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新教材的广泛应用,“双新”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引起了广大任课教师的重视,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增强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等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是新时期高中语文高效率、高质量教学的有力抓手。
一、“双新”的概念
在教育领域,“双新”指的是新课程和新教材,其核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教育教学工作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展开。这种教育观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和学习中的主动性,还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方向引导与科学辅助的作用。
二、“双新”视域下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突出重难点知识内容
“双新”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重要意义之一就是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理与探究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感与针对性,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重难点知识的探析中,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新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包括体现课标精神、创新教材体系设计、提高古代作品的比例、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学习任务、重视整本书阅读等。其中,明确学习任务指的是以重难点为立足点,以布置层次化、体系化的学习任务群来突出重难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为强烈的体验感、参与感、获得感。
(二)有利于开展高质量教学工作
新课标要求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含四大方面,分别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目标需要高质量教学才能完成。
“双新”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时间利用率,这体现在课前导入、课中讲解、随堂训练、课后复习等多个环节,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作业设计的优化、师生互动的开展、创新方法的应用等,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了解、掌握、深化、应用的任务,让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内化为个人认知,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见,“双新”教育理念有利于为高中语文高质量教学课堂的构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安装“新引擎”。
(三)有利于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
“双新”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兼顾学生的客观学习需求、主观个人意愿、兴趣爱好趋向等要素,为学生打造主体明确、气氛活跃、趣味横生的语文学习课堂。“双新”视域下优化高中语文教学,契合这一核心理念,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有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析语文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一套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较深,秉承的教学理念较为滞后,多为“教师主讲,学生主听”,此背景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常常以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接受知识灌输,难以即时性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会消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产生抵触心理与抗拒情绪。针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摒弃单向灌输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积极开展师生良性互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探寻语文知识中。
(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教师教学理念滞后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单一,而教学模式的单一又是教学质量低下、教学过程僵化的重要诱因。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师应用的多为照本宣科、填鸭灌输、死记硬背的教學模式,虽然名称各异,但是本质相同,都侧重于教师讲解忽视学生探索。
其中,照本宣科指的是教师单纯地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此举容易陷入“本本主义”的困境中;填鸭灌输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未能兼顾学生的客观差异,造成学生知识获取程度的不均衡;死记硬背指的是学生未讲求学习方法,只是单纯地记忆、背诵,难以发掘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针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教师需要以改变教学思维为切入点,以创新教学模式为着力点,打造形式多样、活泼灵动、方法多元的高中语文课堂。
(三)作业设计冗余繁杂
高中学业压力较大,学生的时间与精力主要用在了新知识探析、旧知识巩固中,但由于作业设计未能实现提质增效,导致学生课后作业压力过重,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导致学生“苦不堪言”,这与“双新”教育的基本要求相悖。
针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教师需要以优化作业设计为突破口,使之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巩固学生知识基础、提振学生学习自信的新动能。
四、“双新”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基于学生视角,指向深度学习
“双新”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有赖于教师教学思维的改变,即由教师为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教学规划、预设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指向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理解程度的提高。要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就需要将课堂上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上,以此为前提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前预习时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索,使学生留有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加强师生互动,在互动中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一举扭转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乏味、单一无趣的局面。同时,在互动中即时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动态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将基于学生立场指导其深度学习的要求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简单讲解读写一体的阅读方法,即在学习时秉承精于阅读、勤于动笔的理念,善于采用“圈点勾画做批注”的方式,将所读内容中具有高度借鉴性、可读性的部分标记下来,强化记忆,使之成为后续写作实践的优质素材。
其次,以此为依托,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前预习时间,引导学生依靠自主阅读,采用读写一体化的方法对课文进行深度研读,从而对行文结构、情感抒发、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等有新的认识。
