商关系,形成廉洁奉公的党风政风,形成良好和谐的社风民风。

[责任编辑:曾祥慧]

收稿日期: 2023-02-23

基金项目: 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史研究”(21ADJ012)。

作者简介:王召侠,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发展制度保障高端智库研究人员,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讲师(贵阳,550000)。

规约又称“款规约”“约法款”,是侗族传统社会村寨内部、地域性村寨间所订立的规章约法,是维护各款区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共同规约。

猜你喜欢
廉洁文化侗族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布面油画《侗族女孩》
浅谈发电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考
依法治校背景下的学校廉洁文化建设探究
强化廉洁建设 提升医院形象
高校廉洁文化进校园的实施途径研究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强化基层廉政建设,夯实党风廉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