最后,教师围绕“作者如何写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联想和想象?”开展师生互动,在互动中通过“提问+回答”检验学生的读写成果。在互动中,教师需要认真聆听学生反向提出的问题,给予学生具体的、科学的方法指导,让学生顺利进入“双新”视域下的深度学习。
(二)基于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涉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离不开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新课改持续推进的教育背景下,新型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生活化教学、多媒体教学、问题式教学、游戏化教学、情境化教学等,这为“双新”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动能。
教师可以开展问题式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感与针对性;开展情境化课中讲解,通过语言陈述、实例引入等方式创设契合学生心理、满足学生需求的课堂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开展即时性随堂训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顺利完成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深化认识的任务。
例如,在教授《我与地坛》时,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采用语言陈述的方式设置思考问题,即“作者为什么要去地坛?作者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结果是什么?地坛是什么样子的?找出几处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悟”,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对所读课文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其次,教师创设故事化情境,将作者的人生经历提炼为小故事,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情境中。与此同时,明确本文的教学重点,如“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理解作者赞文中对生死抉择的冷静思考;感受作者表现在字里行间深沉凝重的真挚情感”,由此强化学生的目标感。当学生陆续完成阅读理解任务后,教师则可以开展即时性的随堂训练,设置由《我与地坛》衍生出来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知识迁移创造有利条件。
(三)优化作业设计,减轻课业压力
作业设计的提质增效不仅是减轻学生课后作业压力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双新”要求的关键,有利于学生合理分配完成作业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语文知识探究与搭建知识框架中。基于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优化作业设计:
一是创新作业的呈现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将传统意义上板书呈现、口头布置的作业转化为可视化、动态化的作业,确保作业设计的灵动性与适配性;二是把握好布置作业的时机,将积压在课后的作业融入课堂教学中,调整作业设计的时空分布,使学生边学习边完成作业、边完成作业边提升认知;三是构建作业设计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参与到作业评价中,按照作业自评、作业互评、教师总评的步骤取得回顾反思、查漏补缺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拿来主义》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视听结合的优势,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文章写作背景的视频内容,在看得见、听得到的氛围中,将学生的视觉感官与听觉感官调动起来,也为创新作业设计呈现方式奠定设备基础。
其次,教师进行课程导入,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鲁迅的《自嘲》,这句话体现了一种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既表达了对敌人和公正批评的坚决态度,也表达了对人民大众的深厚情感和奉献精神。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拿来主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整体感知,从中了解到全文划分为三大板块,分别为揭露批判“送去主义”,为“拿来主义”作铺垫;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总结全文,提出“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最后,当學生对课文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则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图片展示与文字阐述相统筹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作业设计,让学生利用阅读心得解决实际问题,在此期间融入自评、互评,并结合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由此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开展小组合作,实现共同进步
“双新”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小组合作教学的应用,合作教学的核心要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合学能力、协作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
学生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形成了差异化、梯度化的学习水平,若教师仍旧按照“一视同仁”的理念开展教学工作,则难以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导致无法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小组合作教学中分层布置探究任务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每名学生都有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任务,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基础上还可以进阶下一层次的任务,通过波浪式前进与阶梯式上升,提振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基于此,教师应当按照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合理分配探究任务、积极开展互学互鉴的步骤,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自我突破和进步。
例如,在教授《故都的秋》时,首先,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客观语文水平、主观个人意愿、兴趣爱好趋向等进行综合分析与科学研判,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小组内部形成“梯次搭配,氛围和谐”的基本态势,为合作化教学的开展奠定组织架构基础。
其次,教师着手布置层次化作业,如基础阅读理解型、发展实践应用型、拓展创新思维型,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任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协作探究能力进行课文研读。学生从中了解到本文的核心要义,即通过对故都北平秋景细腻的描写,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经验教训,产生互学互鉴、共同进步的效果,从而推动“双新”视域下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五、结语
总而言之,“双新”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顺应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振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重要举措。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学理念、模式中的不合理成分,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置于突出位置,利用新型教学模式开展问题式、合作化、趣味化教学,最终辅之以作业设计的提质增效,为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